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莫斯科汉学现状的分析及前景预测
(2006-03-18 14:27:35)
下一个
对莫斯科汉学现状的分析及前景预测
关键词:层次;特点;成果及原因;问题及建议
摘要:本文就莫斯科的汉学历史背景,现实情况,显著特点,成果及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简明扼要建议。以求推动向更高程度发展。
多年来, 俄罗斯(包括自前苏联起始)逐渐形成了以莫斯科、圣-彼得堡、远东大学三个区域性汉语中心。莫斯科市的汉学是——不同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广泛密切、必不可免的同中国现实交往之需,又不同于圣-彼得堡紧临欧洲地区的中华文化影响之遥,这里是俄罗斯的心脏,在文化、经济、政治上均堪称一绝,大有国中之国之称。因而,必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前瞻性, 是俄罗斯汉学的主要核心。笔者仅针对其近21世纪以来的具体、现实情况和问题, 拙笔成文提供专家学者参考指正,并力求对即将诞生的《 莫斯科孔子学院 》引入前期论证 。(本文夏日文稿已经在2005年8月17日,在中国北京拜访“国家汉办”交流处王鲁新处长、孙志超先生《现为师资处处长助理》之际面呈)。
一.莫斯科汉学的层次:
1. 研究弘扬中华文明层面:
该层面主要由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 (建所于1966年) ,东方研究所(建所于1918年)等科研单位组成。这个层面的主要功能, 在于吸取中华文化之精华在俄推广弘扬。而且这些科研单位均已开门办学多年。自低到高的进行汉语普及提高,具备俄罗斯国家科学教育部认可的汉语培训中心资格。俄罗斯汉学界研究的对象绝不仅仅是汉语的语言问题,而是一系列课题,其中包括中国正在进行的令人深思的经济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和谐的政治发展及科学技术成就,以及中华民族友好和平的对外关系,五千年丰富多彩华夏文明的延续。
俄罗斯汉学界在研究中国历史时,特别注意深入研究中国悠久的文明发展历史和对全人类都有重大意义的中国文化遗产。因此近几年来, 在政治领域,大量出版了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书籍, 翻译出版了《我的父亲邓小平》,并由作者亲自当面赠予B. 普京总统。还出版撰写了众多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理论著作:如《中国在文明中对话》(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主席、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米.季塔连科院士七十寿辰文集 - 2004年出版发行),《中国和俄罗斯在二十一世纪》(齐赫文斯基院士: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名誉主席、资深望重汉学家 -2002年出版发行)。从各个角度,向俄罗斯深入介绍中国的巨变和前景。其研究机构内的学者,百分之七十以上可以阅读汉语,曾经多次访华,与中国各研究机构和大学有着甚至多于同俄罗斯本国的紧密联系。这些学者的汉语水平,对华视角都较为超前。在经济领域,撰写出版了《中国私营企业》。在法学领域,翻译出版了《盐铁论》、《大明律》。在文史领域,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司马迁的《史记》,阐述李白诗境,李清照诗词, 当代著名文人王蒙的专著均不断翻译出版。 在道德文明领域, 阿. 卢基扬诺夫教授全文翻译的《易经》, 在2005年5月出版上市。阿.贝列诺莫夫 — 嵇辽拉教授所编译的《四书》,普京总统曾在2004年10月访华时作为“国礼”面赠胡锦涛主席。纵观历史, 从上个世纪的20年代到40年代,苏联汉学家为在苏联国内介绍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瓦西里•阿列克谢耶夫院士编写了一系列介绍中国古典诗歌和戏剧的著作。许多研究人员和翻译家发表了许多关于中国古典和现代文学、中国历史以及汉语语音、语法等方面的作品。卫国战争结束后,从1948年到1958年,苏联学者和翻译家将许多中国古典和现代文学作品介绍给本国读者。这一时期共出版了2000多部中国的长短篇小说和哲学著作的俄文版本,其中包括后来再版约60次的4卷本《鲁迅文集》,中国杰出诗人屈原、李白、王维等人的诗集也被译成俄文出版。当前, 远东研究所已经开始积极着手编纂欧洲第一部俄语版的中华文明百科全书大辞典,中国古代哲理《五经》浩大的系统工程也列入编辑出版发行计划——我国驻俄罗斯联邦特命全权大使刘古昌和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上院)主席米罗诺夫•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先生将为该书撰写引言。俄语版的百科全书大辞典将有三十多页,专门论述 —— 中国共产党在五千多年来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创建的显著成果。
2. 汉语推广提高层面:
