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凸杂谈

才高五斗不觉耻,水灌一坛只作痴。凸情不枉君付意,子志难琢我化石。
个人资料
贾平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814 凸子尘报:高考,减招和平权法案

(2016-05-15 18:45:36) 下一个

凸子尘报:高考,减招和平权法案

As news said these days, Chinese colleges is reallocating the admission quota among the provinces. Some 10% of those may be inherited by the educationally developed provinces such as Jiangsu and Hubei will be used on students from the developing provinces in north and west of China. After the tens of thousands of parents openly concerned, the MOEs explained its math behind it. It is not a reduction but an induction of education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ed. Guess what? The number of students attending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 has been decreasing since many years.

有人们已经把中国高考招生制度的变化和美国的教育平权联系在一起说事儿了。很好的比较。凸子在说这个问题的时候们首先想到的也是这个。但是咱们先从别的说起。

教育体制:一个民主化和追求公平的进程

教育体制和人类的社会、国家体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靠后的。体制中元素:尝、学、游、举、科和额,被引进的先后有早晚,而且每次新的元素的引进都是为了解决体制的问题。

【尝】

即实践。首先是有人尝试,自学,在实践中学习。中国就先有神农,学会农业技术要“尝”尽百草,这是花了一辈子在学。舜学习做人主,花了二十年;禹也花了十三年。那时候知识是零散的存在于人们的实践中。知识在人与人之间,代与代之间,靠的是传。能尝到或者被传到的,那就是个人命运,没有公平可言。

【学】

人们攒够一定的知识,就有教的能力,就可以办学了。夏朝有瞽宗,商有大学,周有国学和乡学。这些都是占有文化主流的上层子弟的学处。到了春秋,诸子百家兴起,才有学校把普通老百姓的子弟吸引进来。有学的教育,就比尝和传都公平多了。允许平民进学嘛,公平度就提高了一步。知识从少数人掌握到更多数人掌握,这也是教育的民主化。

有了学,开启了教育过程的民主化。

【游】

即游说。人学到了知识,就得找地方用上。于是学得好有信心的人,就开始游。孔子就周游列国,美其名曰去学习,其实是去找工作。找了一圈没找到,倒是见识很多,歪打正着地在学业上又精进的了不得。还有苏秦、张仪、韩非、商鞅这些人也都是到处游。最牛的是苏秦拜六国相。其次是苏秦的同学张仪,也是先后拜魏、秦两国相位。游,是个人自主追求教育的结果—工作机会。

【举】

即举荐。这是第一次从制度上有规模地解决教育的评价问题。谁学得好,行的正,就有人为他写推荐信。那他就有机会致仕了。从社会管理角度来说,举比游成本低,靠人民的眼睛,不靠自己吹牛,规模容易扩大,客观性更强。把人才评价权交由大家,而不是统治者自己。这就是教育评价的民主化。

尝和游都是教育的自主努力,但这两个元素带来的教育过程和评价两个环节上都不民主。有了学和举,教育的过程和评价都更加民主了。

【科】

就是科考。举这个制度一开始很好。春秋时,晋大夫祁黄羊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的正大光明事迹。祁爷这么好的“举”例,被私欲横流汉朝士绅大夫们省略成 “举贤不避亲”了。朝廷的工作岗位都被士绅亲戚家族霸占,皇帝可换,朝族不可换的局面延续400年。直到唐皇开科进士,“旧时谢王堂前燕”才肯“飞入寻常百姓家”。科,就是统一标准、统一出题、统一评审。不管有人怎么想,这三个都统一的制度是公平的。

有了科,教育在评价环节上实现了制度公平。教育制度化的工作从扩大教育机会为主转变成平衡教育结果为主了。

【额】

即配额。标准明确,教育的过程就从机会导向彻底变成努力导向了。教育上更努力的人,从教育中获得的结果就更高。教育结果在人口中差异于是越来越突出。有区域差,有性别差,有种族差,等等。这些差异归根结底都是来自于人口中的教育努力之差,再随时间累积,就成了教育的资源差。要补这个差,政客们就在制度上就引进了配额,以解决一时的矛盾。

配额修改了公平科考,这是个制度上的不公。它只是听上去公平,但忽略了人们在教育中付诸的自身努力。生长于落后环境固然对谁都不公,但这和旁人无关。而一个人的努力被另一个人以补差配额的名义化为乌有,这就是和旁人相关了。所以,纯属高层政治产物的配额,既没有增进教育的民主化,也没有实质提高教育的公平度。

