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雄风

有所思,有所感,从历史的时空中来,再回到历史的时空中去。
个人资料
正文

宁沪汉由分而合的特别委员会 /黄旭初

(2009-01-08 06:56:30) 下一个

宁沪汉由分而合的特别委员会

黄旭初

    中国国民党,自民国十四年十一月,第一届反对共产党的中央委员在北京西山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而有「西山会议派」以来,造成了第一次的分裂。到了民十六年四月,第二届的中委,在南京的反共,在武汉的容共,各走极端,又造成了第二次的分裂。于是一个党而同时有宁(南京)、汉(汉口),沪(上海)三个中央党部和宁汉两个国民政府,给全国民众以最坏的印像,和革命前途致命的打击。

    当南京反共清党时,「西山会议派」极望与之合作,但南京却先图有实力的武汉来归,而将无实力的「西山会议派」留以有待,且在表面上故意加以打击。直到民十六年七月,武汉也反共了,南京乘机号召合作,武汉响应,「西山会议派」居间调停,竟由宁汉两方而变为宁汉沪三方的合作,有特别委员会的成立,两年三分的党乃复归统一。

    此次合作,以南京为中心,而当时南京的实力,以李宗仁与白崇禧为中心,李白与「西山会议派」,倾心为合作而尽其最大的力量,全党的大团结遂络告实现。

    本节专记这次团结运动的经过。

促成团结、蒋氏辞职

    国民党内部的分裂,虽导源于联俄容共,而领袖间权位的争夺,亦为重要的原因。当革命军北伐前,广西有一位同志随白崇禧参谋长到广州商洽统一两广问题,盘桓既久,接触甚多,他直觉上即有一种预感:「这一群党要,攻讦自私的现象,随处显露,看不出谁是安邦定国的人物?」他的话或者不是信口而说的。民国十六年七月,武汉方面自己发觉了共产党要篡夺政权的阴谋,也随南京之后,起来清党,政见上的歧异,到此已完全消逝,双方应可合流了,但武汉却唱「驱共倒蒋」的口号。蒋中正为促成党内的团结,免除武汉方面的藉口,遂于八月十三日辞去本兼各职,即回奉化,合作才进展而渐趋成熟。

    当宁汉对立期间,冯玉祥屡次调解,后又主张汪蒋同时告退,意在自高声望。在蒋辞职前,冯氏的活动更为频繁。在武汉的中委于是年七月廿三日议决在一个月内召开第二届第四次中央委员全体会议后,廿四日冯即有电建议:「宁汉两方的中委在开封开会,消除双方的意见,解决党内的纠纷。」南京方面的军政要人八月八日覆电表示:对武汉以前的容共,表示谅解;对今后的党政,只有整个的善后,并无两派的争执,以开第四次全会促第三次大会的进行为宜;对军事则提出李济深坐镇南中,唐生智肃清上游,蒋中正、阎锡山、冯玉祥直捣幽燕。但此时蒋已准备下野。至八月十一日宁方再接冯氏来电磋商:在执监大会开会前,应否开一项预备会?并提议以安庆为开会地点。宁方十二日电覆冯氏:赞成安庆会议,请冯决定日期,并同莅会。蒋中正虽署名此电,但即离京赴沪,通电辞职。中委胡汉民、张人杰、蔡元培、吴敬恒、李煜瀛等十四日赴沪挽留蒋氏,但蒋巳回奉化。胡汉民以留蒋不着,也跟着辞国民政府主席职务。胡等五中委并即电告冯玉祥:取销安庆之行,各为故里之游,并请冯「一柱擎天」。其实是不满于冯的纵横捭阖,故以此语来讥嘲他。

    蒋胡去后,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只剩下蔡元培和李烈钧两人维持现状,并即分别电请现住沪汉各中央委员来宁共商善后。程潜首先应召入京;朱培德、赖世璜、陈调元等将领也陆续到来;何应钦、李宗仁、白崇禧等都在南京,举行了一次党政军临时联席会议,推李烈钧为主席,由程潜发表演说后,决议宁汉沪三方面合作,统一党权,并请武汉各同志早日来京。南京党政日常事务,仍由蔡、李两人负责处理,重要事项即召集党政军联席会议来解决。上海方面的「西山会议派」张继、邹鲁、谢持、覃振等十余人亦奔走于京沪间,为大团结运动而努力。 

