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中日文化的交流,大家所熟知的是奉秦始皇之命、率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人”的徐福和唐朝时六次东渡、最后成为日本律宗始祖的鉴真大师。但在中国明末清初的一个学者,将中国的儒家文化传播日本的经历,却鲜为国人所知。他就是被日本文人学者尊称为舜水先生的朱之瑜。
朱之瑜(1600-1682)字鲁屿,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末著名学者。“舜水”是他到日本后取的号,“舜水者,敝邑水名也,古人多有以本乡山水为号者”。其学术思想对当时日本和后来明治维新都有很大影响。同时,他还将中国先进的建筑、农业、工艺、礼制等理论与实践介绍到日本,为中日科技文化的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梁启超在《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这样评价他的事迹:“…日本宰相德川光国,请他到东京,待以宾师之礼。光国亲受业为弟子。其余藩侯藩士,请业的很多。舜水以极光明俊伟的人格,即平实淹贯的学问,极肫挚和蔼的感情,给日本全国人以莫大感化。德川二百年,日本整个变成儒教的国民,最大的动力实在舜水,后来德川光国著一部《大日本史》,专表‘尊王一统’之义。五十年前,德川庆喜归政,废藩置县,成明治维新之大业,光国这部书功劳最多,而光国之学全受自舜水。所以舜水不特是德川朝的恩人,也是日本维新致强最有力的导师。”
朱舜水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他的先祖和明太祖朱元璋是族兄弟。曾祖名诏,号守愚。祖父名孔孟,号惠翁,一生曾三让皇恩不受。父亲名正,号定寰,皇明诏赠光禄大夫,上柱国,并授总督漕运军门,但未任。母亲金氏,生三子:长兄启明,一名之琦;次兄重林,一名之瑾。9岁丧父,早年跟随浙江慈谿的李契玄求学,后寄籍松江,先后受业于吏部左侍郎朱永祐、东阁大学士兼吏、戶、工三部尚书张肯堂和崇祯进士、礼部主事吴钟峦等人,精研六经,尤其擅长《诗》《书》。 朱舜水自早年起就因目睹明代末年国事日非,世道日坏的现状,而绝意仕途。与同时代许多知名的文人相比,不论是被历史证明的奸佞马士英、阮大铖之流;还是风流俊赏、激进超迈的东林、复社等江南精英士子,他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乡儒,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更没有潇洒的行止和浪漫故事。这种沉静而非消极的生活态度,在晚明时代却彰显出异乎寻常的人格魅力,蕴藏着坚韧、内敛的光芒。他的这种社会生活的姿态,大体上可以与昆山的顾炎武和余姚的黄宗羲相埒。
明朝灭亡时,朱舜水已经45岁,当时只是贡生,没有官职。清顺治元年(1644),南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两次下诏延揽朱舜水,朱因不屑与魏忠贤的阉党余孽阮大铖、马士英等为伍,拒绝受职,后遭到通缉,被迫逃往舟山。弘光隆武元年(1645)五月,清兵攻陷南京,福王出走,方国安、马士英、阮大铖等投降清军。福王败亡後,明室产生了两个领导力量,即唐王(朱聿键)政权和鲁王(朱以海)政权。不久,清兵攻取福建,杀了唐王。此时,鲁王率领部下进占南澳岛,然后攻取了舟山群岛。1647-1658年间,朱舜水还和冯京第等人先后四次东渡日本,想借日本援兵资助舟山守将、兵部左侍郎王栩,以图恢复中原。王翊字完勋,浙江慈溪人,徙居馀姚。监国二年,他聚兵结寨以屯,蔓延四明八百里,气势颇大。
鲁王监国五年、清顺治七年(1650),朱舜水以五十一岁高龄又一次飘浮东海去日本,不料被清兵合围,逼迫他薙发投降,但他毫不惧怕,誓死不降,表现出了明末志士忠贞不渝、视死如归的情操。同舟刘文高等人被他的义烈所感动,驾舟将他送回舟山。 次年,五十二岁的朱舜水又去日本,但由于日本海禁未被接纳,继而又改道避往安南(今越南)。在安南,他经历了更为严酷的生死抉择,虽然“中国折柱缺维,天倾日丧,不甘薙发从虏,逃避贵邦”,但并不因为政治流亡而受罗致,也不跪拜,对刀架在脖子上的威胁,每天在他住地杀人的恐吓,都以“谈笑而道,了无惊怖”应对。当他正要从安南返回舟山时,舟山和四明山寨都被清兵攻陷了。鲁王走避厦门,舜水的师友王栩、朱永佑、吴钟峦等人,也都先後为国殉节。王翊殉节那天,正好是旧历中秋节。消息传来,舜水大为悲痛。他说:“中秋为知友王侍郎完节日,惨逾柴市,烈倍文山。仆至其时,备怀伤感,终身遂废此令节。”
