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纸上谈兵说说粟裕的大淮海战略构想的得失

(2011-03-09 19:02:05) 下一个

 


纸上谈兵说说粟裕的大淮海战略构想的得失

庄冬

首先,我请大家如果喜欢我的帖子就收藏一下或帮我转贴转贴,一个原因是我比较懒一直在这里玩儿了好几年了,二个原因是这里不欢迎我:经常把我的帖子一个不剩地删的干干净净,而且前几天就又发生了一次。

刚刚我看了网友对连续剧《解放》的观感,网友提到“如果电视剧真实还原伟大的淮海战役开始刘邓陈聂(都是四川老乡,都是元帅,都拼命反对大淮海战略构想)等人的拙劣表现,粟当中国第四大元帅都有余。”

可见网友的言辞颇有那么一点点的激烈。其实呢,除去言辞激烈,这样的看法非常普遍。但是,我以为这样的看法有待商榷,虽然这样的看法非常普遍。我以前写过一个叫《纸上谈兵说说粟裕的最大贡献》的帖子,附在后面供大家参考。

我之所以又为这个事情写个帖子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因为这样的看法非常普遍,而且连续剧《解放》恐怕也有火上浇油的效果;二个原因是为刘邓陈聂(都是四川老乡,都是元帅)都拼命反对大淮海战略构想说句公道话,因为这方面的文字实在是绝无仅有太少了。

毫无疑问,粟裕的大淮海战略构想是攻高至伟的。所以毛主席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时把粟裕拉出人群跟他一起铲土。

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粟裕的大淮海战略构想也不是十全十美。凡事都是既有得也有失,粟裕的大淮海战略构想也不例外也是既有得也有失的。粟裕的大淮海战略构想的得就不必说了,因为那几乎是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我这里只是纸上谈兵说说粟裕的大淮海战略构想的理论或者叫逻辑上的失。

因为逐鹿中原虽然重要,所以古人有“得中原者得天下”只说,但是中国历史上也不乏隔江而治南北朝的实例,比如说“三国两晋”和南宋等。因此,夺取中国政权既要考虑中原也要考虑过长江,既要看眼前,也要看长远。当然了,事实是解放军乘胜追击百万雄师过大江,但是过江还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特别是解放军没有军舰只有木船。

如果国军的长江防线有效,解放军渡江失败呢?那么如果解放军在江南有一支部队使国军的长江防线前后受敌呢?而且还有后来国共隔江而治的政治压力,其中包括来自斯大林的要国共隔江而治的政治压力。这个压力之大可以从后来解放军占领南京以后苏联与民国政府在南京的大使馆都跟着民国政府跑到广州略见一斑。顶住国共隔江而治的政治压力就是毛主席一个人的事了。

如果解放军渡江受阻的话,大淮海战略构想就显得不那么天才了吧?因此,如果在江南有接应就会大大帮助渡江,我猜这是当年军委开始派粟裕南下的考虑之一。

所以,大淮海战略构想的天才之点或大手笔之处其实不只在那时的眼下的中原,更在后来必然面对的万里长江,在江对面无接应的情况下靠木船打过长江。

因此,毛主席和解放军的困难还不只是武器方面的,毛主席的伟大也不只是战略战术,还是建党建军治军,结果造成解放军上下一致将士用命,一旦形成决议就上下一心同心协力,不计各人意见和得失一切以大局为重相互支持令行禁止实属不易。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在以一般军事常识或理论分析是打不赢的仗,解放军都能打赢。

所以,伟大的淮海战役虽然伟大,淮海战役开始刘邓陈聂(都是四川老乡,都是元帅)都拼命反对大淮海战略构想也并不是什么等人的拙劣表现那么简单的。

如果,大家认为我说的有那么一点点道理的话,我现在就开始为刘邓陈聂(都是四川老乡,都是元帅)都拼命反对大淮海战略构想说句公道话。

事实是无论是网上还是出版的纸张书籍,为刘邓陈聂(都是四川老乡,都是元帅)都拼命反对大淮海战略构想辩护的文章实在是绝无仅有太少了。

这个事实不由我不想起雍正手书的这副对联:“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这个对联的另一个形式是“行止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这副对联上联出自《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意思是为人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下联出自东晋经学家范宁《春秋谷梁传序》说《春秋》是“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意思是一个字的表扬比君王赏赐华服还高;只言片语的批评比当众挨鞭打更耻辱,就是说春秋微言大义。这副对联说的是做人为公正直坦荡于心无愧,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

英雄和伟人往往是要连身后名也必须牺牲的啊!秦始皇是骂名至今。我猜雍正以天下为业,自然可以料到身后骂名而不以为然。所以四爷身前身后骂名不断,毁誉参半,几百年过后,至今依然如此。

我也猜刘邓陈聂也都有“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的心胸,所以为他们辩护的文字才如此绝无仅有太少了,因为我猜如果他们愿意的话这方面的文字不会如此之少。

我又怎么能不想起毛主席也被“三七开”了呢?!

我又怎么能不为自己是一个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呢?

骄傲吧,中华儿女们!

这是四爷的手迹:


 &&&&&&&&&&&&&&&&&&&&&&&&&&&&&&&&&&&&&&&&&&&

附:纸上谈兵说说粟裕的最大贡献

庄冬

那就纸上谈兵说说粟裕的最大贡献:改变了让他下江南的命令和让中央军委决定在江北消灭国军。

其实当时的中央军委和毛主席也已经比当年反围剿的时候成熟多了。既然开始中央军委不计划把敌人消灭在江北,一定有他们的道理。

那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我以前没有读到过,但是我纸上谈兵地猜测是中央军委当时就考虑了解放全中国的最终目标。粟裕把敌人消灭在江北的建议就必须回答把敌人消灭在江北的任务完成了以后的过长江的问题。

解放全中国,长江是个问题。为了解决长江问题,是早在江南埋下钉子呢?还是像后来实际发生了的事实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呢?这并不是一个黑白分明的问题。无论选择那一个,都还是有相当大的赌博成分在里面的。

不能事后论英雄嘛,因为成功是很多人的努力的结果,当然战略战术的正确自然非常重要。因此,粟裕的最大贡献也不是黑白分明正确无疑的。

如果渡江战役失败了呢?或渡江战役伤亡惨重呢?

在渡江战役的结果不明显之前,中央军委的原计划也不是黑白分明错误无疑的。

所以,不能完全凭成败论英雄嘛。我们中华文明深厚一些,中国人应该明白这一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