在莫斯科的汉语教学主要由“莫大”亚非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人民友谊大学,校际系—汉语中心,实用东方学学院, 语言大学,人文大学,等全日制国立和全日制私立专业语言大学所组成。此为该层面第一平台。国立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亚非学院是俄罗斯联邦培养高级东方学专家的一个主要教育机构。研究中国是“亚非学院”的重要活动方向之一,早在1956年,这所学院的前身、在当年成立的东方语言学院里就开设了中国历史系和汉语系。该层面的第二个平台是众多非语言大学里的汉语教学,例如:俄罗斯师范大学、外交部下辖的外交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多所军事院校等。在“莫大”,“友大”,几乎是各个系都自行开设汉语选修课。这些汉语推广层面,所设班级均为小班,多则十人,就是仅有一至二人, 也要正常开班上课。所选用教材,均为自行寻索,有的采用《实用汉语课本》(高辟天,谭傲霜教授合著)。有的则选用八,九十年代出版的过时教材,华人师资来源也参差不齐,有我国政府按两国教育部门协议公派,两至三年为一任期的,也有在俄学习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生,大学生。俄国教师多为同时兼任两至三所院校任教。(原因在第三部分里阐述)在上述这些院校中, 均还设有职业汉语培训班,就相当于我国的成人职业培训大学,“夜大学”。其主要生源为公司职员,在读非语言专业硕士和本科生。该类生源的学习目的性较强,较高水平的已开设《公司汉语》,《外事外贸汉语口语》。较浅的还在读《实用汉语课本》阶段。这个层面教学环境内均布置了有关中国的背景资料——中国地图,中国挂历,画册,报纸杂志,风景图片,并都配置了电化教学手段, 以声像图文并貌的方式学习汉语,增进汉语学习的趣味性和可视性。如:实用东方学学院在2002-2003年, 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全文翻译了中国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作为中~ 高年级口语辅助教材,受到大学生们的好评。并排演了该影片的片断:《巴顿之梦》、《厨师的秘密》在全市参赛。
这些大学生,进修生学习汉语的目的渊源甚广,笔者曾连续六年多在开课的第一天出题询问:你为何选择汉语学习?从数百名俄国学生的回答中总结,归纳有下列原因。
1) 视汉语为生命、衷情华夏。
一位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雷达专业的专家(5年学制——相当中国硕士学位)科斯佳,愧于入学时未能进入亚非学院学汉语,一直在自费自修汉语。毕业后, 放弃了“高精尖”的飞机雷达设计制造工作,进入对华贸易的俄国公司。2004年秋,赴华参加“广交会”,欧洲人均争先恐后请他做汉语翻译。科斯佳认为,没有汉语就没有他的工作和生活基础。有许多学生祖辈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圆家族亲和之梦,选择了汉语。一位女大学生父亲是越南人,因当年无法学习越南语而改学汉语,她看着地图, 深情地说, 中越是近邻,到了中国离父亲的老家就不远了(其父已过世)。莫斯科经济贸易学院的安娜.米妮耶娃在作文中说:“汉语与我的不解之缘——这就是难以磨灭的家庭历史渊源,也是不可抗拒的命运安排。我的祖父出生在中国哈尔滨,并且在那里度过自己的童年。”活生生的现实,使他们把自己的人生与汉语紧密相连。实用东方学学院夜校培训班的学生叶夫谢耶夫.安东自十三岁开始自学白居易的诗词,并背诵千古名篇《琵琶行》,对中国的热爱使他每日都在胸襟佩前戴毛泽东红军时期、中国国徽、中国共产党党旗三枚像章。这在俄罗斯实属罕见,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巨大吸引力,反映出古老神州和平友好的新发展,在俄罗斯产生难以想象影响。这就是说学习汉语首先来源于内在的动力。
2)工作机会诱人,取得较高收入。
到2005年岁末,中俄政府间贸易额早已超过的290亿美圆,民间贸易额同样不会少于此数额。所以,2010年实现双边贸易额600亿美元的目标没有问题。普京表示:“如果我们保持目前双边关系,这是一个务实的数字。”无论大、中、小型公司中, 急需大量的汉语人才。某位女硕士生的兄长,长期以来在华作贸易,目前已在京购房购车,她毕业后的工作已无后顾之忧。一位大学生用了不足一个学期的时间缺课去打工,(口语翻译)挣来了一辆崭新的法国雷诺车。很多“中资”公司都到汉语比赛现场去挑选人才。例如:我国通讯行业的跨国公司《华为》,家电行业的《TCL》大型集团公司,汽车行业的《福田》等各个公司,都在莫斯科各大学招兵买马。因此, 学习汉语是一种高投入高回报的教育模式。不少学生毕业后受到派遣, 马上赴华工作。前面提到的越南后裔女骇,运用她的汉语能力协助母亲在我国“瓷都”景德镇做瓷器生意。选择汉语, 就是选择了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方向, 已经成为学生们的共识。在高年级大学生中,边学习、边实践、边增加收入已经成为极为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
3)被厚重的中国文化、历史所吸引。
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俄罗斯的汉学家来说,中国的历史不仅值得尊重,而且也是认真研究的对象。他们研究的重点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各种政治学说的本质、中国国家体制的形成和中国的对外政策。不少学生痴迷古老悠久的中华文明,看中国电影、读中国小说、听并学唱中国歌曲,欣赏中华文化成了乐趣。有的曾立志要翻译中国古代专著。像我国近年的大片《手机》、《英雄》、《无间道》、《十面埋伏》、《2046》,学生们看后, 边讨论着边提出自己的感想“谁是英雄”,美丽的场景 —《十面埋伏》。在俄罗斯, 这个具有较强民族自闭性的莫斯科,大学生们能有如此感受,不能不说是中华文明的魅力和光彩所在。很多学生感叹、抱怨,在莫斯科买不到中国原版音像制品, 一旦有人获取, 立即争先恐后复制。 中国的唐装, 是俄罗斯男女教师和青年学生们的节假日盛装, 婀娜绚丽的旗袍,严谨潇洒的马褂只有到大使馆, 全市汉语活动时才穿上。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一位研究甲骨文的副博士 — 季玛, 讲起到了昆明湖, 就想到王国维投湖自尽, 更感触到了中华文明的凝重。此外, 近几年,中国武术在俄罗斯很受欢迎, 一些较大的城市都有专职武术教练, 在俄罗斯联邦,中国武术比赛已经举办了五届。莫斯科的少年儿童武术培训班异常红火,培训着七、八岁到十几岁的青少年。另外, 中国的餐饮文化也在莫斯科市遍地开花。
综上所述, 无可辩驳地证明了, 中华文明正以博施济众之势在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上吸引着青年人。
3. 汉语学习的初级层面.
