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无

既无意种花,也无心栽柳。随性撒字,意走行间。有心者进来坐坐,絮叨絮叨宽宽心。万事顺自然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也聊聊这个普通话

(2010-12-15 11:38:19) 下一个

这两天在坛子里掀起一波关于普通话的问题。有许多文章的内容,知识是如此的丰富多彩,真正叫我大开眼界。讲了那么多年的普通话,还真不知道里面有那么多学问。真是受益匪浅。合着我一直是懵懵懂懂的“鹦鹉学舌。”

因为鹦鹉学舌了这么多年,突然有人说你学的东西不对,心里还是难以接受。所以我不希望再有什么大改革。为了汉语的完美性去学粤语啊什么的。因为我的舌头已经捋不直了。再一折腾恐怕我连话也不会讲了。

其实,至今我也没看出政府或者谁有取消方言的意向。我是这么想,政府连少数民族的语言都在想方设法的保存,挽救。怎么会去消亡方言呢?至于广州的那个“保卫粤语”的集会是不是真的有些杞人忧天。因为为了在亚运会这个特殊期间增设普通话,就认为会让地方话走向消亡。如果真是这样,那粤语也太脆弱了,太没有生命力了。我想不至于此。因为别说一个小山沟的村子里的几百人讲的方言也不会因为普通话而消亡,就是其他的方言象吴语等也会因为拥有其历史文化的底蕴而不可能消亡。更何况有着全世界成千上亿的人讲的粤语。粤语是所有方言中有着其自身最完美除普通话以外的地方语系。

国家制定普通话,我觉得只是为了更加的方便交流。而不是为了取消地方方言。因为中国的方言实在是太多太杂,太复杂。有的地方仅仅几里地远的村落之距,方言就不同。

记得我那一年在温州实习。去过温州的人都知道,那温州话不好懂。为了与当地人更好的沟通,当地的部门派一个人和我们一起去调研。这人就相当于翻译。可有意思的是,这个翻译无论和当地的谁说话只说普通话,而绝不说地方方言。即使有时我们去商街小铺买东西想和店主讨价还价请她翻译,她也坚决说普通话,弄得我们很不解。后来我们问她,她说因为她也是来自温州市下面的一个小县城,那里的话和温州市不一样。按她的讲法是有些话城里的人也听不懂。也是她告诉我们,在温州,你一出县城,一个村跟一个村的方言也不一样。当然这是一个因素,还有一原因是我们后来感觉到,她怕别人听出她乡下的口音让城里人看不起。

我听我的广州同学讲,广州当年也是一样,以会普通话为荣的。那时在广州,普通话也叫白话。意思是官方语言。而会说白话的人一定是有文化的人。只有没上过学的人才不会白话。所以那时会不会说白话也是作为一个人的在社会地位的标志。会说白话的人那时还是很吃香的。(为什么叫白话,我不知道,后来还瞎想,会不会是白话就是我们现在的白话文,那么这样的话粤语是不是就是古汉语呢。如真是那样,了不得呀,那是圣人老夫子的语言啦)

后来八十年代,经济开放后,由于广东人的经济地位的上升,粤语又成了流行语。说粤语这股风是一直北上,弄得很多北京人都捋着舌头学说粤语。这次“保卫粤语”集会,是不是也有重振粤语地位,希望能够重新抬高广东香港地位?

所以,一门语言能不能作为标准语,其实还是跟其经济地位,国家民族的实力相对称的。而其历史文化就是次要的了。就像今天英语在世界上广泛运用,不是因为它的语言美,发音好,而是与当年英帝国军事经济在世界的扩张殖民,今天美国的军事经济力量在世界影响有关。就语言来讲,法语,中文比他有更多的优点。今天在联合国,法语仍然是文件的标准件。也就是任何文件的最终解释还是已法语为准。中文最大的优点是简练。同样的一份文件,用英文法文写的可能要几页,甚至十几页,用中文可能一页就行了。比如英语,别的不说,就那些化学专用词和科技词,随着科技越来越多的发明,这些词是越来越长。别说是背出来,能看懂就不容易了。你知道现在最长的英语单词有多长?说出来让你晕, 最长的是 1 , 913 个字母,而中文翻译就是 “ 色氨酸合成酶 A 蛋白质 ” ,仅仅十个字。 还有今天的计算机语言,人们也越来越发现中文的思维逻辑更接近计算机编程。即使这样,今天中文还是不如英文流行。

