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坛妈妈问:十五岁的儿子执意和一个朋友共同做一个science project,结果他的朋友啥也不干,儿子很生气,希望妈妈能帮帮他。
分享一下我的家俩娃的故事。
女儿六年级的时候(12岁),老师指定人选做 group project,结果那个同伴儿什么都不做。女儿跟我提过几次:
期限快要到了,她的都做好了,同伴的还没有做。我说,要不去提醒一下同伴?女儿说她提醒过几次了,可同伴就是不做。
期限到了,女儿的已经交上去了,同伴还没有做。
成绩下来了,他们只得了68分。一半儿没有做,老师还给了个及格分数,不错了!
但是女儿不想要只得68分,晚上刷牙空闲时,她问我怎么办?
我说:既然你不肯接受这个分数,你可以把同伴那个部分也做好交上去,可能迟交会扣点分,总比68高。
女儿说:同伴什么都没做,跟我得一样的分数,不公平啊!
我说:虽说你们得了同样的分数,但是只有你学到了东西,也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以后在工作当中这种事情也会发生。你如果决定去帮助别人,那就不要抱怨。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做,让项目停在一半儿,由老板来处理。和老师一样,老板的心里也很清楚谁做了什么?做了多少?。这世界貌似不公平,其实不一定真的不公平。(真正说的时候,语气要温柔得多啊!)
从那以后女儿再也没有问过我过类似的情况。当然这种情况也还在发生,有时候她要去提醒同伴,有时候帮忙修改同伴的错误,有时候就自己多写点儿。偶尔抱怨两句,但是远远不像第一次那么纠结。
儿子6、7 年级时没有过这类抱怨,后来一问才知道,如果有可能,他都是单打,不组队。估计我和姐姐的对话,他也听进去一些。
今年儿子8年级,参加FLL(First Lego Leage)机器人比赛已经五年了。这次他是团队里年龄最大、经验最久的老队员,突然一改以往打酱油的态度,开始认真起来。
团队一共10个孩子,有几个爱玩,把Lego扔来扔去、恶作剧、偷偷改别人的程序,推推搡搡更是常态,儿子和我抱怨过几次。
一天接儿子回来车上,
他说:如果这个团队由10个“我”组成就好啦!
我说:哇,这么自信?全是你,谁来回答裁判的问题?(儿子很不喜欢在公共场合说话)
他说:那就6个“我”,4个A吧。(A做事说话都比较靠谱,是儿子的好朋友)
我说:还有那个把 presentation 改编成歌的女孩,她的这个想法很不错哟!
他说:噢,M!那就3个A,3个M,4个“我”。(还是觉得自己最重要)
我说:你看,每个人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长,团队就是将不同的特长聚在一起,可以来做一件比较复杂的事。你看E,总是小捣乱,但他给别的队发小礼物时就非常积极。你好像没有去发吧?
儿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我继续:再说,你在前面几年的FLL团队里,也没有做什么,也不能算是个好队友吧?他们也许只是成熟晚点儿,明年可能就不一样了。
后来儿子也承认,小而精的团队效率高,成果好。但大的团队可以让人学习理解别人、接受别人,从而自己更成熟。
忽然想起女儿曾经也是“猪队友”啊!
女儿七岁八岁时踢了几次足球,当队友们跑来跑去踢球的时候,她在后面没有什么事,竟然弯腰摘花捡草!好不容易球过来一次,她要不踢不着,要不踢不远。唉!不提了,一说全是泪。
团队素质都高,是幸运。但如果赶上个“猪队友”,也要学着理解接受,学着多说鼓励的话,尽量分配给对方适合他长处的任务,我觉得这是锻炼领导力的绝佳机会!
针对这个15岁男孩的情况,既然是他自己选的人,那就得承受这个后果。希望他以后再选同伴的时候,知道多斟酌。我们可以任性的做决定,但别忘了,一旦定了,后果也基本上定了。When we pick up one end of the stick, we pick up the other--当我们拿起棍子的一端,也拿起了另一端。
如果这是我的儿子的话,我会跟他说:
你现在的处境是因为你当初执意决定的后果,你可以改变以后的情况,但是这一次只能这样。你有几个选择:
把朋友拉起来干事,培养自己的领导力,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
自己做,把这个项目做完。
放下自己的初衷,放弃这个项目。
15岁了,该逐渐独立了,我不会帮他训斥那个朋友,也不会跟朋友的父母亲告状。培养孩子独立,不要当他们的开路机。当然,如果和孩子冲突的对方是成人/机构的话,大人可能还是需要酌情处理。
96年来美,全职码工,全职俩娃妈:女儿2002年出生,儿子2004年出生。和孩子们一同学习成长,分享我的点滴体会,有兴趣关注我的微信号,请长按下面的二维码。
每个娃都不一样啊!加好友,可以单独细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