莫斯科市有1948中学,11学校等五所学校(自小学一年级或五年级开始,直至11年级)设汉语,并有住宿制学校开设汉语课程,营造语言环境,增强学习氛围。在大使馆和全市的大学生汉语比赛中,经常能看到1948中学孩子们能歌善舞的中国风韵表演。2005年2月25日, 莫斯科1948中文学校的礼堂里欢声笑语,春意盎然, 在庆祝鸡年新春联欢晚会上, 汉学家奥夫钦尼科夫在讲话时连讲几遍 “孩子们:你们选择了学习汉语是幸运的”。他回忆起, 早年学习汉语给他的一生成长所带来的巨大益处。他激动地对孩子们说 “请相信,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必将对你们产生良好影响, 定能使你们成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 2006年2月15日,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刘古昌、夫人何振兰女士及使馆部分外交官再次应邀前往莫斯科第1948学校,出席该校举办的中国春节联欢活动。俄联邦委员会议员罗高寿(前驻华大使)、俄中友好协会名誉主席齐赫文斯基、主席季塔连科、莫斯科西南区教育局官员等俄方人士及该校学生家长也应邀参加了此次活动。学校校园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大厅内展出的春联和书法临摹、太极拳表演洋溢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烘托出欢庆祥和的节日气氛。(注明:1948学校位于莫斯科西南区,成立于1998年,以汉语教学闻名。自成立以来,该校为莫斯科大学、友谊大学等俄高校输送了大量汉语生源。)
这个层面虽不及前两个层面层次高,但在孩子们幼小的童年记忆中, 就开始了中华文化的初级学习,出现了汉语教学向低龄化,向中小学发展的趋势, 学习者的年龄,成份和目的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 不能不从另一个侧面深刻反映了俄罗斯对汉学的理解和态度。
二.莫斯科汉学的主要特点:
每个国家的社会发展不同, 其汉学特点亦即不同。 曾经有人讲, 汉语在俄罗斯的大学里原本一直不是主要外语语种,而且只有莫斯科等城市的少数几所大学才设有汉语专业,学汉语的学生数量也非常有限。即便到了80年代后期,研究中国的中心和大学也只有十余家。笔者绝然不敢苟同, 以下特点即可说明——汉语在俄罗斯远非如此! 而是口碑载道, 方兴未艾。依笔者浅见:汉语在俄罗斯已经并必将随着中俄关系的全方位、高层次、新水平、强力度而进一步树立牢固的地位,开创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1. 稳中回暖
从生源、教学质量、教材、师资、设备诸方面看,莫斯科的汉语教学已进入稳步逐年上升的阶段。结束了本科学习的大学生继续攻读硕士、博士,深入研究中国问题的俄国青年人渐多。汉语稳固立足于俄罗斯教育领域, 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汉学研究的内容在拓展, 从远东研究所副所长A. 奥斯特洛夫斯基教授研究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 到实用东方学学院经济系2005级全班毕业生全部进入亚非学院硕士研究生序列, 而其中的拉雅和安娜, 更难能可贵的获得“莫大”全额奖学金, 说明了汉学在莫斯科的发展变化, 是一种高水平上的回暖。这种回暖绝不是历史过程的简单重复, 而是中国与俄罗斯战略伙伴关系新框架内的中华文明巨大影响力的表现。随着中国俄罗斯经济发展战略的密切协作、相互依存、同舟共济,莫斯科的汉语教学发展必将出现崭新局面。汉语教学市场尚无饱和、未达峰颠,仍有极大潜力,正处于不可逆转、方兴未艾的延展中。
2. 形成规律
每年春季的三月底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四月下旬,由 <校际系——汉语中心>承办组织的《莫斯科市大学生汉语口语比赛》,到2006年即将为第14届,成为全市汉语教学质量的大检阅,大学生们汉语口才大比拼的一次盛会。全程少则5个小时,多达7个小时。形成人人献艺,个个上台,某些学校出现了百分之五 ~ 六十的学生参演场面,普及状况极其可观。而<汉语桥> 俄罗斯赛区, 由往年两个赛点, 选拔三名手选手, 到自2005年起, 增加为三个赛点, 选拔四名手选手赴京参赛。此类活动已经成为衡量汉语水平的标尺之一,有的院校甚至制定了参演与考试成绩挂钩的规定。自2004年冬季开创的《莫斯科市俄罗斯大学生汉语征文比赛》,到2005年冬季已经为第二届。首届46篇文章,2005年53篇文章。这样一来,春季的口语比赛,夏日的<汉语桥>比赛,冬季的征文比赛,使莫斯科形成笔头、口语交相辉映比翼齐飞的局面。其中之一为莫斯科大学<校际系——汉语中心> 组织的(使馆教育处协助),另外两次则由使馆教育处主办。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多样化使莫斯科的汉语教学相长而不断完善,进一步创新。