至于普通话应以哪种方言作为基础,我想如果要全国人民讨论的话恐怕很难有结果。因为谁都想以自己的方言做基础。所以就这点意义来讲,我还是很佩服孙中山先生。能够顾全大局,从自己做起说服说粤语的议员。为了统一大业,总不能让举国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去讲一门与自己方言发音,甚至句子几乎不搭界的语言。现实的情况也真是这样。粤语虽有“活化石”之优点,但毕竟就全国人来讲,说的人还是极少数。它还有一个缺陷就是,一个不会说粤语的人,你要他学粤语,恐怕是等于学第二门语言。它还不如其他地方方言,只是发音不同而已,而且这个发音还有很多相似之处。就这点意义来讲,吴语可能更合适,如果吴语真如猴子介绍的那样的话。可惜,那时候吴语地区是无权无势。语言再好也没人来考虑它。说来说去,还是实力决定地位。

相反,普通话虽然有着如各位老大说的缺陷,但毕竟还是和国语几无相差,而且绝大部分北方人和南方人都能懂,也好学。尽管在发音上有些误差。但至少可以说出大家能懂的话。就如今天的印度人,中东人说英语。这个发音不准不是单单的不准,而且几乎是不准的让人听得别扭。但能懂。能懂就能交流。交流,不就是标准语的最终目的?至于保护方言,这和普及普通话没有根本的冲突。更不会因为普通话的推广而让方言消失。尽管现在很多孩子多愿意以普通话进行交流,也是因为交流方便。但地方语不会因此而衰竭,不过会发生变化。我现在回去就发现和小孩交流时对他们讲的上海话有时是一头雾水,根本听不懂。但这不代表沪语衰落了,这只能说是沪语在变化。这个变化是好还是不好,这需要调查研究。自己不好下结论。

就今天的北京话来讲,按照猴子老兄的研究是满洲人讲的满北京话,是带有缺陷的汉语。不过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和完善,今天的北京话还是非常漂亮的语言。无论在用词和用调上,我是觉得几近完美,也可能是我个人喜欢的缘故。不过从老舍的几个话剧是用北京话写,北京人艺演的来看,北京话排老大也不为过。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只要这个语言建立在一个有着深厚底蕴的文化体系里,那么无论用什么样的方言去讲,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即都会完美起来。

不过我还是非常赞同猴子老兄的看法,就是普通话应该加些音节,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更广地运用汉语的词汇,也避免一些词语消失。至少我们也可以按自己喜欢的语言去写东西。象昨天我说猴子老兄的童谣中漏了一句“吃侬肉,还侬壳。”这句里的吃啊,肉啊,我就无法用沪语写出来。这是普通话的缺陷。如果能够增加一些吴语的发音音节,那我们这些吴人后代不是也可以写写我们方言的东西。 不过我也有些担心,现在汉语已是比较复杂的语言,普通话已经制定了标准发音。这个标准发音和台湾国语的发音几乎是一样。这意味着今天台湾和大陆在语言上没有障碍,今后不仅仅统一无需为此顾虑什么。(据说台湾也在考虑今后要把拼音作为国语发音的注音。)这还意味着全世界都将按这个标准发音来学习汉语。如果我们现在又加了那么多的音节,会不会让人家想学汉语的感到太难为止步?要不,索性吴语和其他地方语也象粤语一样,也给自己建立一套地方语系,以此来更好的表达汉语,使之更加完美。这样不就皆大欢喜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