个人资料
雅美之途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电影SIGHT的王医生回应影评

(2024-03-12 16:03:51) 下一个


我在文学城的多年读者Rosaline,在题为《观美国王医生的自传电影SIGHT有感》的博文后做了系列留言。她引出了相当丰富的讨论,王医生也贡献了些供讨论的内容。

Rosaline的网名不是来自著名的Rosalind Franklin,她是我们同济资深教授的亲戚,中科院上海分院研究生。她的夫君是德裔美国人,女儿哈佛本科毕业。

别怪我记人的经历准确,我连她的实名都不知道,这些都是她长期在我博文后的留言中所透露的信息。

没有想到身在西雅图的Rosaline,也与在Nashville的王医生夫妇是朋友,她的朋友真是遍及美国。

昨天微信的往返交流直到深夜,我与王医生夫妇的睡眠都受到了影响,千万别让王医生又在手术中梦见到那位虚构的杭州初恋情人。

原来王医生在哈佛教授George Church实验室还做出过Nature的一作论文,Church是基因编辑的风云人物和张锋的导师。George Church与中国人有源,太太也是华裔哈佛教授。

现在分享哈佛母亲Rosaline和其他读者与我在文学城文章后的交流,也含有王医生的初步澄清:

Rosaline: “谢谢雅美先生影评。 王明旭医生,作为哈佛医学院的学生,曾经在著名生物学家,George Church 的实验室工作过,并且发表了第一作者的Nature 文章). 在王医生的自传中,George Church 特别写了书评,提到这篇文章,我记得是关于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的。

“George Church写道: He has continued this path of technology developing in laser applications in eye surgery ever since then and his new book captures a truly touching and amazing story of a multifaceted life”.

“王医生,是中国开放后大陆华人在美最优秀的顶尖科学家之一,他著作丰富,并且为中国的激光近视眼手术培养了第一代领头的眼科医生。王医生与著名华裔生物学家王晓东也是许多年的好朋友。他也是极为感谢美国给他的机会,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是Nashville 的许多组织的成员…我希望这部电影顺利成功”。

“王医生与我是同龄人。我是见过文革时期武汉的六渡桥的钢工总和百万雄狮对峙,攻打大楼的。我们家有不少医生,我的一位亲戚,他后来应该是你在同济的老师,与裘法祖先生关系很好,是曾经戴着高帽游行,扫厕所的。因为当时工农兵管理医院,赤脚医生上台…”

我的回复:“谢谢留言和介绍背景信息。看来武汉当年还是蛮疯狂的,我当时还小,也在非武汉的地方。文章仅是观后的评论,圣市其他网友也有类似观后感:“星期天晚上我去也看了这部电影, 电影里有些剧情是很难理解,我一直想知道那个儿时小伙伴莉莉怎么没有交代?, 因为剧情一直出现很多次, 真还想问他最后那个小伙伴到底怎么回事? 你的评价和概括让我有一个比较清楚的链接, 你总结得很到位, 谢谢分享![Smile][ThumbsUp]”。

我的回复:“我与太太又讨论了,并且相当肯定,电影里所表现的打砸抢是70年代的事情,他在里面至少十几岁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算错了时间,不值得相信的”。

Rosaline: “雅美先生,对不起,王医生夫妇是我的朋友。刚才他夫人说了,关于Johns Hopkins 医学院那句话,是真实的原话,该教授已经于十几年前去世。

“第二点,王医生的母亲的确是在文革中被批斗,并且导致骨折多处,卧床两年余。 王医生为人非常孝顺,待人真诚谦和。如果一个男人,整天被妻子夸,肯定是个好男人。

“我有个亲戚是老美,居住Nashville 多年。2020年前,我曾对她说,假如王医生参加议员竞选,你们会投票给他?她十分兴奋,说,肯定给他投票,并且会去鼓动其他朋友们也投他。可惜后来王医生改变了主意,听说他母亲不支持。:)”

我的回复:“你的朋友遍布美国啊,似乎记得你说过丈夫有亲戚在我们这一带。Johns Hopkins的资深教授,不容易说出那么生硬而无理的话。为王医生母亲的经历悲哀,但是电影编剧没有请好,居然是导演与另外两人合写的,王医生也沒有参与把关”。

Rosaline: “雅美先生: 王医生夫妇与我刚才在讨论你的这篇影评,并且委托我代言,表达他的观点。 王医生说,因为他没文学城ID, 无法在你的博客留言。首先他非常谢谢你写的影评,观察非常细致。 关于你的影评中的几点,除了我写的评论,王医生说,当时的确是Johns Hopkins 的招生办公室主任说的,此人是个MD. 他的传记中应该有更详细的描述。

