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雄风

有所思,有所感,从历史的时空中来,再回到历史的时空中去。
个人资料
正文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记宛西(2)/ 王抚洲

(2008-08-11 17:29:56) 下一个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记宛西

王抚洲

(四) 

    卅三年,因中原战事失利,河南省政府改组,刘书霖先生任河南省主席,我奉命回省任财政厅长兼田赋粮食管理处处长。省政府拨迁到内乡之丹水镇,各厅处会则散处于丹水镇附近数十里内的各村镇,有的是内乡县属,有的则在镇平、淅川县属。虽然是撤退拨迁来的战时省政府,所属各单位的员工,仍有两千数百人,连同眷属不下万人。试想以这么庞大的人数,骤然拥挤到一片偏僻的乡村,旣要有地方办公,还要安顿员工及其眷属居住之所,实在不是一种简单的事情。 

    河南省政府设于丹水镇,已经是一迁,再迁,三迁了。开封沦陷迁往洛阳,洛阳沦陷迁往南阳、镇平,李涵楚主席又由镇平迁往丹水。我们于六月底来到丹水时,各厅处会的办公处所,以及员工眷属的居处,都已安顿定了。我所主持的机关,财政厅设于距丹水八里之牛王庙,田赋粮食管理处则设于距丹水六里的青龙庙(原为粮食局办公处,与田赋管理处合併改称田赋粮食管理处)。厅处员工眷属则分配居住于附近三、二里的人民家内。 

    省府改组之后,职员的更调虽然不大,总有些新调派来的人员及其眷属,需要安顿居住。因为地方自治委员会早有通令,所以只要就近报告当地保长,他卽负责为之调配房屋,将地方人原住房屋腾挪出来,让省府所属人员居住。而且值得称道的是,住房不要房租,无偿供应居住,甚至傢俱,锅灶均可借用。这在其他地方是不可能作到的事。在战时公务员待遇低薄,生活极端清苦的情况下,减轻了公务员的负担,使他们能安心办公,卽是等于对政府帮了大忙,也卽是对抗战的贡献。 

    散布在五六十里地以内的省政府各单位,都能维持办公,经常开会联系,不能不归功于地方治安的良好。镇、内、淅、邓四县是丘陵地带,岗峦起伏,川流纵横,设若治安不良,则各单位人员交通联系,均将感受威胁,办公开会均将大受影响。记得当时,我住在牛王庙,每周总有三四天往省府开会、办公,有时到深夜十时才能归来。坐人力车走乡道是八里,坐滑杆,走小路,翻两道岗陵,涉一道溪流,约近二里多路。深夜归来,为贪路近,常是走小路。我常想如果不是宛西自治区,夜间决不肯走山野小路,不得已行走时,必然深存戒心,不会如此中心坦荡。因之对于自治区又增了一番敬意,并进而研究其真实建设成就,和获致成就的办法,以及其组织制度。兹概略记述于左: 

    先从经济建设方面说起。一入自治区,最显而易见的是遍山植树,满眼林木青葱,山边陂度较小之处,开闢了许多梯田,平地上则田园修整,道路平坦,而河川沿岸遍栽柳树。宛西是一个丘陵地带的农业社会,生活资源来自利用地力的各种农业生产。当地最大的灾患是,大雨之后,山水下注,山洪爆发,河水氾漤,冲坏最适于耕种的沿岸田地。若是遍山栽种树木,不仅是一项增加收入的财富,而且有保持水土,减低水患的功用。至于河川,过去因治安不靖,年久失修,洪水氾漤,河川侵夺耕地,以致河身越来越宽,平时河身外边是一片沙滩,但一旦山洪爆发,还是不能容纳洪水,而再行氾漤,侵夺耕地。针对这种情况,别廷芳便喊出「与河争地,拨水归漕」的口号,以治理河川为建设要政。 

   治理河川的办法很简单,一是选择川流重要地点,修筑堤坝,一是相度沿岸地势,栽植柳树。用这两种办法,以约束水势,拨水归漕,不仅防制了河川继续侵夺耕地,而且将沿河沙滩,逐渐变成可耕农地,因之境内增加了许多耕地,也卽是增加了许多农产收穫。达成了彭禹廷当年所提的,「无山不梯田,无田不水灌」的理想。增加农产,在一个农业社会,对于改善人民生活之功效,是自不待言的。「仓廪实而后知礼,衣食足而后知荣辱。」生产增加,人民不愁温饱,自然大有助于自治区的治安和其他建设的执行。 

