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慕容青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老子的坦荡与失落

(2012-02-03 09:56:01) 下一个

大约两个半千禧年之前这个世界上出了两个旷世伟人,他们的睿智在千百年后仍然得到世人的敬仰,一个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另一个是中国的老子。而他们俩的坦荡其实更超过他们的智慧。苏格拉底的坦荡已被他的门生(主要是柏拉图)所清楚地记载于书而且为世人所乐道。而非常不幸地,老子的超常的坦荡却似乎一直为世人所漠视,更为甚者,不论是著书立说还是平常言谈话语中,当提起老子时,人们每每地会把老子刻画成圆滑权谋深藏不露的一个人;连现有的古汉语辞典都把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章所表达的对于现实的感叹与失落的至诚之言“被褐怀玉”误解为深藏不露。其实,苏格拉底也罢,老子也罢,他们的坦荡与失落是密切相关的,既是对自己的失落更是对世人的失落。人们常把苏格拉底在有充分的逃生的机会下选择了死作为他捍卫真理的壮举;其实生命何价,如果不是对世人怀有极大的失落,一位睿智的哲人何以会选择死。而老子的失落与之坦荡则都在他的传世之作《道德经》之中表露无遗。实际上,人们对于老子的坦荡与失落的漠视恰恰是导致人们对老子的人生乃至他的整体哲学误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现在来从《道德经》的内容来看一下老子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及老子本人的坦荡及他以非常坦荡的方式对于自己的失落感的表述。

《道德经》第二十章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我们先来看“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众人皆有余。。。俗人昭昭。。。俗人察察。。。众人皆有以。。。”这几句。它们译成白话文就是,“大家整天匆匆忙忙熙熙攘攘地走来走去,比如去宴会享受美食,比如春天到了去登台观景玩耍。。。众人都彼此结伴。。。俗人们在生活中总是有他们的各种目标及理由。。。俗人们在生活中对周围的人和事都很关心,彼此打探消息。。。众人都忙于聚会交往。。。”

我相信这样的一部动画对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它也正是对今天世界各地的人们社会性生活的一个生动的写照。今天不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去宴会享受美食,去登台观景玩耍”是人生的一大快事与向往,而且对于在官场得意商场顺风的人,或是生活虽不顺畅但也苦心经营的人,或是需要亲朋之间彼此关照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众人彼此结伴。。。有各种目标及理由。。。在生活中对周围的人和事很关心,彼此打探消息。。。忙于聚会交往。。。”都是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这一方面说明两千多年了,人们的社会性生活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另一方面更是让我们(尤其是在多国文化环境中生活过的人)吃惊地发现,老子很不起眼的寥寥几句话居然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人类的社会性生活描述得这样地精准。

我们再来看“。。。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若无所归。 。。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我独昏昏。。。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几句。它们译成白话文就是,“。。。我却一个人淡泊独处,还不知应该去哪里。我浑浑沌沌的,如同还没有长成孩童的婴儿。我疲惫地行走,好像没有归宿一样。。。而我却像是被遗弃的一个人。 我的心象愚人一样啊!。。。只有我昏昏沉沉无欲无求。。。只有我独自对世事闷不作声。 人生就像茫茫的大海,又象无止的疾风。。。而我却不随这个俗,显得很愚钝鄙陋。我与他人不一样,只珍惜生存的根本之道。”

这种对于自己在世俗之中的失落感的毫不掩饰的表白决不是什么圆滑权谋和深藏不露的人所能做得到的,恰恰是老子这位历史伟人的坦荡胸襟的一个真实的表现。

而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七十章中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被褐怀玉 它们译成白话文就是,“我的话很容易懂,很容易照着去做。但是天下人却不懂我的话,也不照着我的话去做。言论有原则,做事有依据。只是因为人们不懂这些,所以才不理解我。能够理解我的人很少,能够按我的话去做的更是难能可贵俄。所以圣人披着粗布却怀里揣着宝玉。”很显然,这里的“被褐怀玉”是对于世人无法理解自己的道的一种无奈的感叹,而不是后人所曲解的什么“深藏不露”。如果说老子这里要表明自己是在“深藏不露”,那么他前面所说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就是在虚伪的故弄玄虚;但是,我们如果不是刻意地为了迎合世俗文化而曲解老子的原意的话,我们从《道德经》第七十章看到的应该是老子的至诚坦荡而不是虚伪圆滑。

我们再看《道德经》第八十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它们译成白话文就是,“信得过的话常常不好听,好听的话常常不可信。善意的人不用争辩,争辩的人可能是不具善意。真懂的人不会是什么都懂,什么都懂的人不会是真懂。圣人不为自己保留,为别人做事自己就更满足,给别人施与自己拥有的就越多。天之道,有利而无害;圣人的道,为但是不争。”从这里我所体会到的是一位世纪伟人的坦荡与赤诚,我相信很多读者朋友会与我对此有同感。


。。。。。。

尽管表面上看苏格拉底的结局比老子要悲惨得多,但是从他们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来看,苏格拉底却因为有了一群出色的学生及后人,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两位后继的伟人而幸运得多;或者更确切地说,因为有了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尤其有了他们所创办及领导的学院,西方文化及后人从苏格拉底的哲学中的获益要远比中华民族和文化从老子的哲学中的获益大得多。纵观中西方文明的发展史,双方在苏格拉底与老子时期之后的哲学发展上的不同对后来的包括科学的产生在内的文明的发展的不同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然这里我们应该看到比哲学更为重要的是基督教文明在西方的兴起。但是,起源于苏格拉底的哲学对于后来的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是另一个重要的话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人因苏格拉底有了出色的学生而比因老子没能有象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样出色的学生的中华民族幸运得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