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正文

闽南故事(十) - 阿凤和我

(2011-10-17 18:15:03) 下一个
阿凤的父母是养路工。 所以他们一家老在搬迁。完成了一段公路后就得搬家。阿凤老在转学, 所以学习成绩老也不好。可是阿凤很可爱,人长得好,歌唱得好,又很懂人情世故。她跟我很好。我去她家, 她也来我家。她家里很热闹,哥哥姐姐多,还有弟弟。我还带表妹去过她家。

那一阵子,他们家在潘村。已经是外县的地界了。 不过她家在村外, 住在原先知青住的大通房里。墙上还刷着标语。屋外是一小片松林,地上的沙又白又细, 是夏天吃晚饭的好地方。一阵风过,阵阵松涛。

那一年寒假, 我到阿凤家, 他们全家出门做客去了,只留下我们两个。我们决定到村里去买菜。十来分钟的路, 我们进了村。 小小的集市, 其实也不算集市,就是大家在路边摆几个担子,卖菜卖海蛎子。不过, 也算大村社了。我们那边的村社,要卖自家的菜,得流动吆喝,或者上人家家门,还没集结成市呢。

我们想做蚵子面。几经逡巡,挑中了一个年轻姑娘的担子。她边破海蛎子,边卖。阿凤摆出能干模样,又是嫌货,又是杀价, 又是比秤头。我在旁边给她助阵。我知道阿凤很紧张, 因为她有数个能干姐姐,上菜市场的事平时轮不到她。

我们终于大获全胜,提着战利品快快离开,心肝扑扑跳, 兴奋地切磋讨论。忽然, 后面有人喊我们,却是那个卖主。 她气喘吁吁地赶上来, 说:“你们还没付钱呢!” 噢。。。

回了家,赶紧烧火做饭。蚵子羹容易做,我们平时经常给妈妈打下手。新鲜的刚刚破开的海蛎子,怎么做都好吃。把海蛎子洗净,加上芡粉一拌即成。

知青点的大灶, 比乡下的还大。灶大鼎也大,这个鼎比乡下烧猪糜的大。我负责烧火,阿凤负责下面条。水开了,我们还没决定好下多少面条。阿凤把面条搬来,在手里估量了估量,说, “我们每人吃三片吧,应该够了。”我说好。我们下了六片面条,滚了数滚。在起锅前,下了蚵子,再来一滚,最后加上一把芹菜珠,成了!阿凤拿来厨用的大脸盆,我们把面条统统舀出来,整整一脸盆!我们两个目瞪口呆。原来每片面条有四两, 还加上了一斤海蛎子!

我回家一说, 妈妈说:“你们去了潘村?那是土匪村呀!”在妈妈小时候,也就是解放前,潘村是有名的土匪村。他们平时务农,跟我们平常人一样,农闲时兼职当土匪。我们厝后就被抢过。

潘村的土匪来时,开着汽车,岗哨布到村口的车头。闽南话管站岗叫“背水”,这话现在已经消失了, 不知我写得对不对。抢匪直奔我们的厝后。厝后祖来家,家里有两落的厝,还有护厝,在南洋很有钱。外婆偷偷透过窗户看, 看见那些人飞快地把贵重的家具搬走。

我问妈妈他们不抢别家吗。 妈妈说, 他们像游击队,行动要快。已经派过探子,相一家有钱的抢。速战速决。村口摆着汽车,海边的船也备好了。上了船, 过了集美,就放心了。

其实,他们并不是那么穷。只是,这是祖公的传统,一定要去抢的。我们禾山人软弱,他们不用带武器来。其他地方的人有枪楼子, 会反抗。

我们邻居家的阿婆,就是潘村那角的人。她在潘村做客时,见到他们出征的场面。天要暗的时候, 要出征的人们围成一圈喝酒。 组织了担架队,有一组人负责抢东西, 有些人负责打枪。 到时抬人的抬人, 抬东西的抬东西。 喝酒宣誓,然后出发。 阿婆还看见他们真抬人回来了。

过了几年,我去上大学。假期回家,去找阿凤,他们家却人去屋空。偌大的知青点,只剩下墙上的红语录, 更显落寞。出到屋外的小松林里,松风阵阵。周围了无人迹。我知道我再也不会到这地方来了。其实阿凤他们搬了家,离我家更近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