    关于修筑提坝,治理河道之较大工程,由县自治会以全县力量建设之,由建设而增长出来的耕地,则归全县公有,耕地的收穫划归教育专款。每一联保,每一个保,每一个甲,都可以自行选择地势,就其力之所及,以修坝,栽柳,开发河滩为耕地,或就山势改造梯田。所开发的河地或梯田,卽作这一单位的公产。私人如有力量,也同样的可以自行开发河地或梯田,由他自己享有其成果,作为他的私产。于是保甲组织和人民,各就力之所及,争先恐后去治河道,开山田,不数年间而河流就范,农产增加。可见只要是人民共利公私互益,则建设事业很容易推动的。 

    关于维护公路交通,自治区有两句口号式的规定,「雨后舖沙,雪后扫雪」,由各甲,或二三甲联合分段负责。自治区的县乡道路都是沙土路,并未舖石,而能保持良好,汽车可以到处行驶,应当归功于这两句规则的贯彻执行。土路最怕「泥泞载途」,而泥泞之发生,不外由于雨水浸刷和积雪溶化,若再被车辆辗过,沙土下陷,卽变成凸凹不平,路基毁坏,如雨后立卽舖上一层沙,雪后立卽扫去积雪,则泥泞不生,而路基可以保持。居住乡间的人,人人都有此认识,很多人都能够想到这种维护的办法,但要将这简单易行的办法,长期的贯彻执行下去,就是宛西自治区之不可及的所在了。 

    其次,一述自治区的教育。就我在卅三年所见到的情形而言,宛西四县的教育已经普及了。儿童一律进小学读书,不识字的成年人必须受民众教育。因为自治区的领导人多是教育界出身的人物,如陈重华是当教员,当校长出身,彭禹廷作过百泉村治学院院长,对于民众教育尤其内行,所以他们对于办教育,扫除文盲,特别重视。要普及小学与成年教育,首先要宽筹教育经费。这四县规定徵收教育专款,每亩地视其肥瘠徵收二升至三升粮食的教育经费,三亩以下农户免徵,地多者则累进徵收。因为全县土地都经清丈完竣,所以徵收不会不公平。所有办教育的费用都由教育专款开支,如建教室、校舍、教职员薪金、学生读的教科书等等,均由县自治会统筹支付供应。每保至少设一所国民小学,每乡最少设一初级中学,县设高级中学与职业学校。 

    成年民众教育卽利用各学校的教室或保办公处为教室。教员则以各小学教员和自治行政系统的职员,于下课下班的时间,充任之,因为彭禹廷曾任村治学院院长,与热心村治的专家们联系密切,先后在北平、定县及山东各地邀请过二十余位专家来任教,并编辑民众教育的教材。他们编有民众教育故事一百种,教上学的民众从听讲故事中,学习识字。 

    最后,谈谈宛西地方自治行政组织与自卫编制。宛西自治的行政完全遵照政府规定的保甲体制。县以下有乡,乡以下是联保,联保以上是保,保以下有甲。自卫的地方武力编制也是根据政府的体制办理,称常备队与后备队。县设大队,联保设中队,保设小队,甲设班。所不同的在于:地方自治行政管理权与地方武力的指挥权,属于县自治委员会,而不属于县政府。自治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系由地方公举为人民所信仰的几位领导人物来担任。镇平、内乡、淅川、邓县四县联防,再共推一位总指挥,指挥四县自卫武力。 

