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妙之门

一位智者在一本仅有五千言的经书中,却提出人应该柔弱处下,要象水一样的处世观点。他从人、万物草木的生长发展中发现这么一个客观现象:
正文

老子道德经与和谐处世之道(二)

(2010-01-02 18:32:18) 下一个

对第一讲的简要回顾。

在第一讲中,我们共同学习了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课“柔弱”与第七十一课“微妙”。这两课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不和谐,根源在于互相争斗,争斗的原因,一是为了切身利益,二是为了争强好胜。要想改变这种状态,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改变思维方式,改变心态,换一个角度来对待人生。

我们共同学习了《道德经》第四十六课“柔弱”,在这一课中,道德经从人和万物生死的自然规律中,总结出强弱与生死的关系,那就是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也就是通过人和万物的生死说明了,弱者生,强者死。越坚强越接近死亡,而柔弱的才是生长的,生命力特强。这就是说,从自然规律的角度来讲,强者是走下坡路的,弱者生命力强,走上坡路。

把这个自然规律运用到人类社会,道德经认为,如果按照客观规律为人处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应该当弱者,而不是所谓的强者。因为只有不与人争斗,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友谊,争强则必定要树敌,导致别人的反感和争斗。

人要想取得成功,应该当柔弱者,而不是当所谓的强者。因为只有柔弱的,才是始终走上坡路的,争强则必定要走下坡路。

道德经的这些思想告诉我们,要想真正取得人生的成功,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改变争强好胜的心态,以“弱者”的姿态与人相处;因为争强好胜将导致你陷入争斗,处处树敌,不可能长远取胜;为人处事,我们应当甘当弱者;所谓弱者,就是要尽量避免与人争斗,把注意力放在搞好自己的工作、学习,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上;这样一来,表面上你是弱者,实际上你的生命力很强,因为你始终在提升自我,始终在走上坡路;只要你坚持这样做,一旦时机成熟,瓜熟蒂落,你就会自然取得成功;这是一条通过不与人争斗,从而取得长远胜利的人生之路。

怎样当道德经讲的符合客观规律的弱者?我们共同学习了《道德经》第七十一课“微妙”,在这一课中,道德经告诫我们,为人处事应当做到微妙玄通,也就是要学会容忍别人,尤其是要容忍那些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容忍那些反对自己的人;容忍是化解或者缓解矛盾的一种智慧,是一种胸怀和度量,是一种符合自然规律的道德准则,也是一种科学的处事之道。

道德经所讲的弱者,除了容忍,还包括些什么内容呢?这个我们在今后的讲座中会进一步来学习。在学习这些内容之前,我们先解决一个问题,就是究竟怎样才是真正的强者?道德经提倡我们要当的弱者,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弱者?我们先来学习道德经的一篇课文,第七十九课“知人”。

第七十九课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一个博士的故事。

有个年轻人小陈,出身农家,家境不是很好,但他勤奋努力,既好学又聪明,在学校读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95年,在一所大学的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后,他进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经理考虑到他刚从学校毕业,要他先把当地的楼市做个调查。他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做了一份自认为十分精彩的调查报告。可是经理看后却对他说,“小王以前做过一份调查,比你的详实得多,你把他的报告拿回去和你的比较一下,然后再写一份。”小王是公司的一个小职员,只有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小陈看了小王的报告后,并没有研究对方有哪些可取之处,相反,他认为小王这份报告只是多了一些具体数据,从文笔上看,还不如自己写的好。结果,他重写的报告又没有达到经理的要求。两个月后,公司举行房展,经理安排他在前门向前来参观的客户介绍公司的房产情况。小陈决心这一次要好好表现自己,做了充分准备,把公司的房产情况背了个烂熟。房展那天,小陈穿着一件牛仔夹克,对前来咨询的客户认真地介绍。可没过五分钟,就被经理叫出来骂了一通,“这么大的房展,大家都西装革履,你却穿一件夹克上班,公司的形象还要不要?你这个大学生怎么连起码的礼仪都要人教,今天下午你可以不来了。”两次受到挫折后,小陈心里很不服,对别人说,自己穿一件夹克工作有什么了不起,这不是小题大做吗?话传到经理那里,对他说,“你不要以为自己是大学生,就了不起,如果在这干不好,就走人。”小陈想,自己在大学里成绩优异,受人尊敬,可是现在却常受批评。与其在这里受气,不如去读研究生。辞掉工作后,他努力学习,如愿考上了研究生。

