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开天地宽
——从佛教的角度理解电影《Nomadland》
获得金球奖的电影《Nomadland》,目前被翻译为《无依之地》,我觉得并不符合影片的结局,其实译成《浪迹天涯》或更切近内容。我前几天看完影片后匆匆写了一篇观后感短文,完全没有想到,三天下来居然在文学城里有1万多次的阅读量,让我受宠若惊。这自然不是我的短文写得好,正说明这部电影是当下的热点。[
阅读全文]
正像大伙说的,《无依之地》确实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或令人窒息的高潮,只是平平淡淡的叙述,琐琐碎碎的记录,但还是轻轻打动了我,这也许正展现了导演和演员的高明独到之处。除了影片可能在社会、经济或文化等方面的暗示,这些我不太懂,我觉得影片可能也展示了一个“hadtodepart"的中老年女性对爱和生命的感受与理解。
电影开始,残雪斑驳的原野里,弗恩[
阅读全文]
(给汉至教授的跟帖)(也是对评价书法绘画作品的看法)
对艺术的评价就是这样.特别是一些很微妙的地方,行家和外行有时候真的没有办法对话(行家和外行的区别就在是否参透了那微妙处).也就象禅宗里的,悟了的人和未悟的人是没有办法统一看法的.我想起自己以前写书法,有一个信得过的老师指出缺点,但因为自己的感悟和功力没到,根本就理解不了,而且特别固执,反觉得老师眼[
阅读全文]
七绝二首感事-官员跳楼
(一) 十年烟水纵情欢,饕餮无须忌律严.
腹满谁知消不化,几人辗转夜难眠?
(二) 层楼竞上揽青云,满目绿红春梦新.
梦醒高寒成抑郁,坠亡人似落花频.
[
阅读全文]
(刘先生原帖见http://bbs.wenxuecity.com/art/80570.html)
和您的画和书相比,词则略显逊色.如玉之瑕,有几点需要特别提醒:
1)您的词大概是模仿李白的忆秦娥,因为痕迹太明显.我们初学者(包括我在内)应该尽量避免照搬原字.请看《忆秦娥?箫声咽》原词和你词的对比:
箫声咽,===歌声起,
秦娥梦断秦楼月。===湖边莲动香飘逸。
秦楼月,===香飘逸,
年年柳色,===年年夏里,
阅读全文]
说说黄万里——新造神运动可以休矣
来源:wahaha_0于2011-06-0803:14:18
黄万里,在俺几年前的一篇歪文(“黄专家”、“柿油派”、“山门峡”和“散峡”的故事)中,对他的评价是位真有爱国心的老人,现在我仍然认为黄先生是位好人,但近年来,尤其是他去世后,有些人,直白地说,就是TG做什么就要反对什么的人和一些极端环保派,为了利用他的名声来反对三峡水利工[
阅读全文]
来源:wayofflying于2011-05-1520:46:49
从历代人口政策谈中国可以在未来世界大战中幸存下来
摘要:如果你有机会读一下中国历代精英,包括近现代的康熙和毛泽东等伟人对中国人口政策的安排和设计,你就会感叹:中华民族真是个生命力极其强悍的民族。中华民族对人口政策的重视和精心把握,将可以保证中国能够在未来可能的世界大战中生存下来。
=============================[
阅读全文]
人,人民,个人:理解毛泽东
来源:stonebench于2011-04-2809:01:41
理解毛泽东,要分清上面三个概念。
抽象的人是哲学的事,跟政治无关。
人民,做为一个整体,是毛泽东最关心的。
个人,做为整体中的个体,他们的权益很重要。但如果个体的权益与人民整体的权益有矛盾,那么人民(民族)的利益为大。
这个角度,是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等等因素综合作用[
阅读全文]
从张华到药家鑫――我国30年大学教育的一个侧面药家鑫,这位西安音乐学院的钢琴才子,又一次让人们关注的目光集中在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上.其实,这样令人瞩目的事件,30年前在古都西安也发生过一次,那就是当时第四军医大学的学生张华舍己救人的事.当时我还在上小学,不过好像关于张华的讨论持续了很久.请看我从网上找来关于张华的一些资料.张华,1958年10月出生在黑[
阅读全文]
人民日报发文纪念华国锋诞辰90周年
http://www.sina.com.cn2011年02月19日03:34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年2月16日,是华国锋同志诞辰90周年。在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中,华国锋同志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伟大事业坚贞不渝,对党和人民无限热爱,始终以党和人民事业为重,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奉献了毕生精力。 一、在艰苦条件下坚持敌后抗战,参加山西解放战争,为民族独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