每年寒、暑假,多达上千名俄罗斯大学生, 上百名俄罗斯教师自费赴华学习进修, 或者旅游。 在风景秀丽的中华大地上, 领略中华文化, 发现和积累来年登台表演的独特素材,这在并不富有的俄罗斯实属难得。按照中国俄罗斯教学、科研有关协议,双方的互通信息、互访交流已成规律。2005年6月底,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东亚文明比较研究中心主任,付所长A.卢基扬诺夫院士和B.乌索夫教授在湘访问,参观游览了中国革命的史迹和领略中华文明的瑰宝。两位俄国教授认真详尽参观考察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花明楼刘少奇同志故居,清水塘中共湘区区委旧址。在中外闻名的马玉堆汉墓省博物馆,俄国客人屡屡驻足,流连忘返。盛夏的高温炎热没能阻止俄罗斯学者步伐,在烈士公园纪念塔前,在毛泽东塑像前都留下了他们珍贵的合影。绿树成荫的岳麓山爱晚亭,岳麓书院的孔子塑像,浪涛滚滚的桔子洲头,驰名中外的千秋汉墓,都引起两位教授的浓厚兴趣。他们对具有悠久历史的湘楚文化,对古老中华文明的实物史迹,充满了赞叹和感慨,久久认真地观看,长时细心聆听讲解。对于一个中国南方内陆省会城市的发展建设,他们倍感惊喜和快慰。他们的此行经历,已经在俄罗斯报刊《和平与世界》于2005-11-11 自头版头条起,以两个半版的篇幅详尽报道。
规律一旦形成, 事物必将有序积极发展。数年来,笔者在莫斯科汉语教学收入水平一般, 但是为了积极传播自己热衷的中华文化,乐此不疲,倾心相注,原因即此。
3. 政府支持
近年来, 我国政府利用暑假,资助俄国汉语教师免费来华短期培训进修,是俄国教师们难得的 “充电” 机会。是从根本上提高俄国教师,汉语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选拔优秀学生来华,我国政府颁发奖学金,对个别学业甚优而经济拮据的学生是极大的鼓励和鞭策,我校学生拉伊萨就是在惊喜之余,获得这种宝贵免费学习机会的。这极大的推动了学习汉语学生们的积极性,对俄国教师们亦产生巨大鼓舞。
2005年年初,刘古昌大使亲临1948中学建校7周校庆,使该校师生感受到,有了中国政府的支持,一定要办好汉语教学。
俄国汉语教师经常应邀参加我驻俄大使馆的各类活动, 反映教学改革情况, 领取教学资料。他们讲, 到了大使馆, 就像到了中国。 此外, 我国大使馆馈赠图书、 电教设备、 赠款, 为莫斯科汉语教学给予各种巨大有力的帮助,为汉语走出国门, 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便利保障和一定的物质基础。
4. 教师敬业
据史料记载,一名来自中国叫周戈的满人, 是第一位在俄罗斯的汉语教师。目前, 华人元老汉学家当属在俄罗斯已经半个世纪的 — 谭傲霜教授,。俄罗斯联邦汉语研究著名专家李福清教授,2002年获《中国语言文化友谊奖》,(全球仅六名)到2006年2月,已经赴华19次进行交流研究工作。而今, 两年为一任期的公派教师队伍, 积极活跃在各个国立院校, 努力辛勤的工作着。 还有众多因私赴俄罗斯的学者, 长期以来在教学第一线。莫斯科的俄罗斯汉语师资主要在本校毕业生中挑选, 大部分已经在华培训,具备硕士以上学位。普遍对华有较深感情。坦率的讲,辛勤耕耘,能坚持留任教学第一线, 实属不易! 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因素, 无论汉语教学还是做汉学科研工作,著书立说,在俄罗斯都绝对属于低收入阶层,经济拮据,生活待遇一般化,收入甚至低于个别大学生,因在俄罗斯莫斯科急需年青汉语人才。但是,总有持之以恒的执著者。实用东方学学院第一副院长寇成晶教授, 除了行政、教学、社会工作外( 兼任莫斯科汉学会负责人) , 以每年一本书的速度,积极撰写出版汉语教科书, 一个人编辑出版,主办了全俄罗斯唯一的汉语教学杂志《汉语学习》,早年为季刊,现半年一期。 并年年带领大学生赴燕山大学(秦皇岛市)进修, 以 “拼命三郎” 的精神面貌辛勤积极工作,使该校的汉语教学面目一新。在莫斯科集聚了众多全俄罗斯汉语知名学者和教师, 不少都是全俄汉学家协会和欧洲汉学家协会的会员, 国际易学联合会,国际儒学会理事等。在研讨会、报告会、课堂教学时, 经常看到鬓发染霜的老年学者,依靠拐杖、步履维艰赴会。可谓老骥伏枥,令人深思、令人敬佩。
5. 民办汉语教学的强大生命力
莫斯科民办汉语教学在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极其令人深思。自中、小学(俄罗斯学制1-11年)到大学,民办汉语教学遍地开花。例如,民办的高级“贵族”学校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东亚精神文明比较研究中心共创中国文化中心,给小学生开汉语课、教中国的武术、介绍中国艺术,充分利用该校极其优越的客观条件,在家长和学生之中传播中华文明。实用东方学学院的实例更有说服力。该校本科制学习汉语的大学生累计六十七名,其中:先后有4名大学生,自“莫大”亚非学院转学到该校;已有9名大学生来自远东地区的堪察加半岛、图瓦州、哈巴罗夫斯克、赤塔、乌兰乌德、伊尔库斯克等城市。另有近二十名“夜校生”,其中既有著名的《苏霍伊》军用飞机公司的工程师、专门从事对华核技术材料进出口公司的经理,还有莫斯科大学附属中学11年级的班主任,医学院、外贸经济学院的大学生。2005年《莫斯科市俄罗斯大学生汉语征文比赛》中,该校在全市送交的53篇文章中占了16篇(30 %)。