    地方民众,凡十八岁至四十五岁的壮丁,都纳入编制,分别参加常备队和后备队,实行民兵合一,训练每个人都能拿枪桿和锄桿。每个月集合壮丁训练一次。中队长由联保主任兼任,小队长由保长兼任,而实际管理训练则由专责任事的队附负责。他们有几句口号,可以作为其他各地办民团所应遵行的原则。这几句口号是,「人不离枪,枪不离乡」、「就地挑人,就人选官」。因为民团的枪枝大都是各家自备或同村为共同自卫而购备的。过去河南省各地民团,常有领导人物贪图官禄,被人收编,给以名义,结果连人带枪都被调走,地方空虚,盗匪乘机蠭起,完全违背了最初创办民团的本旨。「人不离枪,枪不离乡」,才能永远保卫地方,实现编组民团的目的。又民团是由当地民众所组成,负责管理、训练、指挥之责者,也都是当地人,只有「就地挑人,就人选官」,彼此信赖,这一地方团队,方能坚强团结,成为同生死共患难的子弟兵。 

    要维持地方治安安定,最基本之图,是户口清楚,清楚每一个人的生活、职业和动态。农村社会民众,绝大多数都是安份良民,只有极少数是不务正业的游民,而勾结盗匪,窝藏奸宄,充任股匪眼线的人,总是这些游民。任何股匪计画攻掠一个地区之前,必定要先派探子前去侦察,他们不是化装小贩,卽是化装乞丐,或者冒充过境旅客。宛西自治区平他们多年剿匪自卫的经验,发展出实行五种身份证的制度。五证是一、良民证,二、迁移证,三、小贩证,四、乞丐证,五、通行证。这五证从根本上控制了境内每一个人行止动态。以最大多数良民为自治主体,在治安上只注意小贩,乞丐和过境旅客,则奸宄便无所遁形。当我卅三年住在丹水时,曾分别去过镇、内、淅、邓四县各地,却从未看见过乞丐了。 

    住在这四县境内,家家可以夜不闭户,人人可以高枕安眠,我们省府员工,人人都亲自经历,乐于称道。从四县控制户籍,维持治安的办法看来,自不难了解。何以能够做到路不拾遗,如我廿七年夏间所亲身经历的事实,当我在丹水住下来之后,仍想问个明白。有一次与陈重华先生谈话,我便述说这段故事,以表示我对自治区的赞佩之忱。但在陈先生看来,这是一件很寻常的事。经他向我说明之后,我才了解,路不拾遗也是以制度培养出来,成为习惯成自然的社会道德。 

    原来自治区对于地方治安,实行分段负责办法,一如前边说过的分段修护道路一样。分段负责治安包括清查奸宄和游民,户口异动,窃盗失物等等事件。在任何保甲地段,如有行旅遗失物品,该保甲负代为寻找回来的责任,如找不回来,则负赔偿责任。赔偿按失物的价值,价值少者,由该地段全甲公摊赔偿,多者由全保共同分摊,更多者则整个联保负责分摊。分摊之后,全保甲的人必然不肯甘受损失,而仍旧继续追查。除非是过境旅客,能于一日之内远走高飞,离开四县之境。本地居民在相邻共同注意之下,迟早是会被发觉而受到应得的处罚的。处罚上一两次,则众知警惕,没有人敢再贪小便宜,久而久之,不拾遗物便成为共同遵守的社会道德准则了。 

    地方民众之间,必然也少不了有田业纠纷,打架斗殴,违反自治规章一类的事情发生,为处理这类事件,各县设有息讼委员会。息讼会处理纠纷,多半是作具有公断性的调处,人民为免于讼事迁累,也乐于遵从。对于打人或违反规章之情节较重者,多半打几板子,等于给他一顿羞辱,俾众周知,便行了结。因之在这四县的县政府极少处理诉讼案件。 

    四县仍设有县政府,由省主席派任县长。作这四县县长的,眞够得上政简刑轻,甚至可以说县政府是形同虚设。这四县遵守政府功令,接受省派县长,缴交田赋,分文也不短欠。县政府的工作只是收纳县自治会缴来的赋税款项,转缴省库而已,关于地方自治行政与军事管理指挥,则完全不能过问。因此之故,宛西自治区在廿年代初有一段时间,颇为主持省政者所误会,认为是据地自雄,藐视政府,据闻曾有一度甚至准备派兵讨伐。直到抗战发生,才变忌视为安抚,由明了眞而消除误会。洛阳沦陷之后,省政府初迁镇平,再迁内乡丹水,反而无异托庇于自治区了。 

(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