“第二点,70年代,中国的确是很穷的。每个地区城市不同,有些差别。我记得一个朋友是湖北天门人,中科院某所的博士,在美国做教授后又回湖北开公司了。他与你的年龄差不多,告诉我,在高中毕业之前没有见过钱,他居住学校,每周走很远回家背一包米,到学校蒸饭,压根不会想到什么菜的。70年代第一批高考,好像有很多同学是靠每月十几元的助学金过日子的。有吃不饱的同学,

“现在Nashville 已经很晚了,王医生会过两天写好了,委托我在此解释清楚。 过去几年,我常与王医生夫人聊。她父亲患有老年痴呆,认知障碍到了幼稚水准,王医生每天下班回家训练他走路,非常耐心。很多不方便的护理事,都是王医生自己卷起袖子做的。很多自己的子女也难以下手。所以夫人提起就夸他。:)”

我的回复:“谢谢你转达王医生的留言,代我向他们夫妇问好”。

Rosaline: “谢谢雅美先生!我一定转达的。晚安!”。

文学城网友“思想的自由“:“我认为:Rosaline 网友的跟贴反复说王明旭医生是个成功的好人。这一点毫无疑问,从他成功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就可以看出来。 但是,雅美的博文是在说电影未必是个好电影。因为这两个完全是不同的话题,所以我觉得不需要对于细节反复讨论。 我同意雅美关于电影的观点(看过预演片的我,不太可能再去影院看一遍)。 其实,雅美的这篇博文,也许会对电影的推广起到出其不意的好的效果。毕竟,这篇博文让许多不知道王医生和这部电影的人,产生了兴趣”。

我的回复:“谢谢精彩留言,朋友问及该电影是否值得十几岁的华裔后代观看。我觉得恰恰相反,值得带孩子去看,让他们了解自己父母国家的历史。这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对华裔后代拥有鼓励作用。文革发生的悲剧比这残酷的多得是,但是被中国大陆全部掩盖了,现在抵美国的研究生都一无所知。电影里妈妈被打的脸部流血,似乎孩子观众还能承受,真实社会是王医生的母亲被打成几处骨折。我与华大教授质疑的是影片中的文革时间点,以及王医生可能把别人的苦难弄到了自己的身上”。

Rosaline: “谢谢评论。我看电影时,有几处不由自主的落泪了,包括文革时期的镜头”。

文学城网友林向田:“王医生大概是1960或者1961年出生的人,以此计算在他懂事后,中国没有出现饥荒。”- 在70年代中国很多地方都有饥荒,你可以看看网友漂泊的萍萍(1970年出生) 的“我的苦难,我的大学"”

圣路易斯四川朋友眸影摇红的留言,我小时候在四川长过几年,所以他们也接纳我为巴蜀老乡:“回复“林向田”的评论:我知道在贫瘠的四川山沟里,我们村子里80年代还有很多人吃不饱饭,尤其到了青黄不接的春天,包括90年代,更别说60,70年代里。。。至于城市里怎么样,我不知道。 也许现在没有饥荒啦,但愿每一寸土地上都不再有饥荒!”。

我不买这样的说辞:这是一部文艺片,所以可以无限想象。他们不能遇到质疑时,就说这是电影创造;宣传起来则是“follows the true story of Dr. Ming Wang, a Chinese immigrant who defies all odds to become a world-renowned eye surgeon”,这两者不能兼得。

即使是小说,也要求讲究文学与逻辑的可靠性。免疫学家不写小说,但是这些规矩是懂的。如果在事实与逻辑上出现问题,任何文艺作品都会大打折扣的。我在都柏林参加过爱尔兰伟大作家James Joyce的tour, 那里的关注点就是尤里西斯小说所描述的时间与地点。

在HST(Harvard-MIT Health Sciences and Technology)至今的官方网站,严格说是哈佛医学院授予王医生的MD。如果是MD/PhD, MIT应该在学位上有功劳,但是王医生的PhD是在马里兰大学获得的,不是HST Program。他在MD期间做过论文,但是在哈佛的George Church实验室做的,似乎沒有在MIT做。为什么他抵达美国时是在MIT校园?这也是艺术处理吗?

