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凸杂谈

才高五斗不觉耻,水灌一坛只作痴。凸情不枉君付意,子志难琢我化石。
个人资料
贾平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College Essay 系列 (十八) :文书主题的选择2022 (3)

(2022-04-04 08:58:09) 下一个

(3)易被大藤 Accept 的文书主题

前面说了容易被大藤Reject的主题,引用的是斯坦福大学教育政策中心针对加州大学申请文书的研究。引用的理由,是加大申请者与藤校申请者之间的不重合度(互斥度)较高。那么,按照这个思路,你会很合理地想到另一个判断。与加大申请文书中排名较低的主题,似乎具有藤校Accept的属性。是否这样呢?

先不做判断。先来看看这些排在加州系录取榜后面的各类主题内容是什么。跟昨天一样,我还是把斯坦福研究报告中列出的这些主题按倒数排名,然后再细分成情景类和概念类两类。

你看到这些主题,是否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是的,这些主题里大多都隐含着两个主旋律,一个是altruism,另一个是adversity-equality。比如Tutoring 和Helping Others、带有强烈的利他性,而Family Death、Education  Opportunity和Money都带有强烈的公平性。

只有个别的例外,时间管理和心理健康,但它们和两个主旋律并不矛盾。在遭受重大事件影响的情况下,你的活动会被突如其来的必须项目占据,挤压了常规项目的时间分配。这是最容易带来时间管理新需求的情况。心理健康更是直接地关联着adversity。

细心的同学可能看出来一个问题:这里的情景类和概念类的细分似乎比较模糊。这直觉没错。我在区分它们的时候,也很是犹豫了一阵子。这和我在细分上一篇那些“藤拒”属性较高的主题时的感觉完全不同。那篇的十项,也就是加大Top 10主题,很轻松就能找出概念类的项目,它们大多是某种学科概念。

但是这篇的这几个概念,要打上学科概念标签是很牵强的。这些概念的场景性也很强。无论别人怎么想,读到这些概念,我的脑海里很容易联系上那些主旋律。这不正是近年来藤校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吗?这些和加大申请相关度较低的主题,确实具有藤校最爱的属性。这也证实了朽石君把加大和藤校对立在美本价值的两极是非常有意义的。

造成概念、情景分类模糊的原因,只可能是这样分类在这些“时髦”类的主题上并不适用,因为无论是藤校从自己的意识空间中选取出这些主题时,还是加州系从自己的意识空间中排除这些主题时。很显然,这些主题进入人们的Essay意识空间,是被明显的价值观引导的,但尚未横扫所有各大美本招办(特别是加州系)的价值空间。有人说加大招办还有眼不识金镶玉,但正因为如此,加大和藤校是美本追求者面前最好的风险分散组合。

写这些主题,可以提高爬藤录取概率。但这种提高,仅仅是从5%提高到了20%。要知道,每年仍有大量文书都写到这些主题而被拒绝。大多数的故事,都被写的太普通,甚至是太boring了。我建议大家,选对主题之后,至少要对自己的故事进行1-3次的大修。

随便举个例子。比如,选了Tutoring这个主题的同学,你是不是首先想到自己去Tutor某个后进的同学,这种通过压低一个形象来抬高一个形象的主题,是每个选择这个主题的人都会想到的。你能把故事讲得多动听?

给故事来一次大修吧。被你Tutor的后进学生可以从一个增加到多个,或者Tutor的时长可以从一次增加到多年来坚持Tutor困难同学。这个故事比上一个故事更好,在它有的加倍的努力或坚持上。但是,无论数量怎么变,故事的本质仍然还是Tutor。

故事还可以有二次大修。仔细想想,Tutor多人,你不需要有组织力、领导力、时间管理能力,和激励他人的能力吗?Tutor某人多年,你难道不能从对方身上也学到什么并且自我成长吗?助人为乐在生物学上给助人者和受助者都产生Oxytocin(产生爱的神经递质)。这些主题元素,写进来任何一个,都不再是普通Tutor主题文书里能见到的了。

Tutor主题的大修,还能有第三次。比如那一版Tutor多人的故事,还可以引申到教育objective,即传道、受业、解惑。规模化之下的现代教育,它的失败都可以归因于把目标局限于解惑而忽略传道和授业。即使是Teaching For Mastery的、大名鼎鼎的可汗学院,也不免如此一失。

原来修文书故事这么有道儿啊。读到这里,你会有戚戚之感。因为这里开始产生某种创造性意味。创造性,其实只是在两个常见事物之间,看出某种常人不见的关联性而已。

那么,你会怎么对另一个故事进行第三次大修呢?就是那个Tutor某一个同学多年,也从他身上学习,并达到了自我成长的故事。这个利他+利己的故事,就交给同学们自己去想明白吧。想明白了,你也就有了修文书的能力。这是你写一篇优秀文书最需要的能力之一。提醒一句,这里不是教你编造故事,而是让你去发现故事中本来就有,但却被大多数人都忽略了的成分。

我这里说一个自己的经验。这是我在两年前的一个文书娃。夏初在乐高、支教、划船三个主题中经过三轮的Brainstorm,选择了乐高主题。这可能是受了我在文书课上举例的影响。他疫情期间给校内某著名建筑用乐高搭了个模型,我建议他以此扩展,发动全班同学给整个学校搭个全景模型,作为毕业礼物留在学校。这建议他很兴奋,可惜复校后大家都忙着赶课赶活动,这个新活动项目没能继续下去。最后关头,他不得不把文书撤换成支教经历。故事设计再好,做不出来的事,咱不能造假。

那么,支教故事,第一版就是大家都能想象到模式,支教者的无私和被支教者无知,期间再加上环境的恶劣和主人公的坚定。然后我启发他从受教者的角度去想问题。学习目标不明的受教者,学习是被动。让受教者明确学习的目标,并不是要让他们把算角度作为学习三角内角和定理的目标,而是让他们看到遥远的现代城市里的生活,从而以改变自己的生活为目标去学习。受教者建立目标的过程,也激发了支教者的人生思考,给自己找到新的人生目标。这,就是前面第二层大修里说的从被教对象身上学习。

这个人生目标,就是申请某某大学的动力。这篇支教文书 + SAT 1480,就产生了 Williams 的录取。

写出被藤校接受的文书,挑选主题是比较初级的工作。高级的工作,在于构成整个故事和之后的讲述语言。对任何事情,倾注哪怕些许的创造性,都是烧脑的。别人是想烧却烧不着,而我可能是一点就着的那种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