汉方回应、初会九江

    武汉方面,自民十六年七月中旬宣布清党后,即逆料与南京合流已为势所必至,汪兆铭颇机警,他自量此时必不为宁方的同志所谅解,即与蛰居上海的许崇智密商沪汉两派合作的办法,希望通过许氏的关系,而与「西山会议派」切取联系,若能取得沪方的合作,将来依然可以在党内占有领导的地位。其他的人,只有极少数是反对合作的,如陈友仁即其一,他藉名赴日内瓦出席国际联盟,八月十三日便离开汉口;但大多数都是赞成合作的,他们十五日电覆南京:请派李宗仁等赴九江协议。接着,十七日武汉方面的中委有第四次全体会议改于九月十五日在南京举行的联名通告;十九日汪兆铭、谭延闿有致何应钦、李宗仁、白崇禧三总指挥促请一意渡江作战,声明东下各军并无他图的电报;都是表示合作的先声。二十日汪兆铭、谭延闿、孙科、唐生智等六人赴九江,廿二日李宗仁等也到达了,先后在九江和庐山举行会议,决定谭延闿、孙科先同李宗仁到南京详商;南京派「决川」号兵舰往迎,廿五日驶抵江宁时,适遇孙傅芳军渡江南犯,发生七昼夜的龙潭大战(即本文前节所详述的一次重要战役),合作商谈亦为之躭延。

    谭延闿、孙科既与在京各人接洽,乃于九月五日赴沪再与胡汉民等五中委协商;而汪兆铭偕顾孟剩余、陈公博、徐谦等于六日到南京,与负责各人交换关于大团结的意见,七日谭延闿与孙科邀胡汉民等五中委回京未获结果,即先回京晤汪;九日谭、孙邀汪同李烈钧、李宗仁、朱培德再赴沪,由汪亲向胡等五中委有所解释;于右任和程潜也相继而来;自此,合作的会谈都在沪进行。宁汉沪三个中央党部的委员们个别接洽,将大团结的具体办法徵得多数高见,大体商妥后,一致同意定期先开谈话会,由三方面各推负责代表出席,以决定团结的方案。

三方恳谈、推诚相见

    大团结的正式谈话会,于九月十一日上午九时在上海戈登路伍朝枢寓所举行,到会的有汪兆铭、谭延闿、伍朝枢、程潜、邹鲁、李烈钧、叶楚伧、杨树庄、谢持、王伯群、许崇智、张继、覃振、于右任、居正、茅祖权、刘积学、甘乃光、傅汝霖、李宗仁、张人杰、蔡元培、李煜瀛、朱培德、孙科、褚民谊、缪斌等廿七人,除胡汉民、蒋中正未参加外,所有在党资历较深,名望较著的,都已聚首一堂了。公推谭延闿主席。与会的人,心情至佳,气氛亦甚和谐,充分表现着精诚团结,推心置腹的现象。在第一次谈话会中,即规定不用投票或举手表决方式,遇事须得全体一致同意,如有一人发生异议,应再讨论,必须毫无反对者,始成定案,以免有多数压迫少数的嫌疑,办法十分民主。大家并且约定:这种办法,不但现时谈话会如此,即将来的特别委员会也照样适用。 

    在第一次谈话会中,孙科提出统一党务办法案,主张组织「特别委员会」。这问题,在会前已在武定路张人杰家中谈过一次,当时汪兆铭的意见完全一致,孙科的提案,只是将那次所谈的写成文字而已。此案讨论了好几个钟头,汪兆铭发言最多。当时李宗仁对于这个「特委会」的产生,却非常怀疑,因为恐怕以后党中以此为藉口,而乘机加以攻击,所以他问汪兆铭:「假使有人反对特委会,我们如何对付?」汪即对李解释道:「现在特别环境之下,可少顾法律,促进事实。现时宁汉由破裂而合作,同志西山会议诸同志反共最先,宁次之,武汉同志检获共党阴谋証据后,始行清党,三方目的可谓一致。现既联合,可用『特别委员会』办法以联结之。『特委会』的产生,亦有前例可据,廖仲恺被难时,亦组特委会以行使中央职权有三阅月之久,现既在特殊环境之下,『特委会』的产生,当然无可疑义。」孙科提案中关于「特委会」的产生,本有宁汉双方应由第四次全体大会决议字样,因为宁方并未开过第三次全体会议,而武汉所开的第三次全体会议,又是完全对付宁方的会议,宁方当然不能承认,双方曾因此而力争。结果将第四次全体会议改为临时执监委员会议,到这时李煜瀛还请保留,汪兆铭为此很生气,直拖到十二日宁方无异议,才告完全决定。

