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正文

外地人游北京(五)

(2011-04-29 23:12:22) 下一个

首都博物馆

首博真的是一个惊喜。很现代化的一个建筑,展品也丰富。虽然免费,却要事先登记。我没有登记, 也进去了。 那个年轻姑娘和善地说,下次要记得登记。

仔细地欣赏那些远古的陶器。记得在大英博物馆见过一个中国的陶器, 六千年前的, 真是惊艳。尖底的双耳陶罐,在河中注满水是会自动站立。

这时,有人问我需不需要义务导游, 是个五六十岁的斯文女士。我有点诧异,保安姑娘凑过来说,是免费的。 我说好啊。这位知识渊博的女士开始给我讲解,我很快被她迷住了。不只是她的知识,而是她的热情,对文物的热爱,她的讲解那么迷人。很快,一个两个,一群人 马上成了她的粉丝。她说,今天,三楼的义务讲解员没来,她可以给我们讲解三楼的文物。

你们以为文物发现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不是,这都是修整出来的。找到的经常是碎片,有时候用的是筛子,慢慢慢慢从很多很多得土里晒出来。再由文物专家整合出来。

唐三彩是殉葬品,我似乎知道。可是, 你知道怎么识别殉葬品吗? 殉葬品不是实用品, 所以,殉葬的锅碗瓢盆,里面是不上釉的。

看见那个蓝色的大腕了吗?元朝的。 六十年代收购时,付了六十块钱。洗一洗, 不好,太值钱了,赶紧找那个卖碗的老太太。老太太早就一溜烟跑没影了。她以为别人上了她的当。

记得什么寺的一个古钟吗,上面铸有二十五万字。八十年代,让市民敲钟,每次收五元。导游说,她当时心惊呀,这么敲,那里有二十五个万字呀。现在呢? 只有大年初一敲几下,只能由城市的长者敲。

她像一个朋友和老师。 大家的胆子大了, 问了一些很基础的问题, 也是大家很想知道的问题。 她耐心答了。大家互相用轻轻的哄笑掩饰自己的羞怯。

馆里有一幅颜真卿的真迹。她带我们这些门外汉慢慢欣赏,顺带说点常识和故事。那幅字就灵动起来,好像有墨香飘出。 

一个多钟头过去了,导游讲到高潮处,噶然而止,犹如说书。她揭了一下围巾,那围巾一直遮住她的下嘴唇。原来整个下嘴唇发炎了。她解释说,这是她戴围巾的原因。她告了别,走了,宛如惊鸿。

一本宋词

带了一本宋词上飞机。因为字大,图案精美。是个礼物。是个不认识的出版社。

记得宋词是奢侈品,吃饱了撑的时候最能欣赏。所以大学时最喜欢。所以带上飞机。

座位上的行李箱太高了,最高的那个地方。踮了脚尖也够不着。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正在放他的东西,一声不吭地把我的箱子放了上去。他自己的放不进去了。我到座位上安坐半天,他还在忙。

读了几页宋词,发现一些浅的地方注释错了。深的地方咱不懂。还有无数自由发挥的排比句。没有办法,自力更生吧,放弃了注释,直接读了起来。渐渐读出滋味。

无非是“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州。”的无数发挥,从晚唐到宋朝,在温庭筠的影子下扭个不停,伸出无数的触角。那些腹大如鼓的词人宰相们,把自己变身为依依呀呀的女人们,想念着各种各样的男人,愁断一模一样的肠子。

然后,一些相似的词组不断出现。想起有人说过,流行歌词可以这么创作,就是把一些常用词放进锅子里炒,随便出来就是一盘,就是一首歌词。

非常感谢那位朋友,如果是我自己买的宋词,大概又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大概正在辛辛苦苦地啃注释,并失去阅读的乐趣。

再见,北京!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