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五月,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郑成功和兵部侍郎张煌言会师北伐。六十岁的朱舜水应郑成功的邀请,参加了这次战役。收复瓜州,攻克镇江,他都是亲历行阵。但这次行动最终遭到了失败。舜水衡量当时的局势,不禁浮起了一个悲壮的观念:声势不可敌,失地不可复,与其在内地做异族的奴隶牛马,不如蹈海全节,以保存民族正气。於是,他学战国时齐人鲁仲连“义不帝秦”的精神,东渡日本,留居长崎。
1665年,日本水户藩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国礼聘朱舜水为宾师,8月迎舜水到水户(现茨城),12月又至江户(现东京)。以后,朱舜水从六十七岁到八十三岁的十六年间(1666-1682),往返於水户、江户之间,讲授儒学、“作图制官、习释奠礼、筹谋规讽,务欲成就人才,以为邦家之用”。1670年,日本首次建造学宫,朱舜水帮助绘制图纸,并且亲临施工现场指导,事后又撰写《学宫图说》传世。1672年,德川光国设置彰考馆,由朱的学生安积觉任首任总裁,并聘请朱舜水指导编纂《大日本史》。
朱舜水在日本收徒、讲学,前后22年,弟子英才辈出,其中有:日本国宰相、水户侯德川光国(源光国);关西硕儒安东省庵(安东守约);天下学者四面归之的一代儒宗伊藤维桢(伊藤仁斋);日本古学开山鼻祖山鹿素行;幼师朱舜水、后成名震四方的大儒安积觉(安积澹泊)等。在《朱舜水集》中出现的日本学者近百人,其中或是与朱舜水书问笔谈、切磋学问,或是恭候拜师、欲厕朱舜水门下,而读其书慕其人,间接蒙其影响的私淑弟子尤众。 从日本学术发展来看,不论日本朱子学、古学,还是水户学,都与朱舜水的思想有着密切关系。日本朱子学从宏观上可分为两大派系:一为“主气派” (以安东省庵、贝原益轩、新井白石为代表),一为“主理派” (以山崎暗斋为代表)。日本朱子学主气派着重继承、发展了朱舜水的经世致用思想。“经世济民”是其主要宗旨,“主博学、尊知识、倡实行、蓄经验”是其特征,由此构成了有别于中国朱子学而别具风姿的日本朱子学。日本古学沿着朱舜水批评宋明理学的道路,发展为具有无神论思想的朴素唯物主义学派,为实证科学在近代日本社会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日本水户学发扬了朱舜水重史、尚史、尊史的史学思想,结合日本国情,演绎为忠君爱国,倒幕维新的社会思维,成为明治维新原动力之一。在日本思想史上,这三大学派各以其独特的思想,形成了一种注重实证、讲究经世致用、倡导改革致强的思想潮流,推动着日本社会向前发展。由此,朱舜水可以称得上是日本历史上彪炳千古的人物。
朱舜水故于1682年,享年83岁,按照中国明朝礼仪被葬于日本常陆久慈郡大田乡瑞龙山麓,谥号文恭先生,遗物存于水户彰考馆。后德川光国辑有《朱舜水文集》,共28卷。
朱舜水治学重实际效用和事功,反对“专在理学研究”;倡导“经世致用”、“实理实用”的学术思想;重视史学,认为“经简而史明,经深而史实,经远则史近”。其教育理论具有爱国与睦邻相结合特点,强调国运兴衰与教育兴废相关,认为教育作用在于培养人才,改变社会风气,为国家持久繁荣昌盛创造条件。朱舜水生前对自己有个评价:“仆事事不如人,独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似可无愧于古先圣贤万分之一。”这是恰如其分的自我评价,这三点他都身体力行了,而这是晚明时分大多数读书人,特别是那些所谓精英们无法做到的。
今浙江余姚龙泉山南坡有朱舜水先生故里碑亭。1982年5月,为纪念朱之瑜逝世300周年,日中文化交流协会、日本朱舜水纪念会于龙泉山西坡共建朱舜水先生纪念碑,由沙孟海书写碑铭;碑北又建舜水亭,周而复题写匾额。
梁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版.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李甦平. 转机与革新-论中国畸儒朱之瑜. 1版.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李甦平. 朱舜水. 1版.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
李甦平. 朱之瑜评传. 1版.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