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游子

红柳生命力顽强,耐旱,耐盐碱,它的根深深地扎进大地。
正文

MIT求学记 我和Jordan教授(一)

(2009-01-03 09:16:35) 下一个
                                      (一)

MIT_campus1
  1987年初,我作为访问学者,跨洋来到了美国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MIT)。
  波士顿是座文化城,大大小小几十所大学挤在这座城里,连街上匆匆来往的行人看起来都颇有风度,很有学问,不是象教授就是象学生。MIT和Harvard这两所美国第一流的名校都在Cambridge市,相隔不远,就象中国的清华和北大的关系。
  波士顿的市容很漂亮,积雪被扫在街道两旁堆着,街道显得整洁利索。Charles河把波士顿downtown和Cambridge市隔开,平静宽阔的的河面抖动着河对岸高楼的倒影,MIT就座落在Charles河边。整个城市显得非常宁静,连走路的行人都静静的。即使你要问路时,对方也会彬彬有礼地听你讲完,然后轻轻地告诉你要走的方向。我真不敢相信,这就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凶恶的美帝国主义形象么?我想起了光怪陆离的霓红灯,噪杂喧闹的摇滚乐,摇晃的醉汉,强盗的枪管,妓女的大腿,这些国内电影电视上不断出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准镜头,跑哪儿去了?

  地球,大气和行星科学系的教室和办公室在一幢Charles河边的十几层高楼里。这幢高楼是一位名叫Green的校友捐赠的,所以也叫GreenGreen building。Green太太是一家大石油公司董事长的夫人,她捐赠的款中留下一笔,专门给系里师生每天下午的休息时间喝咖啡吃点心用的。Green太太的画像就挂在休息室,我每天去喝咖啡时都可以看到画像上的她慈祥的笑容。可惜我进入MIT时,Green太太已经生病,我离开MIT之前她就去世了。MIT有4个捐款最多的校友,Green太太就是其中之一。说来有趣,这4个校友都没有念完大学就肄业了,一个也没有拿到学位。想不到MIT这么多拿到学位的毕业生,不是挣钱不多就是小气,竟然没有一个赶得上这些拿不上学位的有钱而且大方。想想国内文革中宣扬的“读书无用论”,也许真有点道理呢。

  然而,初来乍到美国的我,却无心欣赏Boston的美景。因为我希望来美国攻读博士学位,而不是短期访问。按文件规定,要想从访问学者转学生,必须在半年前通知国内单位,也就是说,我必须在半年之内让MIT教授了解我并愿意接受我为博士研究生。
  这么短的时间内行吗?我心里没有底,因此压力很大。
  既然要攻读学位,为什么不直接以学生身份出来呢?
  唉,我有不得已的苦衷。
  出国之前,我在单位的表现和人缘实际上很不错的。可单位领导不知哪根神经搭上了,同意单位内所有希望到国外念学位的毕业生出来念学位,唯独不准我联系出来攻读学位。既不准我在国内念博士,也不准我出国念博士。美其名曰“这是领导对你的重视,因为你已经不需要念博士了”。多年以后,我才听说实际原因是单位里有一位室主任一心想推掉职务,以便自己可以专心搞学术。她看好我接班,而且等不及我再念几年拿博士学位,这才引出了这场专卡我一个人的独脚戏。
  可这种“单独培养”的滋味实在不好受,眼看着其它研究生都去念博士,硬是把我一个卡成硕士。我虽然不奢望成为研究生中突出的矫矫者,可我也不想成为研究生中唯一的落后者呀。一心想随大流,混在大伙中间的我不得不自己悄悄地联系出国深造。领导看这样硬卡不是办法,决定让我出国进修一年,并告诉我,我只有接受这个进修名额,单位才放我出去,否则就别想出去。
  单位里要好的同事劝我不要和领导硬顶,不如先接受出去进修,然后再转攻读博士的研究生,以往出国进修的人中间,这样的例子很多,单位领导一般都会同意,我所在的单位也有这样的先例。想想也有道理,那就走这“曲线救国”的路吧。
 
