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和证监会联手扔出一颗“重磅炸弹”,《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这份文件直接把跨境汇款的门槛砍到单笔5000元人民币(或等值1000美元),超过这个数,银行和支付宝、微信支付都得查你身份证、留你住址、记你用途,少一样钱都出不去。过去往境外汇款,1万美元以下基本畅通无阻。现在5000元就成了分水岭,[
阅读全文]

ManchesterbytheSea是2016年拍摄的一部美国电影。记得当时看完电影,前排的几位老太太赞不绝口,当场夸赞是一部好电影。我觉得整部影片比较压抑,感觉男主人公就没过过好日子。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影片的配乐很好,有交响乐的味道,比较深沉。影片的画面也比较美,尤其是大海的画面。但冬天的雪配上大海,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也许是这部影片要传达的男主人公的心情吧。[
阅读全文]

美国以前有几份很不错的理财杂志:Money,SmartMoney和Kiplinger’sPersonalFinance。但由于互联网的冲击,Money和SmartMoney都停刊了。现在只有Kiplinger’s还在苦苦支撑。现在的杂志大部分都是InternetVersion了。纸质版的很少,也贵了好多。我还是习惯阅读纸版的杂志和报纸。拿在手里可以随时翻阅,感觉比网路版的好多了。但纸版的也贵。像Kiplinger’s以前十几美元可以订一年,[
阅读全文]

记得二十多年前同事之间聊起美国人的消费,一致认为美国人花钱大手大脚,有多少花多少,根本不为将来考虑。一般中国人家里都比他们有钱。这时有一位同事突然来了一句:“美国人不存钱,但他们有父母的大房子可以继承呀!”一时间大家陷入了沉默:是呀,美国的房子,尤其湾区的房子,(二十年前)可比中国的房产值钱多了。我们固然也可以继承父母在国内的[
阅读全文]
前几天发了一篇“退休,怎样才能不动本金”的博客,结果引起很多热议。一部分读者认为不动本金是不可能的,除非是高净值;一部分则认为不要做守财奴,该花就花,及时享乐。这些看法都有道理,但华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受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人还是倾向于退休后尽量不动本金。首先华人家庭都秉持勤俭持家的理念,喜欢存钱以备不时之需。寅吃卯粮用在大部分[
阅读全文]

有一段时间没来投坛,结果进来一看,好家伙,大部分是退休的话题。退休的资产也涨到了10M起步(!)想找房产投资的话题结果发现已经另外开坛了。其实退休后接触最多的话题还是房产和投资。这两样搞好了就可以源源不断产生收入,退休生活也就有保障了。下面分几方面讨论一下怎样在退休后过上不动本金的生活。
SocialSecurity和Pension:大部分人或多或少会有[
阅读全文]

去年的几篇博文里面我曾建议大家趁着利率高的时候买货币基金。Fidelity的SPAXX既可以作为货币基金,又可以作为支票账户,一举两得,是很不错的选择。现在还有接近5%的收益率。可以说有了闲钱就先放在那儿。可以写支票付账单,也可以躺赚5%的利息。如果还有闲钱想赚取更多利息可以买FZDXX(5.12%收益率)或是VMFXX(5.26%收益率)。想想出租房拼死拼活一年下来收益率也不见[
阅读全文]

去年年底还是今年年初的时候一则消息说印度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股票市场,而且资金还在源源不断地流入。对比A股,华人内心不禁有一种酸溜溜的感觉。这些流入印度股市的钱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中国流出进入印度的。包括香港。印度已经成了美国和其领导的西方国家力捧的热点国家。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一幕是不是似曾相识?就在二十年前中国还是世界的香饽饽。那时候好多[
阅读全文]

好久没有更新博客了。过去几个月经过了一些变故,现在平息了下来,希望尽快将博客内容补回来。电子支付为快速支付各种账单提供了便利。大家可以设定Autopay,每月自动从支票账户里扣钱就行了,再也不用担心逾期未付被罚款,影响信用。支票?好像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以前那种收到账单,撕下付款页,连同支票一起寄出付账单的日子好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近来[
阅读全文]

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吧?大家也都希望在实际生活中付诸行动,从而实现财富增值。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真正大家都恐惧的时候往往你比别人更恐惧。想想前几年股票每天跌一千点的时候,一开始还能大跌的时候买进,但连续下跌后就开始打嘀咕了:这股市要跌到什么时候呀?怕不是要玩完了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