1998年,小陈研究生毕业,应聘到一家集团公司的分公司当副经理。因为他缺乏公司业务的专业知识,暂时协助经理抓员工管理。小陈对员工管得很严,把一般的事务都定成了制度,表面上看,公司比以前有次序;由于小陈动不动就罚款,还创收不少。但实际上,由于制度过于严格,员工有了厌烦情绪,好多人跑到经理面前诉苦,说公司没有人情味。不久,公司几个员工应一位客户邀请去吃午饭,结果下午上班迟到。小陈把他们交到办公室一顿狠骂,有人想辩解,小陈说,“到底我是经理,还是你是经理。”那位员工气极了,回答他,“如果给我机会当经理,我不会干得比你差,可你干我的活不一定吃得消。”小陈也气坏了,当即找到经理,要求把那位顶撞他的员工开除。后因公司认为未免小题大做,只做了罚款500元的决定。小陈认为公司没给他出这口气,是对自己不够重视。1999年,集团打算投资一些新项目,要下面提建议。小陈从网上调出相关资料,用一个月时间,写出一份五万字的建议书。可是,集团考虑到其它原因,把投资转向其他领域,没采纳他的意见。小陈彻底失望,认为公司根本不尊重自己的意见,从此消极起来,什么都不管了。不久,被公司解聘。

小陈总结失败原因,认为是现在的研究生越来越多,公司不把研究生当回事,只有进一步提高学历,才能在社会上受到重用。

经过努力,小陈如愿考上母校的博士生,并且很受导师器重。2001年,博士毕业。因为成绩优秀,且发表了几篇很有分量的论文,学校想要他留校任教。可小陈认为教师收入太低,谢绝了。

他应聘到深圳一家台资企业担任市场部经理,公司对他很重视,每月底薪6000元,而且给他租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但是不久,他那自以为是的老毛病又犯了。有一次副经理在一件事上与他观点不同,他质问对方,“到底是你行,还是我行?。”对下属是这样,对顶头上司,他有不同见解,也是直来直去,有话就说。一次,公司发了一批货给一个单位,对方老是不付货款。老总找他讨论此事,他直接指责老总没等对方把钱划到账上,就发货。这样的事发生了几次后,老总找了个借口,把小陈辞退了。

以后小陈又去了几家公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是他炒了老板,就是老板炒了他。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

小陈为什么屡屡失败呢?原因何在?我们从他本科毕业、研究生毕业、博士毕业后屡次就业失败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他始终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不论是对下属,对同事,对老板,他都处理不好。为什么呢?我们从道德经中寻找答案。

第七十九课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者智,知道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自知者明,自己知道自己的人是明白人。

也就是说,你要想在社会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取得事业的成功,应当具备既知道别人,也知道自己的能力。有了这两个知道,你才知道怎样去和不同的人相处,怎样不断提升自己。

但是现实社会中的情况是,我们许多人都是既不知道别人,也不了解自己。比如这位博士小陈,在他眼里,别人都不如他聪明,不如他有能力。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他看不起别人的结果,是别人都烦他,排斥他,导致他失道寡助,没有人来帮助他;而他在不了解别人的同时,首先是不了解自己。他自认为自己很聪明,很有能力;从表面看,他考上重点大学读本科,又顺利考上了研究生、博士生,确实不一般;既然如此,为什么他在现实中又四处碰壁呢?而且他总是找不出解决办法,开始认为自己学历不够高,但是博士读完了,没得可读了,怎么还是不行呢?问题显然出在他的处事方式上,他就是既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自己,没有自知之明,怎么可能取得成功呢?

汉高祖刘邦在打败了项羽之后的庆功会上,当着众大臣总结成功的原因时说:“要知道成功失败,全靠用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坐在帐帷里定计划,算得准千里以外的胜利,)这一点,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稳定后方,安抚百姓,源源不断地供给军饷,这一点,我比不上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攻城略地,战无不胜,(能攻下城,打胜仗,)这一点,我赶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当今豪杰,天下奇才,我能重用他们,这是我得到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尚且不能重用,这就是项羽失败的原因。”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既能够知人,又有自知之明;他既知道张良、萧何、韩信各有什么过人之处,又知道他们的长处是自己所不具备的,他重用了这些人,就等于用他们的长处来弥补了自己的短处,他因此而获得成功。

