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鉴仁(下)

(2008-09-23 18:46:06) 下一个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他以神来之笔的手法凭空拈来的东西,还是与他山之玉相承接?这一点,对了解“仁”在孔学中为什么处于核心地位非常重要。因只有知道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了解仁在先秦文化大系环境下,对于孔学到底是具有开山意义的根,还是孔学与他学衔接的枢纽?

 

应该可以肯定,仁学思想,一定不是孔子凭空生造出来,因世上没有任何一种学问是平白出现的。问题只在于,怎样找仁在其他学问中的血亲。而这,还是要从论语中孔子论仁的原话出发,然而这一点在(上)篇又已说得明白,在此篇,我们就以其为据,探讨仁的渊源吧。

 

从(上)篇所举孔子论仁的解读中我们已经看到,孔子所谓的仁,最重的便是发乎自然的本心,不受外事之私所昧。当我们再来品味这一解读,并将眼光放在仁与其他学问间的联系上,就不难得出孔子所谓的仁,与道家实在是有分不开的血肉关系。

 

道家讲道法自然;而孔子讲仁要出乎纯粹的本心,做事只功其难、不被外私所昧。道家讲无为无不为(即不把为当为、也不把不为当不为),而这不把为当为(不把不为当不为)之根要,就是既不可没有作为、也不可特别看重所行之事,而这,也就是孔学的无过、无不及了。将这两点并举、略加参详不难得出,孔子的仁学,实在是道学之用,是道学用于人心的结果。

 

讲到这里,一定要明确一点,即不能有门户之私。春秋时期,所谓门户,实在是不存在的。那时的周王朝礼坏乐崩,有为之士鉴于形势提出了各种主张,都不是为沽名钓誉,而是为天下苍生计。学问之间更不以私为本,没有什么你家我家之分,尤其是道儒两家,在春秋时期更是不分彼此。孔子本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鼻祖级人物,自然也是道学的极大成者,不存在非要去向谁学道的问题。但道学毕竟是大学,且以老子为宗师,毕竟不能是孔学的本体,讲起来,还是要与孔学分开来谈更为清楚。

 

仁的核心部分与道学相合,可从另一角度看出。众所周知,道家有三宝,慈、俭、不敢为人先。比较道家的三宝与孔子的仁学,可见儒道两家异同之一斑。仁,作为本心之全德有三个成分:本心,节与才。这里要补充一点,在(上)篇虽然否定了仁就是“爱人”,但那并不等同于说“爱人”不是仁的一部分。孔子论仁,因谈到过“爱人”,那么在他的概念里,在针对他人时,仁便实在是有“爱人”之意。而无私性、无杂念的本心在对人时心存有“爱”,这实际上就是道家的“慈”了,见现代学者王强对道德经中“慈”这个概念的注解:慈是“爱出于心,恩被于物,是不含任何尘滓的本然之爱,是合乎自然而不含有任何私利的恩,是大善大仁。”

 

仁乃本心之全德,而德成就于“才”与“节”。这所谓的节,是俭约克制,而这正好就是道家的“俭、不敢为人先”。

 

这样一来,仁的“本心”中“爱人”的部分与道家的“慈”相合。“节”又与道家其他二宝相合,因此,道家三宝与仁学,有一半是重复的。

 

而比较道家三宝与仁学的不同处,便可看出道家与孔学所重之不同。孔子之仁,在人也在事,当在人时,便重“爱人”,这与道家的慈相合,当在事时,便重才,这一点,道家轻才,没有对应。由此可看出,道家重人,而孔学,既重人,也重事,从而重“才”。这就是为什么张居正之仁乃本心之全德深得仁之本体的深意。不用至德用全德,便不偏于才,人、才兼顾,是为全也。

 

而仁多出的那一项:才,也刚好可以点出儒家与道家的分野所在。这个才,实在体现了儒家与道家的不同:儒家讲入世,重作为,也便重这个“才”(能力、或能够)。而道家重人、并不以才为重。

 

由上所知,孔子深得道体,谙熟道用,涵道家思想修心治学,并以此为本,外推儒术,以求作为。因此,冯友兰讲,孟子提出的性本善说填补了孔子学问的空白,弥补了孔学人性论之不足,这便是有问题的。盖善恶之断,实在不是道德之根本,也不是能在性上论定的东西。善念或恶念,可在顷刻间生发,也可在刹那间互变。今天说一个人善,明天没准就说那个人恶。本来你是个大善人,但今天你跟我闹了别扭,明天你再做什么我看着也不善了,那么对于那个人,什么是他的性?谁有这个权柄,来定那个人的善性或恶性?那么既然没人有权柄去断人性,那断了人性又有何意义,而对于那断人性的人而言,又有何意义?

 

庄子曰:道不可言,言而非也。所指便是只要有言,就会有立场,而这个善恶的立场一立,就不是道了。孔子之学不触及人性之善恶,这正如禅宗那第一义不可说。不说,其实恰恰是说了,为道而已。

 

因此孔学其实自春秋后,到了孟子、荀子就开始变味了,开始失了道体。

 

要知这善恶一立,便是争讼的开端。孟子谓人性善,便得了这个善做天理。于是凡他所见不善的,他就可以去骂人是禽兽。荀子谓人性恶,便衍生了既然人性是恶,便不可在人性上去治人的极端派,便出了韩非这个用“外科手术”法制人的儒家反叛弟子。

 

此鉴仁三篇,便是重在固本清源。仁,是个不能从心里走出来的东西。外人不可轻与,本人也不可自以为是。

 

虽不能致,心向往之。

 

(篇后注:本计划将仁讨论到易经象学的程度,因孔子是象学的集大成者,并著二翼,从中可窥孔子思想至美的部分。并计划将仁于人的实际意义延展到庄子思想。但人言可畏,本来用心准备了一桌菜给素心的有缘读者,却偏会引来一些往盘子里吐吐沫的人、或要在把作者当菜也炒了的人。虽不介意,却毕竟失了心情,便束笔与此。谢谢能与默山一起读文的有缘读者,难得网际逢一路,或于未来,再夜话与途之人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sunzi888 回复 悄悄话 仁义礼智信---仁以五常之首贯穿于华夏两千年文明,熟为中国人传统思想的精要。难得读到对“仁”有如此深刻理解的好文章。

谢谢分享!

-逸宽
黎程程 回复 悄悄话 老铁,新年好!

祝老弟阖家幸福、安康,来年万事顺遂。
人类拯救计划 回复 悄悄话 SORRY: 大爆炸理论: Absolutely Nonesense!!!!!!!!!
Wait for its blast!
violet* 回复 悄悄话 虽不能致,心向往之。
寒枝 回复 悄悄话 很受启发!谢谢默山分享!

只是,我还是不太明白,在孔子那里,仁和德究竟有什么区别?
一定要有才,才可以全德,才可以达到仁的境界吗?这个才,指的是能力?做什么或成就什么的能力?这个能力从哪里来?
林默山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川晔光临,这篇有点乱,读来一定费眼神了。好在想记的东西大概都写了下来。
祝好:)
.川晔 回复 悄悄话 拜读了,谢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