  到了美国才知道,国内公派访问学者在这边的名声不太好,不在这里细说了,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的经济待遇明显地低于由美方资助的研究生和科研人员。为了维护我们伟大祖国的光辉形象,我们必须谎称国内给我们和美方资助的人员相当的待遇,否则美国政府会以我们的待遇太低,无法维持起码的生活而拒绝我们入境。
  我们每个月400美金生活费,MIT最便宜的学生宿舍租金每月550美金,我们当然住不起。何况我是堂堂访问学者,怎么能住学生宿舍呢?这不是给我们伟大祖国丢脸吗?要命的是美国租房子,第一次要交三个月房租(还要交最后一个月房租和相当一个月房租的deposit),我只拿了一个月的生活费来美国,必须找到月租100美金以下的房间,才能承担得起。我最后住进了一间厨房的储藏室改装的房间,还是和另一人合租这一间房,任何一个人要打开箱子或旅行袋取东西,另一个人必须离开房间才有空间。

Boston  住在这样的环境下,还别说,中国媒体上宣扬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镜头,还真见到了一些,不多说了。当时我吃的是超市买来的快过期的面包和牛奶,特别便宜,1美元可买两大条面包。每到街道出垃圾的前一晚,我就爬进一只只垃圾箱,拣一些别人扔掉的生活用品。
  就这样, 我成了“双面人”。白天,我是道貌岸然的访问学者,一本正经地钻研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晚上,我就是拣垃圾的瘪三了。为了在半年内转成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我没有去中餐馆洗盘子挣外快,而是整天呆在MIT计算机前废寝忘食摸程序,处理数据。废寝忘食其实是做不到的,那时不知怎么搞的,肚子特别容易饿。一饿起来就浑身发软冒虚汗,赶紧溜回我那小窝啃两片面包,再回到MIT计算机旁。

  我首次接触Jordan教授,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图片来源:http://web.mit.edu/arvindt/www/photos/mit_web/31_cambridge2boston.jpg
              http://web.mit.edu/fig/Public/MIT%20Blogs/green%20building.JPG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9)
评论
mx8 回复 悄悄话 可爱的中国学者!
戈壁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womaninhome的评论:
谢谢鼓励,牛年吉祥!
戈壁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breezebrook的评论:
哈哈,都是走过同样的路。我那时倒没有觉得不好意思,只要导师没看到就行。
戈壁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rondo的评论:
是的,不少来美的华人境遇更艰难,维持生活是头等大事。
womaninhome 回复 悄悄话 佩服你的毅力,能屈能伸。新年问好。
breezebrook 回复 悄悄话
你说的捡破烂一事又勾起了我那痛苦的回忆。
LG极爱面子。N年前,一回收日早晨, 他去lab的路上看到邻居扔出一沙发(乍一看还凑合), 赶快回家跟我说。 我说:好吧, 我跟你去搬去。LG连说NO,NO,NO, not now, 等晚上我回来再说。我以为他没时间, 就没当回事。
等晚上夜深人静, LG一进门就说:赶快走吧, 那沙发还在。我跟着他颠颠地跑出去, 喔, 有近100m远呐。试挪了一下, 不算轻, 三步一歇, 五步一放, 半个小时应该可以扛回家。可LG扛起一头就小跑, 我大叫:你干嘛?他说:“赶快走, 别让人看见。”我是想赶快走(我面子思想也不轻), 可我快得了吗。 他老兄可管不了这么多,跌跌撞撞挪进屋。。。N年过去了, 我再也没敢捡过任何东东。
其实, 美国人这点就特坦然。 回收日据真正来垃圾车拖走相距近两星期, 目的就是让人们能废物利用。 张家不需的, 李家可能正急用。要就光明正大地要,完全没必要跟小偷似的,害得我手背, 脚腕多处受伤。不过现在来美的学生跟咱们当年已大不相同, 他们也不需要经历这种事了。Good for them。


rondo 回复 悄悄话 戈壁柳 你的待遇比我好些,我不光没钱补贴,还要每月交钱给国内。唉。
戈壁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黎昉的评论:
谢谢黎昉的例子。公派人员来美后有各种各样表现,有一跳下飞机就找餐馆打工挣钱的,也有认真搞科研的。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的收入(公派的生活费)相对比较低。
黎昉 回复 悄悄话 好文章!期待你的下文。