囊括了特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总获奖10名)三篇,优秀奖(优秀作品11篇)三篇。占据了总获奖作品的28.6 % 。而仅靠租赁了三层小楼的一半(另外一半为《东方文学出版公司》),建校十二年的该校,其完全自负盈亏的年度总预算大体上等于拥有十五层办公大楼所有权,四十年历史的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第一副院长寇成晶教授自六十年代初期工作在汉语战线, 数十年如一日。 他利用工作之余, 跑遍了中国的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足迹遍及全国所有省份。大量收集风土人情、语言文字、传统习俗、地方特色,将其纳入所编写的教科书中。使之新颖而脱俗,灵活且易懂,深受大学生们的欢迎。大量现时体裁、新鲜内容使得该校能在汉语教学中不断改进,逐年在三个阶段的全市比赛中屡建奇功。受到大使馆教育处的好评,及其他院校无误的公认。在学院庆贺12周年,俄罗斯,阿拉伯,鲜,越,汉语的晚会节目中,大学生们用汉语自发表演《甲方乙方》片断,话剧《屈原》片断,令人深思 --- “鉴往知来入佳境”、文明无国界、汉语环球开花。
分析研究,结论 ——
1* 大学生自著名高校向民办高校流动,其择校标准尺度为:教学质量重于学校名声。
2* 远东地区学生跨越几千公里到该校,证明教学辐射面早已超出莫斯科市的范围内。
3* 灵活机动的教学模式、松散科学的管理机制、现代音像的汉语环境、任人唯贤的师资培训,使得此类民办汉语教学绝处逢生、蓬勃发展,生机盎然,前途无量。
4* 民办汉语教学因陋就简,“人和”唯上,齐心协力,共度难关,回避了“硬件”上的差异,后来居上的“游击队”,开拓了市场化经济环境下的汉语教学新局面。
6.民间友好对汉学的力促
从下列《中国—俄罗斯》友好交流活动之中,可见一斑:
1)俄罗斯举行二战结束60周年纪念大会:2005年9月16日,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举行大会,隆重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周年。此次大会是由俄老战士委员会、俄科学院远东所、俄国际和平基金会、俄中友协、俄越(南)友协、俄朝(鲜)友协和俄蒙(古)友协共同主办的。俄老战士和各界人士,以及有关国家驻俄使节等400多人出席。纪念大会由远东所所长、俄中友协主席季塔连科院士主持。前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前苏军唯一在世的元帅)、俄军事科学院院长加列耶夫大将和卫国战争纪念馆馆长扎巴罗夫斯基中将等先后作报告。我国驻俄罗斯大使刘古昌作了报告。
2)俄举行“中国、中国文明与世界”国际研讨会。2005年9月27日,俄罗斯第15届“中国、中国文明与世界”国际研讨会开幕式在俄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举行。来自俄罗斯、中国、美国、法国等国家的近200名中国问题专家及汉学家出席了开幕式。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所长、俄中友协主席季塔连科主持开幕式。中国驻俄使馆程国平公使致辞。
3)俄罗斯举行新中国成立56周年庆祝大会。2005年9月28日,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俄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和俄中企业家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纪念大会,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6周年。俄各界友好人士150余人出席。大会由俄中友协主席季塔连科主持。我国驻俄罗斯大使刘古昌作了重要发言,称赞“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为友谊大厦的坚强支柱之一。”
4)2005年9月29日,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刘古昌夫妇在使馆举行盛大招待会,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6周年。俄副总理茹科夫、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副主席库普佐夫、日里诺夫斯基、俄中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俄方主席德拉切夫斯基、3位副外长、政府各部门官员、各界友好人士及60多国驻俄使节700多人出席。