文学城网友叶轻眉:“作为王医生同乡,年龄比王医生小三四岁,我在杭州住在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二院所在的街道弄堂,记得72年-74年之间,杭州有不少武斗,我的一个街坊邻居,一个二十多岁的男孩子,参与武斗被打死,是我认识的,我哥哥的朋友。所以王医生说的属实。

“至于当时城市居民挨饿,我觉得不太属实。当时我居住在一个各阶层混住的院子,有如我家两个孩子那样的双职工家庭,有在学校工作的教师和研究院工作的工程师,有多子女在街道工作的旧社会闲杂人员家庭,基本生活小安,吃饭温饱是绝对有的。最穷一户人家,六个孩子,只有父亲在街道企业运送货,母亲解放前是茶楼卖点心的,解放后茶楼老板自营纺纱,母亲每天帮着老板纺纱半天,这样的家庭大多时间吃蔬菜,偶尔买个猪头肉,一家人可以吃一周。我记忆中他们家在毛豆上市季节,一天要手工剥毛豆十斤,院子里的孩子都会帮着剥。毛豆剥好后就放在油里炒一下,没有任何配料,连酱油都不肯放,因为盐比酱油便宜很多。一天十斤毛豆,十斤青菜是常规菜谱。没有吃不饱饿肚子这样的事,相反那段生活经历给了我很温馨记忆。我小时候觉得家里条件很好,饭桌非常丰富,三菜一汤是饭桌上常规,江南的笋,乡镇来的火腿梅干菜,湖里的鱼蟹,还有海里的带鱼黄鱼,都是又便宜又好吃,那些凭票供应的物品我们家都够吃,好像没有什么买不起的,巧克力糖果,水果和其他零食都常吃的。那个六个孩子的家庭,后来培养最小女儿弹琵琶,请了浙江乐团的名师上课,时不时送老师麦乳精什么的,当然那个时候他们家有个孩子开始工作赚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lucky_rabbit 回复 悄悄话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0904/202403/13641.html 王医生的文凭白纸黑字在这儿
过往的西 回复 悄悄话 https://aga.ustc.edu.cn/info/1197/28592.htm
雅美之途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man dream' 的评论 : 谢谢提供信息连接,那12章的HST没有授予他学位,他沒有MIT学位,他是骄傲的哈佛医学院的MD。另外注意这里的规矩,本博主欢迎留言,但是不允许攻击博主的言论。
man dream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雅美之途的HST: 王医生所得到的医学学位千真万确是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的联合医学博士学位。虽然麻省理工学院没有自己的医学院,但是它和哈佛有专属联合医学博士学位,这一点在王医生的书里也阐述的清清楚楚,并且书中附有一张联合医学博土文凭的照片,请看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0904/202403/13641.html 的附图。至于他在哈佛医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之前得到的学位,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学士77级物理学士学位,和马里兰大学激光博士学位都有在书中详细讲到。电影中只是略过这些细节,直接跳到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的联合医学博士学位而已,无可厚非。
man dream 回复 悄悄话 Please read the book from darkness to sight" first!

好莱坞大片'Sight'的主人公王明旭博士的自传中文版《重见光明》——全集有声版

中文语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e6HhXFdgFw
From Darkness to Sight
英文语音:
https://youtu.be/v5SGTM3pj1c?feature=shared

中文版pdf 下载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00YOcY1dl3ikGvHRUirqr2XH1RBGeJd1/view?usp=drivesdk

英文版原著实体书,hardcopy:
Donate to Wang Foundation to get a hard copy of the book "From Darkness to Sight"
https://wangfoundation.org/
请支持捐款基金会,用于盲童复明慈善事业。

man dream 回复 悄悄话 有关对王医生的家在60 年代吃不饱的情节有所质疑的看法,很不幸这就是事实。这一点在王医生的书中 (from darkness to sight) 也写的非常清楚。如你读过这本原著就根本????会有这种疑问。王医生的家庭在六十年代象大多数平民百姓的家庭一样面临经济困难,一个人的微薄工资(每月53元)不仅要养活一家四口,还要每个月拿出工资的20%-40%支持远在福建乡下的祖父母和亲戚,几十年如一日从没有间断过。在这样上有老下有小的负担中,有的时候确实是穷的揭不开锅(当然????是天天如此),用光最后一分钱,吃尽最后一粒米。所有这些情节都是基于原著中的真实情节。所以在写任何评论和批评观点之前,都请先做好家庭作业,全面了解情况再下定论,不能井底之蛙,看到一片叶子就想描述整个天空。而且不能只说不做,只动嘴皮子笔杆子,却做不出一件实事。
淼淼1 回复 悄悄话 我也是杭州人,比王医生小几岁,住在浙二医院附近,武斗对于太小的我不知道,我们是教师家庭,没有饿过肚子,印象中吃的还不错,经常有肉有鱼吃。
Highage 回复 悄悄话 华人翘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