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随笔佛学的现世观

(2009-11-12 21:33:47) 下一个
世上没有任何一部经典,是把世外事说与世内人。恰恰相反,大部经典都是对世内人说世内事,或用世内事否定世内事。这一点,对旨在渡人脱离苦海的一切佛经,亦不能免。所谓佛经,都是说与世人,是世人在世修身之器,也是为此目的而成。

佛学的基本精神,在于世间行,不在出世行。远遁深山的隐者,是为自己选择了一个生活方式,远遁本身,并非能造就悟者,二者之区别,是相与体的区别。

梁任公曾以简单四字给修佛之根本做了总结,即“无我”以及“无所”。其实不尽然,所谓“无我”之说并非绝对,因刨根起来,佛学并不否定“我”之存在,所谓“无我”,并非要把“我”给修没了,而是破除“我相”之义,佛学之重,便重在这里了。

而这世间一切空华,便是诸相所依,离开三界与众生,便没有所谓诸相,便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因此说,佛学是世间的学问,不是世外的学问。

既然讲的是世间的学问,自然需要在世间行才能有得,因佛学不但重悟,更重的是证悟,需有所行,方能有所证。所谓顿悟,是成不了佛的。

既是世间的学问,讲的又是世间事,作为旨在引领人脱离三界,摆脱轮回之妄苦的大乘经典,便要假借世人能懂之话、能懂之事才能达此目的。因此一切佛门经典,都是以梦话对梦中人,醉话对醉酒人的,其旨是在渡人,因此并非第一义。而在有所得后,一定要弃掉对经典的执念方可,这,正如释迦所言 “一切有为法,皆梦幻泡影”,是与空华即同流转,不可妄执。

这又正如,那本脱离了爱欲的菩萨,若以大慈悲心回渡世人,便需假借爱欲重入人世,以常人所行,行菩萨道。

那么佛学之根本在哪里呢。其根本,便是引领世人在世间行,不为诸相所迷,不为妄执所困,不为贪欲所堕。诸妄虽有其因,不住,便不得其果,脱离因果,便脱轮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林默山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下面各位读者,可惜几贴都是误读了。在此特澄清一下,以免再误他人。
本人非宗教中人,对宗教从来也没有特别的兴趣。建议读者一定要把佛教与佛学,道教与道家,甚至儒教与儒家区别开来,个中分别,截然不同,如此方能解读一方文化。谢谢。
田田吾心 回复 悄悄话 佛教与道教,属于不同的宗教。不过,对于我们小老百姓来说,都是鼓弄些神神鬼鬼的东西。 所说的东西,玄之又玄,平常的人,很难弄懂他们究竟在说些什么,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

我也略微读过一些佛家的东西和皮毛。有一本佛教书籍,说人都有法门。死后,精气神就从法门泄露出去。灵魂就从法门隐遁。每个人的法门不同,灵魂走的时候,要念五字真言,怎样怎样,如何如何,才能灵魂升天。而肉身就温润不腐,如在生一般,从此脱离轮回。从畜道,进入天道。就可以永生不死。

长命百岁,永生不死,一直是人类的愿望。就像人类当初想,飞天一样。有了飞机,这不再是奢望了。六道轮回,我是不敢苟同。可是,人真的有灵魂吗?对此,我存疑问。物质不灭,精神是否也不灭?我们来人世一趟,难道真的走的时候,什么也留不下?

冥冥中,又有谁在主宰我们的生命?子虚乌有,这些东西,轮不到我们来烦。尘世间,已经有太多俗物,让我们烦恼。哪里再有精力,来探讨这么些不着边际的东西呢?

也许是谬论和愚见,让各位见笑了。
sunjkl 回复 悄悄话 佛理视世间一切为苦难,只有达到无我的境界,才能摆脱人间一切诱惑,实现灵魂解脱。结果是积极向上的,入门者大多是悲观失意的。现实世界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佛教就永远有市场,这也是佛教在西方得以发展的原因。佛教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不强调社会伦理,这一点要比道家略逊一筹。
夹心 回复 悄悄话 读此文颇费偶的脑细胞,牺牲了10个点的元神才从老庄与老佛处绕出来.

第一句话就看不懂.既然世上任何一部经典,说世外事给世内人,怎么大部经典说世内事给世内人?任何应该包含大部在内的啊.世外事不包含世内事啊.读了好几遍,弄不懂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偶的脑袋开始短路,有点晕,先不管,搁置一旁,接着读,看见老佛慢慢化身成老庄,忽而分身,忽而合二为一,又忽而回到佛境,化身老佛.最后偶奋力一挣,努力寻找衣领,发现骨线有如蜘蛛网,若坠其中,则觉作者功夫深远,若爬的出来,便如脆丝一般,随手拂去,轻飘若无.乘飘渺云行飘渺路.

赶紧收回元神.进入偶的计算机时代.
因果生 回复 悄悄话 阿弥陀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