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过醒透的博客

心头洞明,抱朴守拙,以和为贵,知足常乐
个人资料
云过醒透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2014-09-17 19:56:35)
华灯初上,点燃的是几个孤单之人的心,我打开电脑,深夜寂静,望着窗外零星的灯火,不禁感叹“五年辗转之间,物是人非,不知尔等可安好”。夜尽天明,照亮的是些许迷茫之人的心,我泡一盏茶,细细品味,却也终于想通,人生在世,不求功名利禄,不求荣华富贵,只想所爱之人,爱我之人,无论在天上还是人间,都是安好。茶叶,在沸水中慢慢的舒展开来,茶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明代的制茶工艺和饮茶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我国的茶文化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当时的文人雅士,继承了唐宋以来注重饮茶的传统,普遍具有浓郁而深沉的嗜茶情结,他们组织茶会,编写茶书,积极参与茶事活动,推动茶文化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并为之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时代风尚。

《惠山茶会图》
  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927年春,中国和瑞典联合组建西北科学考察团。此前,北大教授刘半农参与了相关谈判和协调工作,实则阻止外国人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单独考察。其间,瑞典探测家斯文海定曾与他商议,拟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于是刘半农托给鲁迅交往密切的台静农写信,征询鲁迅本人意愿。
  台静农的信是那年9月17日写的,鲁迅9月25[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无论在何种时代,身处何种体制,无人能代替你看顾自己的内心;对于人而言,很难否认“一生的果效皆出于心”,这正是阳明所说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学。“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王学中关于人格独立与思想自由的部分,总能轻易击中被各样事务羁绊着的人们。无论人们是如何任性随意地取用王学,我们都不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清朝宫中的满汉全席,为何被当时的北京人列入京城“十可笑”之首?
  中国筵席中,名气最大的是满汉全席了。一是花样多,各种佳肴美点加在一起,多的有182种,少的也有64种;二是出身好,源自清朝宫廷,皇家朝廷大员享用过的。因此,不少人一听说满汉全席,便会全身僵直,肃然起敬。由于满汉全席来头颇大,各地因此繁衍出不少版本。之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自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说法成为我们的“常识”后,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成了我们对中国古典文学“进化”序列的不二认知,对各个时代文学风貌的直觉想象。我们通常倦怠于再去考虑,这个“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其实只是站在历史“制高点”上的后代人对前面诸个时代的一种认识而已。它多少是有些[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古代中国人幸福指数最高的当数宋代人了。
  宋代人的生活情调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譬如文人之间的行酒令。而后再由行酒令发展到“小词”、“散曲”等。这是一种文人交往、酬酢的小雅文化。从这些“小词”、“散曲”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们的日常生活。在这些文人的行酒令中,我们可以了解这种文化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4-09-14 19:32:40)
讲到中国现当代的美术创作,不能不考虑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术背景。在美术院校中,徐悲鸿与蒋兆和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一种体系,强调素描、光影等源自西方的技法,要求艺术从书斋的小天地中走出来,更多地关照现实生活,更强调艺术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的绘画,要求真实地表现生活,要求通过个别现象来揭示生活中的一般真理,探索生活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不能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自古以来,文人与茶关系密切。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生怕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宋代八大家之苏轼也有诗云:“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贡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诸如此类诗句,不胜枚举,[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14-09-14 19:19:52)
宋朝词人贺铸写的《青玉案》一词中,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用三种景物比喻愁思多,极为着称,因此,贺铸得了一个典雅的绰号:“贺梅子”。词人张炎写的《解连环》一词中,有“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人们都称张炎为“张孤雁”。另外,张炎写有《南浦》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26]
[127]
[128]
[129]
[130]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