制度不公带来更大的结果不公

教育体制引进了配额这个元素,基本的六元素就都齐活了。尝、学、游、举、科、额。今天的教育制度也是这六项元素的集合。教育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随着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公平先提高再降低的过程。(而且很遗憾,这个公平程度还在降低。原因是教育制度的六个元素都有全球化趋势,让全世界人民都开始追求哈佛斯坦佛,价值越趋同,资源就愈加有限。公平就更低了。)

那些搬出配额来解决教育不公的政客根本没有想过,用不公的制度硬性调整结果,只能带来更加深化的结果不公。

追求个人公正,首先是个人的努力,而不是靠贴分贴配额。主张贴分贴配额的人,都是打补丁思维,只是为了平衡一时的政治矛盾。一个好的制度,应该鼓励人们以个人努力去追求公平,而不是用补贴给一部分人补偿结果。结果补偿,久而久之必然是带来更大的不公。

中国历史上科举,通过这种配额制,就带来过明朝某年新科进士全是南方人的结果。明清两朝,朝廷在北,官家在南。北人在中国主流社会翻身,靠的居然还是北洋军阀--袁世凯是河南人。

美国历史短,但教育搞平权多年,结果也是如此。看看美国教育部网站的数据。1990-2914年之间,白人获得大学本科文凭的比例,从26%提高到41%;黑人从13提高到22,西裔则从8提高到13。原本希望消除的黑-白和黑-西族裔差异,反而又继续扩大了。最重视教育的亚裔人口的本科率从43%提高到61%,其领先于其他族裔包括白人之间的程度也一样扩大了。

古今中外的事实都说明一点,人为的提高某一人群教育评价的阀值的配额补差制度,只会进一步调动损失名额的人群的教育努力程度,用自身更多的努力换得教育上的更高的结果。享受配额补差的人群,其自身努力的积极性相对地降低,其努力程度相对其他人就不会提高。针对结果补差的配额制度是事与愿违的。

教育公平 = 统一标准 + 个人努力

教育要公平,补差配额制度必须取消。教育体制里的尝、学、游、举、科的引进,都是客观上先在局部或者个人实践中出现,再经过不断改善、推广成为体制元素的。唯有配额,是脑袋发热的政客先想出来,然后以制度补丁的形式大规模实施,并且给教育体制带来漏洞再扩大再补丁的恶性循环。最后,教育的结果不公永远无法实现。

公平的教育结果,能靠一个不公的、到处打着配额补丁的教育制度来实现、来维持吗?敢对这个问题回答出“能”的人,一定是脑子进了水的。

在补差配额制度已经形成事实的今天,为政者要有远见和勇气逐渐消除这些不公正的配额,让教育制度恢复应有的公平。而不是继续用新的配额来补丁加补丁。公平的教育体制,只能也必须是统一的标准和个性的努力相融合。统一的标准确保人人平等,个性的努力应鼓励且不封顶。

有人说统一标准也可能带来腐败。配额也从来不是为消除腐败存在的,教育腐败的存在也就不能让配额合理化。腐败问题应该另议。

总之,配额制度被教育公平所不容,必须消除。否则的话,有朝一日,结果的不公当引起整个体制的崩溃。中国的高招配额如是。美国的录取平权亦如是。

Seven Years Old by Lucas Graham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UnBelDi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大号蚂蚁' 的评论 :
所言极是
大号蚂蚁 回复 悄悄话 最理想的生而平等,不过是人格平等,人权平等。但是实际上大家的起跑线从来就是不平等的,你让终点线平等本身就是不平等。而且教育是为满足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的,平等其实不是关键。亚裔就是都上了藤校,也领导不了非裔拉裔,所以必须从非拉中选拔一定的人才。话说回来了,亚裔真得更高明吗?非裔好像还能有点说法,拉裔可没有想亚裔这样把自己的精英都送到美国求学,冒充亚裔聪明。尤其中印,人口那么多,好学校那么少。可见不怎么聪明。如果都像日韩那样不拼命挤到美国来求学,也就没有这个什么考学平等的问题。美国教育平权不平权不关心的。说不好听点,侵略者借口多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