给你补充一个例子。我的一位朋友,比你晚一年公派来美读博士,他的那一行当当年在国内很有钱,是国家大力发展的行业,他的单位不是派他一人来美读博士,而是派了一批,他在美国读书的那个系主任亲自到中国去签的合同。合同当然是按照美方要求的水准给每个人提供4年资助,其实是与你相当,除学费外每月400多元的生活费,而且只提供一年,第二年必须自谋生路,在一年没满时,他到处找资助,可是全系没有一个教授能接受他,因为别的教授看上他后,最后都要通过这个系主任签字,这个系主任告诉每一位教授,不能接受他,他是国家公派来的,后来那个系主任问他为什么要换教授,他不能说出下一年开始没有学费和生活费了,只能说研究方向兴趣等,最后系主任鄙视地说他就是为了钱(是的,他是为了钱,但系主任以为他拿着一份国家的钱,再想拿一份学校的钱,而且系主任也不知道即便第一年,他每月的生活费不是1000元左右,而是400来元),这位朋友不是掉到钱眼里的人,也没准备回国买几大件,而真是想做点学问,有着硬骨头的人,面对系主任带着蔑视的冤枉,他还不能把真情说出来,因为那样一做,国内那个单位后来的人就出不来了,他只能在系主任的蔑视中保持沉默。他后来只好转了系,六四后又转回来,但那个系主任始终都看不起他,他后来也毕业离开了,这个冤枉可能要背一辈子了。
arbi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dressup9的评论:
对不起,是我无聊了. 我倒是喜欢你这种认真的人了.
dressup9 回复 悄悄话 回复arbing的评论:我又没有说我有聊.不过随你说吧,反正你见谁都说无聊.看见一篇好文,居然要在这里斗嘴,算了,你随便说什么我都不会再回话了.再见.
arbi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dressup9的评论:
不怕你评论, 只是说你也跟我一样的无聊.
dressup9 回复 悄悄话 回复arbing的评论:
你怕评论就别上这里来呀.:)
arbi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dressup9的评论:
你也跟我一样的无聊---评论我干什么?
柳青青 回复 悄悄话 文学城又多了一位优秀写手,您的经历就是厚厚一本书。
公派留学也不容易啊,我的堂哥最初就在MIT,后来为了留在美国换了很多学校。
beauty-hua 回复 悄悄话
戈壁柳,很喜欢你娓娓道来的文笔。

我上大学时周围的中国留学生很少没捡过旧家具的(都是让有破汽车的同学帮忙拉回住处)。到超市也是先看处理蔬菜的架子... 没什么,能屈能伸嘛!
dressup9 回复 悄悄话 回复arbing的评论:你才无聊,有聊就别看啊。
戈壁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weibao的评论:
看来weibao对Cambridge也相当熟悉,我住的地方租金和Harvard Street差不多,但离MIT近多了,走去走来方便。
戈壁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追风的人的评论:
刚来美国都有类似经历,日子过得都不容易。共勉。
weibao 回复 悄悄话 回复arbing的评论:
很多事情对没有经历过的人来说都是无聊的。
戈壁柳,你没去住 harvard street? 那可是最便宜的的:) 期待下文。
追风的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戈壁柳的评论:
戈壁柳大哥:我被你一句“红柳生命力顽强”的自我介绍所吸引。垃圾堆拣生活用品小弟我也干过。现在每每换家俱扔掉状况还不错的旧家俱时就常想:“要是认识个刚来美国的同胞就给他多好。”

戈壁柳 回复 悄悄话 没有想到这篇(其实还只有一段)小文引起这么多关注,首先一并谢谢大家啦。来美的学生也好,访问学者也好,各种各样的表现都有。光从这开头可以设想各种各样的结局,也可以设想作者现在各种各样可能的心情。我就按实际情况一点点写下来,看看最后的结果是在大家意料之中还是意料之外。希望不使大家失望。
redwest 回复 悄悄话 第一次看到这么用功的访学,我对访学的大致印象是到了国外旅游一圈,买点东西,回国了。来的时候会说几句英语,走的时候还是那几句英语。不是针对你的。期待下文。
闲人Filiz 回复 悄悄话 真不容易啊!期待下文。
arbing 回复 悄悄话 觉得现在好了,可以吐气了? 无聊.
雪影云痕 回复 悄悄话 看到你最后一段写“拣垃圾”的事,我就笑了。
我丈夫24岁医学院毕业(那时国内医学院学制6年)就来美国读书。当时他住的学生宿
舍是有家俱的。但是他经常被当地的访问学者们叫去帮忙抬从垃圾堆捡来的家俱,
象沙发,床垫子什么的大件。那些大姐大嫂们就经常做好吃的给他这个快乐的单身
汉吃。
现在我们有时还会提起刚来美国那几年吃苦受穷的日子。中国人还是聪明有毅力能
干呀,在美国折腾几年就有了好日子不是?
期待你的下文。

blackjack8 回复 悄悄话 good article - waiting for the next one.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