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文化儿

从衣食住行、日常起居的个人习俗到街道环境、政府民众等的社会现象,细细剖析最新中美生活文化习俗之异同
正文

收入支出,中国价美国价

(2006-04-20 19:52:29) 下一个

回到中国后,在日常生活中最深有感触的是中国的物价。中国仍属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即使在大中城市内也远远落后于第一、第二世界国家。譬如据公布的企业职工人均工资,上海为全国之冠,每年为二万一千元,全国平均则为一万四千元。美国的家庭收入中值最高的新泽西州为每年五万五千美元,全美国为四万四千美元。这一收入是美国国税局按照所有纳税人家庭报税的平均数值来计算的,其中包括农民、企业家与个体户。如果换算成人民币,按每家双收入算(实际平均每家低于两个有收入的,因为所谓“家”也包括单身与单亲的),新泽西州人均为二十二万五千元,全国人均为十八万元。美国与中国相比,全国平均与收入最高的省(州)平均工资收入都相差十一倍左右。如果将中国广大农民计算在内,这一比例将更高 (中美两国人均GDP的比约为38)。 生活在美国,对工薪阶层来说,最大的两笔开销为各项税收与住房所需的支出。税收包括联邦所得税、社安税、医保税、州税、县税、购物税,真是“美国万税”。住房支出包括房租(如是租的房)或银行按揭利息与地产税(如是买的房)。另外,作为生活必需用品的汽车,也需要贷款利息、汽油费、保养、保险等基本开支。医疗保险也是一大支出(很多家庭买不起保险)。这四项支出的总和,一般远超过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往往高达家庭收入的60%到70%。尽管美国人民没有储蓄的习惯,但也至少要存储一些孩子上大学(中、小学是免费的)或应急之钱。所以,如按70%的以上各项支出来算,每家每月尚有一千一百美元可用于衣、食、娱乐、及其他开销。在这有限的家庭活动经费内,要想达到所谓的“美国生活水平”,社会上各项物价必须不能太高。情况也确实如此。 美国社会消费的一个特点是,除去销售税的不同外,一样商品在同样的销售渠道的售价,或同等的服务性行业的消费,州与州差别、城乡差别最多也就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与平均收入的差别接近。以接近美国平均消费水平的佛罗里达州为例,一个家庭日常食品所需也就是几百美元,因为牛奶才3美元一加侖(4升),面包才1美元一条(长棍),蔬菜一般在1到2美元一磅(450克)。如一家四口上餐馆,去普通的家庭餐馆(既不是快餐店,也不是豪华店),消费也不过在50-60美元。1张电影票5美元左右。大量的进口服装,很多是从中国来的,使得各家大小店铺经常有促销、折扣,本来就不贵的大众服装更便宜了,买一件普通衣服很少超过30美元,内衣等就更不用说了。这样的消费,大概几年后,上海就能全部赶上了。对许多中国人来说,上述所列的居住在美国必须的四大开销,只占收入的较小部分,但从幼儿园到大学、读研的支出却日益高涨,占去了家庭愈来愈多的活动经费。幸亏大部分家庭为独生子女户。现时上海的各项日常服务性消费,从下馆子、上影院、打出租、做头发、逛商场甚至坐公交, 各种商品(不谈任何进口货)从国产矿泉水、小店自制的蛋糕、到正规厂家的皮鞋,都已或至少是居美所需费用的三分之一到一半,许多都已经与美国的价格差不多了,甚至超过美国。譬如在上海影城看一场第一轮的电影,就比美国贵。如果是进口货,从麦当劳、进口眼镜、可乐到彩电,那几乎是与美国同价了。唯一物价低廉的是农副产品原料,如蔬菜、肉等,与许多服务行业。中国物价的发展,已率先进入了第一世界,尽管消费者的收入尚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笔者有一点始终尚未弄懂:普通老百姓哪来那么多钱去享受这世界一流的消费?因为据报道,北京的生活水平已是世界第二。更不可想像的是,对中国农村的广大农民来说,当他们的子女尚在盼望着希望工程的到来时,有多少人能在上海尝试一下“必胜客”的快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