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了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家庭条件,下面几篇主要聊聊人的个体特点。
“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这句老话我也早就知道,但真正开始意识到基因对人成长的作用,是有了孩子以后。
从怀孕时开始,我就开始看书、上网,学习养娃技巧,一直到现在还没停。
孩子小的时候,大多关注的是衣食住行,“九子各不同”就是高矮胖瘦和走路说话的早晚区别,但仍旧没有太多感受,直到看到一篇网文说:孩子的成长形式不一样,有台阶式,有斜坡式。很遗憾,我没有注意是否还有别的类型(可能有混合型),因为我家俩娃恰好是这两种:女儿是台阶式,儿子是斜坡式。
台阶式的女儿真的让人着急,因为我在很长的时间里,看不到孩子的进步。别的孩子都开始爬了,自己的还是稳坐如山,这明明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啦!
现在细想,其实这种孩子(只要不是大脑有问题)大多都在观察,默默学习,等有把握的时候,一下子就上一个台阶,而且一旦上去,基本上不会再下来,这在女儿身上表现得非常显著。
女儿小时侯除了哭,从来不说孩子话,包括“妈妈” “爸爸”这两个似乎每个孩子天生都会的词。学会用手指东西以后,想要什么或做什么都是用手指,伴随着一个音:“啊!”
女儿开口说的第一个字,其实是两个字,是“月亮”,第二个词是“灯”。当时正推着她在小区里遛弯,结果半个多小时,“月亮”和“灯”就没有离口,每看见一个路灯,就会用手指着说“灯”,拐弯看得到月亮就说“月亮”。我看女儿终于张开金口,赶紧陪着重复她的话,鼓励她多说,嘴巴都累了。
后来可以说句子,从来都是说“妈妈抱抱圆圆”,突然有一天说“你抱抱我”,让我小惊一下。问她:“你知道谁是你,谁是我?”她很确定地回答:“知道!你是妈妈,我是圆圆。” “你我他”从来没错过。
两岁时送女儿去幼儿园,她哭了三个月,那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三个月。三个月后我在家里听到了她的第一句英文-“What are you doing"(你在干什么?)。我开心地和老师汇报说,女儿开始在家里说英语了。老师才告诉我说,她在幼儿园这三个月里,还没有说过一句话,即使是No(不) 和 Mine(我的)。
幸亏我当时只专注她哭的问题,不知道她在幼儿园这么长时间都没有说话,否则我可能要担心她“选择性失语”了。其实她真的一直在学习,我后来问了她一些中英文对照,除了把 “Lineup”(排队) 理解成”到外面玩“以外,其余全都准确对应。女儿现在的中文也仍旧不错,听说没有什么问题。
斜坡式的孩子大多是一学就有进展,但没有完全掌握时,会时常往下滑,就是不断反反复复。前一天你教会了,挺高兴,第二天,又全忘光了,回到从前一个样。以前看到蜗牛爬井的算术题,觉得蜗牛真笨,白天爬3尺,夜里下滑2尺,现在想想自己的儿子,好像还不如蜗牛。
儿子走路比较早,不过还没有走稳就开始跑,自然是一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
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似乎很“强”,很早就可以说很长的句子,很可惜,没有任何人能听懂。后来零零落落能听懂一些词了,才发觉他根本就是杂乱无章,“你我他” 的用法教了很久(已经记不得多久了)。
中文还没有说好,又送到幼儿园里学英语,两种语言混杂一起,怎一个乱字了得!结果送幼儿园半年后中文突然变得很不错,当时很是意外。可惜现在又都忘得差不多,只剩些零零落落的词了。
三岁多的时候,爸爸实在看不下去儿子的不学无术,自己亲自披挂上阵,教儿子认形状。一个晚上的努力,总算认识了圆形、方形、三角形,结果第二天一查,已忘得光光。教了一个星期左右,爸爸决定还是随他吧!
两个孩子成长时,我还没有见到这篇文章。女儿小的时候,担心她没有进步;儿子小的时候,担心他学不会,真的没有几个安生之日。看到这篇文章,顿时茅塞顿开,很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不过我有时候也在想,真的很早就看到这样的说法,也不一定会引起我的注意,没有真实的生活体会,道理会显得空洞乏味......
从此,我开始注意两个孩子的不同,越看,越觉得基因的不可更改性,结果和老公的训练教育论产生了剧烈矛盾。无奈,我去网上查找相关的科普文章。
先看到一篇文章里面说,人在生活环境中,会不自觉的寻找和自身基因相符的方面发展,忽略与其基因不匹配的东西,所以“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而且,文章结尾还说:如果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中,不能找到足够多的和他基因相符的内容,长大后,容易产生不必要的烦躁、焦虑、不安及不同程度的社交障碍。
这一下引起我的警觉,更坚定了我的基因论:不能委屈孩子,得宠着。
后来又看到一篇美国大学的实验研究成果介绍,十多年的研究证明了基因在人的一生中起主导作用。除了一个来自欧洲的教授,其余的教授们对研究结果都很惊奇,因为他们的最初设想是环境培养比基因更关键。
文章里面是这么描述的:基因确定了一个人的主体结构,环境只是往结构里填充内容。我觉得可能就像是人体,基因是骨骼,而环境是骨骼构架上的皮肉。
虽然也是基因不变论,但老公抓到了一点:骨骼的高矮粗细咱可能改不了,但填上什么肉也很重要。同样一副骨架,填上肌肉就能跑,填上肥肉就只能摊着了。从种树的角度讲,也是同样的道理。同一颗松树种子,长在森林里,就可以成栋梁之材;落在石头缝里,最多也就迎客了啊!
得,偷懒不成了,还得打起精神来,继续培养孩子去!
有兴趣关注我的微信号,请长按下面的二维码。
每个娃都不一样啊!加好友,可以单独细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