那个博士生呢?他聪明好学,在学校里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按照他的长处,他留校当老师会干得不错,导师也欣赏他;但他抛掉了自己的长处,去从事自己所不熟悉的实际管理工作。这也不是不可以,如果他能够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放下博士的架子,尊重领导和同事,他也是可以慢慢积累工作经验,取得成功的。但他恰恰没有这么做,在他眼里,谁都不如他,别人的工作经验,都不如他的理论好。从他的经历中,我们看得出,他是既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自己的人,所以他必定要失败。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但是这个博士的经历却告诉我们,在决定成功的要素里,学历并不是决定性的要素。那么,决定成功的要素是什么呢?可以有多个要素,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要素是情商;情商又称情感智力,它主要指人类了解、控制自我情绪,理解疏导他人情绪,通过情绪的自我调节、控制,从而提高生存质量和决定人生未来的关键性品质。概括地说,情商指的是一个人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专家经过测试发现,生活中的人们在智商上都是相差无几的。智商极高(130分以上)或智商极低(70分以下)的人均为少数,智力中等上下者约占全部人口的80%;正因为智商相差不大,在决定成功的诸多要素中,居核心位置的是情商。

如果说智商主要取决于先天,那么情商却是靠后天培养的,而情商是需要管理的,其重点在于对自己情绪的管理;如果一个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势必会影响自己的工作以及人际关系。

那个博士就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遇到挫折就怪别人,还隐藏不住,总要发泄出来,弄得上上下下都不喜欢他;也就是我们上一讲中讲到的,他不能容忍别人,不能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总想当所谓的强者,最终导致失败。刘邦呢?其实他也有不容忍的时候,但他的长处在于能够及时调整自己。比如,正当他被项羽围困在一个地方,面临危险时,他派人向韩信求救,让他发兵来救自己;韩信却派人送了一封信来,意思是自己攻占了齐国之后,那里的人都要自己当齐王,为了满足人心,是否可以封自己当个假齐王;刘邦看了这封信,最初十分生气,“我危在旦夕,你却趁机要我封你当王,这不是趁火打劫嘛。脱口而出‘不行’;张良见状,踢了他一脚,他顿时醒悟过来,立刻改口说,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也就是说,他马上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告诉来人,自己正式封韩信为齐王;韩信得知后,立即出兵救了他。

这种自我控制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上次讲到,道德经提倡我们当弱者,走不争而善胜的人生道路,学会容忍那些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学会处事微妙玄通。要做到这些,没有情商是不行的,也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人就做不到。

情商是靠后天培养出来的,那么,怎样来培养自己的情商呢?在七十九课里,道德经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说,胜过别人的人只是有力的人,工作、学习、运动胜过别人,只说明你能力很强,但是还不能说你就是强者;比如那位博士,学习很好,成绩优异,发表了很多文章,在这方面能力很强,但在现实中他却不是强者,屡屡失败。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强者呢?道德经说,自胜者强,自己战胜自己,才是强有力的人。也就是说,你首先要有自知之明,在工作生活中不断发现自己的弱点所在,知道了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就要下决心去逐渐克服或改正它,这就是战胜自己,这样的人才是强有力的人。

换句话说,真正的强者,首先是有自知之明的人,他敢于客观地正视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有什么弱点,而且下决心去逐渐克服它。克服缺点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缺点的形成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长期形成的,改起来也没那么容易;但是真正的强者就愿意去改,决心去改,这个改的过程就是一个战胜自我的过程;道德经认为,能够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强有力的人,也就是真正的强者。

这里就提出了一个强者的概念,什么样的人才是强者?一般认为,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强者;但是道德经认为,这样的人只能算是有力的人,有能力的人,还不算真正的强者,真正的强者是那些能够战胜自我的人。为什么?因为战胜自己是最难的。看看那个博士,碰了那么多钉子,受了那么多挫折,还是没有自知之明,还是不能战胜自己,结果是虽然聪明有能力,却免不了失败的命运。我们回想一下,当我们在生活中与亲人发生矛盾,在工作中与同事或领导发生矛盾。在社会上与素不相识的人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是选择与他们争吵、争斗容易,还是选择容忍容易呢?其实比较容易做到的是与人争吵或者争斗,最难做到的是容忍对方,不与人争斗。我们可以想一想,有几个人能做到象牛根生那样,忍得住对手一而再、再而三的恶意打击,但并不还击?并且在政府部门出面要给对手以惩罚时,有几个人能像牛根生那样替对方着想,仍然希望与对方共生共荣呢?能够做到上述这几条的人很少,说明什么?说明当弱者其实是最难的,因为这必须要战胜自己的争强好胜之心,恰恰这是很难做到的。

