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我中华

中华民族得振兴不应该只是经济上得振兴;更应该是精神上得振兴
个人资料
正文

称“韩国对中国文化亦有贡献”不无道理(转)

(2008-12-29 04:42:24) 下一个
“以前讨论国民性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12月27日上午10时,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广东省科技图书馆一楼学术报告厅做客岭南大讲坛时,以对“国民性”的认知这个命题开始了他《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现代化》的演讲,其中提及“韩国对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有贡献”,这迅速在网友中引起极大争议。(12月28日《新快报》)

  联系起近些年韩国在“端午祭”成功申遗后,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遗,还不断称“活字印刷术是韩国发明”、“孔子是韩国人”等等背景,葛教授的发言可谓捅了中国网友的马蜂窝,骂声连连。在很多人看来,韩国人是在有计划地“掠夺中国传统文化”,怎能说他们“有贡献”,这不是亲痛仇快吗?

  在我印象中,葛教授是一位治学严谨且颇有学术声望的学者,想必已不屑于靠哗众取宠在学术江湖扬名立望了,他“不合时宜”地说“韩国有贡献”,应该自有其研究及心得。由于葛教授点到为止,没有展开论述,不好妄自揣测他这一观点含有哪些历史依据,但按我的理解,就现实而言,他也并非信口开河。

  犹记得3年前,韩国“端午祭”成功申遗给国内舆论带来的强烈冲击,不少人纷纷斥责韩国“掠夺”,更多有识之士则是以此为契机,反思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并呼吁政府采取措施保护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持续深入的社会大讨论,从今年起,清明、端午、中秋得以列入法定节假日。

  在这个过程中,韩国“端午祭”成功申遗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刺激力量,让国人对传统文化有了危机感,并将“保护与传承”付之行动,不再停留于空谈。从这个角度看,韩国人不就是在“帮助”我们保存传统文化,并作出“贡献”了吗?

  再形象一点说,韩国系列申遗就是一头来势凶猛的鲇鱼,让守着儒家文化源头而不自知甚至还糟蹋的国人无法再慢悠下去,开始明白在传统保护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样适用。

  对这样的鲇鱼,我们可以不喜欢,但由此产生的效应,则没有理由拒绝,因为这对我们有利无弊——借助异国的视角与经验,重新打量自己的传统文化,并认识到它的价值,不但不该打倒、砸烂,反而大有保护的必要与现实意义。

  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是不断需要外部刺激的,只有刺激,才能焕发出内在的行动力。基于此,我们无需对韩国人申遗过于敏感,大可以敞开欢迎,甚至邀请有着同样文化源头的日本人参与,三方申遗的竞争越激烈,就越证明中国传统文化超越时空的价值,也可以帮助国人纠正有失偏颇的传统观,提高我们保护传统的效率与质量。

  总之,葛教授只不过说了一句实话,委婉点出国人在传统保护上的惰性与被动性这一“陋习”,更重要的,则是告诉我们在儒家文化圈里,竞争与合作的互动关系——越能激发不同国家以传承者自居的传统,越有生命力;而不同传承者的竞争,不仅不会有损传统的价值,只会让它更具国际传播与影响力,最终受益的是竞争各方。当然,这须有一个前提,就是摒弃那种自己不保护还不允许他人、动辄将传统命题意识形态化的狭隘思维。(作者:修仰峰)www.stnn.cc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