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佛学的现世观
文章来源: 林默山2009-11-12 21:33:47
世上没有任何一部经典,是把世外事说与世内人。恰恰相反,大部经典都是对世内人说世内事,或用世内事否定世内事。这一点,对旨在渡人脱离苦海的一切佛经,亦不能免。所谓佛经,都是说与世人,是世人在世修身之器,也是为此目的而成。

佛学的基本精神,在于世间行,不在出世行。远遁深山的隐者,是为自己选择了一个生活方式,远遁本身,并非能造就悟者,二者之区别,是相与体的区别。

梁任公曾以简单四字给修佛之根本做了总结,即“无我”以及“无所”。其实不尽然,所谓“无我”之说并非绝对,因刨根起来,佛学并不否定“我”之存在,所谓“无我”,并非要把“我”给修没了,而是破除“我相”之义,佛学之重,便重在这里了。

而这世间一切空华,便是诸相所依,离开三界与众生,便没有所谓诸相,便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因此说,佛学是世间的学问,不是世外的学问。

既然讲的是世间的学问,自然需要在世间行才能有得,因佛学不但重悟,更重的是证悟,需有所行,方能有所证。所谓顿悟,是成不了佛的。

既是世间的学问,讲的又是世间事,作为旨在引领人脱离三界,摆脱轮回之妄苦的大乘经典,便要假借世人能懂之话、能懂之事才能达此目的。因此一切佛门经典,都是以梦话对梦中人,醉话对醉酒人的,其旨是在渡人,因此并非第一义。而在有所得后,一定要弃掉对经典的执念方可,这,正如释迦所言 “一切有为法,皆梦幻泡影”,是与空华即同流转,不可妄执。

这又正如,那本脱离了爱欲的菩萨,若以大慈悲心回渡世人,便需假借爱欲重入人世,以常人所行,行菩萨道。

那么佛学之根本在哪里呢。其根本,便是引领世人在世间行,不为诸相所迷,不为妄执所困,不为贪欲所堕。诸妄虽有其因,不住,便不得其果,脱离因果,便脱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