5) 2005年12月14日,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俄科学院远东所、俄中实业委员会共同在莫斯科举行大会,在列宁主义故乡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90周年。B.乌索夫教授做了精心准备的报告发言,从历史和现实论述了胡耀邦“丹心风骨留民间,忧仲为国痛断肠。”的不朽革命功迹。正在俄进行友好访问的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胡德平、中国驻俄使馆临时代办程国平、俄中友协名誉主席齐赫文斯基和主席季塔连科、俄前任驻华大使罗高寿、俄外交部官员、两国友好人士和俄罗斯学生代表近百人出席。
6)2005年12月21日,全面介绍当代中国的俄文月刊《中国》首发式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隆重举行。专程率团来俄的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中国驻俄大使刘古昌、俄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副主席梅津采夫、俄政府官员、各界人士、两国媒体代表等250余人出席。
7)2006年2月6日,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举办的第36届《中国的国家和社会》国际研讨会上,来自远东研究所的阿.贝列诺莫夫 (嵇辽拉)教授和B.乌索夫教授做了的报告发言。
8) 2006年2月22日, 《俄罗斯-中国》对华合作发展基金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和首发式:为了——A.卢基扬诺夫教授、列.谢.别列罗莫夫(嵇辽拉) 和B.鸟索夫教授的著作《易经》、《四书》、《天下的妻子和情侣》出版发行。三位教授分别做了简明扼要的发言,并回答了读者的提问。会场上,将《环球时报》2006年1月13日 第二十版刊登的文章《俄罗斯有个儒学大师――嵇辽拉》译成俄语后,当场发布。我国驻俄罗斯使馆官员郑明秋女士应邀出席。
笔者罗列上述史实,目的意义是清晰的:随着中俄关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两国各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入,双方对汉学、汉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汉语教学越来越重要。必须从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大对汉语言教学的支持力度。此为莫斯科汉语教学的显著突出特点。
三. 莫斯科汉语教学成果之原因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形成了阵容强大的莫斯科汉学界。而莫斯科取得实效正是因为首都的地缘功能,政治中心作用,独树一帜, 扬长避短, 广开才路, 博采众长,对远东地区、东欧国家亦即产生影响和辐射。在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2006年2月6日举办的第36届《中国的国家和社会》国际研讨会上,来自拉脱维亚的汉学家做了精心准备的报告发言; 2006年三月底的汉语水平考试——HSK, 还收到了来自保加利亚电话咨询,就是例证。
1. 历史沿革
俄罗斯汉学家中,最早介绍中国儒家思想宝库的是列昂杰(1716-1786),比丘林(1777-1853),波波夫(1842-1913)。俄罗斯的汉学界认为,其奠基人是东正教司祭比丘林(僧名雅金福)。19世纪初,他被沙皇派往北京。他在北京撰写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关系的著作。此外,他还是编纂汉语语法的第一人。法拉季神甫(俗名帕维尔•卡法罗夫)继承了比丘林的事业。他编纂的《华俄辞典》在19世纪30年代为他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直到今天,这部著作也仍然具有历史和学术价值。中俄两国的语言交往早在康乾盛世时伊始,到五十年代中苏蜜月,以及六十年代的中苏大论战,21世纪的可靠战略伙伴关系... 这简短的历史回顾, 就是要阐明汉学研究—汉语传播在前苏联,在俄罗斯早已深入到社会的不同角落,由高到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弱趋强。目前, 这种历史渊源使汉学在俄罗斯, 成为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探索和理性追求。这种历史渊源使人们在汉语教学时有广厚的史料,从十月革命的传播,到中苏共同抗击法西斯的侵略,一条红线连续贯穿。前面提到的嵇辽拉教授(贝列洛莫夫)之父——嵇直同志, 就是1924年受到党中央委派赴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后在“二战”中投身到“莫斯科保卫战”的中国勇士。这种中华文明的纯真恋情非一日之功。尽管目前汉语教学的收费, 略低于日语,但学习汉语的人数却比学习日语的人数翻番。汉学在俄罗斯近、现代文化教育中所具有的深远影响和重要地位是难以抹杀的。
2. 地缘情怀