怎么当弱者?道德经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要把自己变成弱者,必须做到坚强有力。怎么个坚强有力法呢?方法就是自胜者强。只要我们下决心,学会在工作中、生活中不断地自己战胜自己,就可以逐渐成长为坚强有力的人。比尔、盖茨曾经对年轻人提出过几条忠告,第一条就是,“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学会去适应它。”怎么去适应呢?首先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容忍,这就要靠自己战胜自己,战胜自己争强好胜的心态和情绪。如果你这样做到了,表面上看你是弱者,实际却是真正的强者。

盖茨在微软创建初期,想邀请一位软件高手来加盟,但是这位高手拒绝见他;盖茨不灰心,到处找人求情,最后终于和这位高手见了一面;刚一见面,这位高手就毫不客气地对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比微软更烂的操作系统了。”盖茨听了这句刻薄话,非但不生气,反而诚恳地说,“您说得很对,正因为如此,我才要请您来加盟。”高手愣住了,他原想用这句话把盖茨气走,没想到听到的却是这样一句谦虚诚恳的回答,他被盖茨感动了,答应加盟微软;在他的主持下,微软发明了现在的windows操作系统。盖茨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其实我并没有做什么,我只是吸引了很多的人才来一起合作。如果把我们公司顶尖的20个人才挖走,那么我告诉你,微软会变成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

用道德经的思想来分析微软的成功,为什么盖茨能够吸引很多人才来跟他合作呢?首先,他具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能力,他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不是万能的,知道有很多比他能力更强的人才;他又有知道别人的智慧,知道必须依靠众多人才的支持,才能办好公司;他特别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能容忍,容忍别人对他的讽刺挖苦,诚恳谦虚待人,才能够感动人才与他合作。

我们可以对此作一个总结。要当符合自然规律的弱者,必须做到坚强有力。要做到坚强有力,不是去与别人争斗,而是不断地战胜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错误,提升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战胜自己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控制自己的情绪中去学会容忍那些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容忍那些反对自己的人。你容忍他人的程度越深,范围越广,说明你的情商越高;在不断战胜自我的过程中,你将成长为真正的强者,必定取得人生的成功。

道德经在七十九课中还说,知足者富,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这里又提出了一个概念,究竟什么才是富有?一般人认为,钱多才是富有。黄光裕曾是中国首富,他的国美帝国为他创造了几百亿元身家。然而,财富宛若诅咒,最近,他因涉嫌操纵股价被警方带走调查。

04年、05年、07年被评为中国首富的人是黄光裕,从拥有钱的数量上,他应该算是富有的,他是中国家电销售的老大,占有国内家电分销市场的35%,但他不满足;黄光裕觉得从事零售业很辛苦,他更想成为一名资本运作行家。所以,他对具体业务已没多少兴趣,而把大量精力放在了资本运作和炒期货上面,尤其是国美电器借壳上市身价暴涨40多倍后,他更是迷恋上了资本——一个套现与投资,左手倒右手的游戏。让黄光裕涉案的则来自于中国富豪传统的出事模式——行贿,多位被查官员都供出黄光裕曾向其行贿。媒体报道称,为了让国美去香港上市的事,他曾向多名官员行贿,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的结合,在黄光裕身上再一次发生了。目前,官方给出的结论是;黄光裕在三联商社、中关村两上市公司重组、资产置换等重大事项过程中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他本人涉嫌股价操纵、洗钱等多项犯罪行为,涉及金额巨大,往来可疑资金约有700亿元。

黄光裕究竟是富有还是贫穷?在物质财富上,他可能是富有的,但在心灵上,他是贫穷的。有人提出了“心穷”这个概念。指的是一种对金钱饿狼般的饥渴。心穷的饥渴使金钱很容易就操纵了一幕幕骗局,比如造假和五花八门的欺诈。黄光裕不满足于靠老老实实销售家电挣钱,他认为这太辛苦。怎么样才能既不辛苦,又迅速赚钱呢?只有搞歪门邪道。就是这种对金钱的饥渴,使他饥不择食,不择手段,导致了今天的恶果。他号称中国首富达三年之久,但是他究竟是富有还是贫穷呢?回答是只能是,他穷得只剩下钱了。

道德经提倡的心态是知足,我靠自己的努力,勤奋工作得到的财富,不论多或少,我知足。我可能住不起豪宅,开不了名车,不能经常上高档场合消费。但是我心里不穷,因为我知足。因为心里不穷,就会乐观自信;因为心里不穷,节约就不是寒酸,而是美德。这样的人究竟是贫穷还是富有呢?道德经认为,这种知道满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