    「特别委员会」案既通过,其他关于宁汉两政府的合併,以及「特委会」人选等问题,也迎刃而解。统一宣言也是公推汪兆铭起草。十三日汪兆铭自认「对于共产党徒防制过迟」,自劾下野,并听候处分。会议最后决定于九月十五日大家齐集南京,宁汉两方同志在南京成贤街中央党部举行执监委员临时会议,沪方同志则在紫金山总理墓地召开中央执委会议,将上海谈话会结果正式决议通过,同时宣布「特别委员会」成立,于是连续了三天的谈话会宣告结束。

合作方案、平允大方 

    兹将那次在上海伍朝枢宅谈话会中所一致决议各案,详记如下:

(甲)关于党务:

    一、组织「特别委员会」,统一党务;

    二、「特别委员会」设委员卅二名,候补委员九名,由宁汉沪三方同志,各推出若干人充任之;

    三、「特别委员会」成立后,宁汉沪各中央党部职权一律移交该会;

    四、「特别委员会」除执行中央执委会之全体职权外,须负统一各级地方党部之责,并筹备全国第三次代表大会事宜,代表大会至迟于民十七年一月一日召集; 

    五、「特别委员」名单,宁汉两方提出者,以中央执监委员临时会议方式公布之,沪方党部亦同时发表; 

    六、中央各部人选,由「特别委员会」决定之。

(乙)关于政务:

    一、宁汉两政府合併改组;

    二、国府委员、各部长、军事委员会委员等,一律由「特别委员会」决定之。

(丙)关于统一宣言:

    一、公推汪兆铭、谭延闿、蔡元培、谢持等四人负责起草; 

    二、四人互选汪兆铭为主稿人。

(丁)「特别委员会」委员人选:

    一、武汉方面提出:谭延闿、孙科、何香凝、于右任、朱培德、程潜等为委员;顾孟余、陈公博、甘乃光等为候补委员;

    二、南京方面提出:李宗仁、蔡元培、李烈钧、李煜瀛、伍朝枢、王伯群等为委员;褚民谊、叶楚伧、缪斌等为候补委员; 

    三、上海方面提出:林森、许崇智、居正、谢持、覃振、邹鲁等为委员;刘积学、茅祖权、傅汝霖等为候补委员;

    四、宁汉沪三方公推:汪兆铭、胡汉民、张继、吴敬恒、张人杰、蒋中正、戴传贤、冯玉祥、唐生智、李济深、杨树庄、阎锡山、何应钦、白崇禧等十四人为委员。

(戊)设置监察委员会:

    一、就「特别委员」中公推五人,代行中央监委会职权;

    二、推定张继、于右任、蔡元培、李煜瀛、何香凝为监察委员。

特委会成、由分而合

    大团结方案既定,宁汉沪三方重要人员九月十四日即回南京,惟陈公博对于「不开四中全会」之议,表示反对,声明及时引退。

    十五日宁汉两方中央执监委员在京举行临时会议(沪方中委亦同时在京另自开会),出席者二十人,先由主席谭延闿报告:因隶共产党与附逆而被开除党籍者,以及已故各执监委员之缺额。其次决定开除附逆有据之彭泽民、邓演达的党籍;至于陈公傅、谢晋等五人有无附逆嫌疑,交由中央监察委员会审查;恢复王宠惠的党籍;对汪兆铭自请处分案,应无庸议。决议设置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并推定宁汉沪三方委员共卅二人,以五人行监察权,规定「特委会」的任务及职权。一切都依照在沪谈话会所决定。最后,劝请蒋中正同志速出任事,共济时艰。

    「特别委员会」成立后,九月十六日即召开第一次会议,公推谭延闿主席。决议:(一)通过宣言;(二)中央党部的组织;(三)国民政府设内政、外交、财政、司法、农工、实业、交通七部及大学院与军事委员会;(四)设置监察院;(五)推谭延闿等十一人协商中央党部、国民政府及军事会委员的人选。十七日组开第二次会议,推丁淮汾等四十七人为国民政府委员;以谭延闿为主席;胡汉民、蔡元培、李烈钧、汪兆铭、于右任五人为常务委员;朱培德等六十七人为军事会委员,以程潜、谭延闿、李宗仁、何应钦、朱培德、杨树庄、白崇禧等七人为常务委员;任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孙科为财政部长,王伯群为交通部长,王宠惠为司法部长,伍朝枢为外交部长。十九日第三次会议,推汪兆铭、蔡元培、谢持等为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及推定各部委员。二十日国民政府委员及军事委员会委员同时举行就职典礼。大团结于是告厥成功。

    破碎的国民党刚复归完整,然而汪兆铭在党政都得不到领导权,又起而反对自己造成的「特别委员会」了。 

选自:黄旭初回忆录《广西与中央廿余年来悲欢离合忆述》,原载:《春秋杂志》总第111期(1962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