中俄两国4375公里的国境线提供了汉学和汉语传播的巨大空间。2003年的“汉语桥” 俄罗斯复赛中,就有一位名叫娜塔莎的女生讲起,童年时在黑龙江上度假, 夜间遇到洪水突涨,被困于小岛,巧遇华人青年相救。她自远东来莫斯科求学汉语,就是为了报童年救命之恩而苦读汉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远东研究所副研究员M. 叶卡捷琳娜,其父曾久任驻华外交官,她在北京的驻华大使馆里度过了童年、少年,用她的话来说,“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中国是我的第二祖国。如果每年不到中国一、两次,就像没有回家探亲。”尽管中俄之间发过某些不愉快,但是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停止过。国际儒学会理事卢基扬诺夫教授, 多年前翻译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论语》,《中庸》,使中华儒家文化得以在俄罗斯弘扬。在有人询问起他时, 为何如此痴迷于这些, 连中国部分青年人也不甚追索的深玄理论时,他说,“四十年前,我来自远东地区,俄中山水相连,在那里耳熏目染了中华文明的厚重,如果能够说出来是什么原因,那就不是真实的,没有原因的原因就是答案。”到过莫斯科的人都知道,“地铁”有一站叫“中国城”,这仅是一段古老北方民族仿造建立在莫斯科的古城墙, 但是, 却使中国的概念烙印般的留在了莫斯科市。如此看来,汉学又怎么能不在俄罗斯大地上长久不衰呢?中国与俄罗斯的这种地缘近邻, 无法替代, 难以超越, 不可磨灭,使汉学渗入俄罗斯如雨丝风片, 取得长足进展。
3. 现实需要
中俄两国自关系改善后, 汉学汉语在俄罗斯的地位逐年上升。目前,俄罗斯早已出版了《汉俄大词典》,《汉俄俄汉字典》。广大汉语学习者握有得心应手的工具书。 一位叫安德烈的学生,因其父母不支持他汉语学习,要求他早日工作,在个别辅导时,他恸哭近一个小时不止。而汉语水平较好的莫斯科青年则明确表示,不考虑接受月薪低于1000美元的工作。经济上的可观收入,工作上的众多机会, 使青年人学习汉语的兴趣更加浓厚。现在掌握汉语者多为优秀学生。掌握欧洲语言者,则为一般学生。两国间的交往日益增多,目前约有近两万名中国大学生在俄罗斯学习。根据有关规定, 中俄两国间互相承认学历。2005年两国出入境人数是中方赴俄罗斯为100万,俄方赴华为215万。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人扩大了对华了解,需求汉语翻译,增进外贸词汇的掌握,科技汉学研究需求日渐上升。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教授分别于2004年6月,2005年6月先后率领科研代表团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惠赠资料图书,介绍中国科技发展现状和规划,使中俄不仅在社会科学,而且在自然科学领域相知互补, 相得益彰,互通有无。
两国青年人的交往使汉语教学长期性、持久性、必要性增强。近年来,学习汉语的莫斯科女大学生,教汉语的俄国女教师同中国男士成婚者渐增。虽然这在汉语学习的大潮中仅为小小浪花一朵,也还是一抹弘扬中华文明和发展中俄友谊的亮色。
中国俄罗斯民间贸易亦不例外的提供了汉语应用的广袤前景,到过莫斯科的各国游客无不知悉“依兹麦乐”(谐趣称“一只蚂蚁”)大市场。在大约万余并列的集装箱市场中,约近半以上为华商。此浩大的市场辐射俄罗斯西部、南部边远地区。乡镇企业赴俄罗斯经营管理者的俄语尚欠佳,还有遍布全市的百余中餐馆,都为汉语在莫斯科民间推波助澜起到另一方面的积极影响和巨大作用。中国俄罗斯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语言,两国人民应该加深了解,中俄友好世代相传对两国人民有利。
四.前景、问题及建议
从长远趋势看,莫斯科的汉学研究必将在目前基础上不断深入发展,汉语教学水平逐年提高,但前进中的问题不但客观存在, 而且颇是令人警觉的。 笔者认为有下列几点缺欠:
1. 缺乏统一的管理和领导。
地域的广阔, 经费的短缺,使俄罗斯难以聚集汉学界的学者教员代表汇集于首都莫斯科市交流探讨。 因而,全俄的汉学家协会极少有机会,集体讨论和研究如何使汉学更有效的推广提高。本地区的交流工作经验也多靠全市活动时才得以进行。
2. 师资
汉学界青黄不接的现象已经出现。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米.季塔连科院士最近讲过,培养一个欧美学者仅五 — 七年,而培养一个汉学家要十五年左右。俄罗斯汉学界普遍高龄, 四、五十岁者尚且为年轻人, 七、八十岁仍坚持不懈的研究汉学确实大有人在。现阶段,着手年青化汉语教师队伍已经刻不容缓,此项使命关系到汉语教学的长足进展。中俄友好理当后继有人,中俄关系前景必然广阔。
3. 视听教材的选用
俄语版的汉学音像制品普遍滞后,不仅俄罗斯如此, 国内也同样。最近,国内由权威部门刚刚出版的汉学教材配音仍是用磁带。VCD、DVD、磁带,多方式的视听渠道,汉语教学软件的应用推广,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促进汉学发展过程。
4. 俄国社会自身因素
“黄祸论”、“中国威胁论” 对汉学的攻击, 经济不够发达的影响, 俄罗斯电讯声像器材和技术的匮乏,都在程度不同的影响汉语教学、汉学研究的发展前景。