中国历史上还有位不知足的丞相,这就是秦朝的李斯。李斯,出身于地主阶级的下层,实际上是一介平民。他认为"地位卑贱是莫大的耻辱,政治穷困是莫大的悲伤。"为了摆脱穷困的处境,他煞费苦心,经过几十年的挣扎与努力,终于成了秦朝的丞相,权倾一时,极尽荣华富贵。他曾协助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了中国,位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秦始皇出巡到河北沙丘,突然病危,死前令赵高写一封诏书,让长子扶苏赶回咸阳办丧事,有意让他继位。诏书没发出,秦始皇就死了。其实,立长子扶苏为帝是顺理成章之事,不易引起动荡。可身为掌管皇帝玉玺和车子的赵高却心怀私心,想立与自己关系密切年幼无知糊涂的胡亥为帝。为了拉拢身为丞相的李斯,赵高对李斯说,你现在是皇帝手下最大的官员,但如果扶苏上台,与他关系最密切的是大将蒙恬,那时候你现在的位置就保不住了。在此重大历史关头,李斯为保全自己的既得利益, 附和赵高伪造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帝,赵高篡权后又施展阴谋,诬陷李斯谋反,将其腰斩于市,并夷灭三族。李斯被腰斩前,居然跟一起被押赴法场的儿子说了一句颇为著名的话:牵犬东门岂可得乎。意思是说,我们还能牵着狗去故乡的东门吗?临死前,李斯怀念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最普通的平民生活。他彻底颠覆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地位卑贱是莫大的耻辱,政治穷困是莫大的悲伤。”这个时候他才知道知足的可贵,可惜为时已晚。

现代不知足的最典型案例就是陈水扁。

知足说到底,就是不要贪心。不仅有权力的不要贪心,平民百姓也不能贪心。道德经在另一篇课文中曾经说到,祸莫大於不知足,祸害都是由於不知足产生的。如果人心不足,旧的欲望满足了,更高的新的欲望又产生了,没有满足的时候,他的心灵将永远是贫穷的。
   是否知足,说到底,也是一个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人生是否能取得真正的、长远的成功,不仅要靠智商、情商,更重要的,是要有德商。纵观古今中外,人有才无德可以得势一时,但不会得势永久,这是历史的铁律。

德商的提出是相对于智商而言的。专家认为,智商(IQ)决定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情商(EQ)决定的是适应环境的能力,德商(MQ)则决定做人的能力。道德高尚实质上是自我管理的结果,道德高尚的人,必是自我管理能力极强的人。

所以在第七十九课中,道德经进一步指出,强行者有志,强迫行事的人是有志向的。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不会随心所欲,他必定将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坚定不移地去走一条符合客观规律的人生之路。在这条路上,借用马云的一句话,要学会对诱惑说NO

总结,道德经所提倡的弱者,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弱者。怎样才能成为符合自然规律的弱者呢?道德经指出,将欲弱之,必固强之。要把自己变成弱者,必须做到坚强有力。怎样做到坚强有力?方法就是自胜者强。也就是说,要做到坚强有力,不是去与别人争斗,而是要有自知之明,发现自己的短处和弱点,进而不断地战胜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错误,提升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战胜自己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控制自己的情绪中去学会容忍那些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容忍那些反对自己的人。你容忍他人的程度越深,范围越广,说明你的情商越高;在不断战胜自我的过程中,你将成长为真正的强者。

道德经在七十九课中还说,知足者富,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人是否富有,并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在于有知足的心态,因为心里不穷,就会乐观自信;因为心里不穷,节约就不是寒酸,而是美德。这样的人究竟是贫穷还是富有呢?道德经认为,这种知道满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

知足说到底,就是不要有贪欲。不仅有权力的不要贪,平民百姓也不能贪。道德经还指出,祸莫大於不知足,祸害都是由於不知足产生的。如果人心不足,旧的欲望满足了,更高的新的欲望又产生了,没有满足的时候,他的心灵将永远是贫穷的。
   是否知足,说到底,也是一个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人生是否能取得真正的、长远的成功,不仅要靠智商、情商,更重要的,是要有德商。纵观古今中外,人有才无德可以得势一时,但不会得势永久,这是历史的铁律。

所以在第七十九课中,道德经进一步指出,强行者有志,强迫行事的人是有志向的。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不会随心所欲,他必定将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坚定不移地去走一条符合客观规律的人生之路。

 

                                                                (青岛 黎晓艳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