建议:
1* 积极响应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在全球创办100所孔子学院的号召, 尽快利用近邻之优势, 挖掘潜力, 主动争取在莫斯科市早日创办俄罗斯第一所孔子学院。
2* 争取逐步建立汉学基金会, 动员社会力量,促进中俄大中型企业对汉语人才增加培训投入。
3* 加强对汉学的领导管理, 保护中老年汉学家的积极作用, 对青年一代汉学工作人员加大培养教育的力度。
4* 对汉学具体内容中的俚语,俗语,方言、古典汉语、缩略语,电脑网络语,外来现代语,加以特别注释,跟上全球多元化急剧发展变化的汉语。
5* 汉语教学、汉学研究必备科学系统的大纲,以求目标清晰,尺度标准统一口径,教材新颖而不落伍。
汉学绝不仅仅是语言文字, 她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载体, 是古往今来华夏多民族大团结相辅相成、包容共存的结晶。汉学走向世界, 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汉语是全球最多人使用的母语,说汉语的人数是说英语人数的3倍,目前全球学习汉语者大约一亿。散居全世界的三千多万华人凭借着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向全球输出自己的文明。可以预见,随着全球化急迫发展的速度,中国俄罗斯关系深层次的逐步加强,中国的国力不断提高,汉学拥抱整个世界,已经为期不远了。根据2005年7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和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总统在莫斯科签订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精神和共同签署的《联合公报》,强调和睦友好相处,加深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度。并将此类关系扩大到人文范畴的举措,在《联合公报》第四款内记录如下,双方一致认为永远称友,永不为敌。双方着重指出,进行认真的详细准备工作,制定具体的安排、措施、计划:中国在2006 年举办俄罗斯文化年,俄罗斯在2007 年举办中国文化年。而在2007年春光明媚的莫斯科,中国文化年的开场锣鼓,即为在俄罗斯首次创立华人雕塑——《孔子铜像》的揭幕式。计划由胡锦涛和普京共同为铜像揭幕。须知,地处友谊街的中国大使馆附近500米——公共交通站名为《印度甘地广场》——1954年苏联政府所设立。莫斯科有数不胜数、千姿百态、随处可见的雕塑,而华人的仅有一处《王明墓》——在新圣女公墓,<李时珍>、<祖冲之> 画像——莫斯科大学主楼大礼堂附近墙壁上。《孔子铜像》将耸立在中国大使馆与莫斯科大学之间。
这就是说,双方关系面临重要的发展趋向。即将进行赋予更富有生命力的合作,从政治、经济、能源、科技、人文,和其它的国家部门广泛、加深开展合作关系。中俄关系密切程度的与日俱增,为汉学进一步在莫斯科拓展空间,增添了新的巨大动力。更加广阔的前景仍然需要我们去开辟。莫斯科的汉学界并不以成绩为满足,正如中国古语所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展望未来,相信莫斯科的汉学将更上一层楼。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东亚文明比较研究中心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莫斯科实用东方学学院汉语教师
黄立良 Huang Liliang
Хуан Лилян
32 Nakhimovsky Avenue, Moscow 117218, Russia Federation.
Россия, 127051, Москва Цветной б-р, д.21, строение 2
FAX: 938 - 3852 718- 9656 Phone: 007 095 965-6632
莫斯科手机:8 – 926 – 273 - 2975
E-mail: liang1396@yahoo.com.cn huangliliang@hotmail.com
liliang1017@sina.com
手机:13120396564
笔者说明:本文系2005年7月22—25日在北京市参加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系列活动—《海外汉学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尊从主办者的要求,2006-2-20修改补充完善后,定稿发送至《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2006-3-17应驻俄大使馆教育处《汉语教学》杂志之约再次修改。前报送《国家汉办》稿和发言稿均以此终稿为准。诚挚欢迎宝贵意见!
08/06 – 05 ——17 / 03 -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