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138)
2010 (5)
2017 (1)
2019 (1)
凸子尘报:供给侧,硬着陆和货币经济学
China, as the Party puts it, undergoes a supply side reform to its economy. The policy is further described as a restructuring policy with four key elements -- resolve excessive capacity, absorb real estate overstock, reduce production cost, and develop stock market. We’ve also heard a lot of talks of a hard landing of Chinese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when China enters an unprecedented economic slowdown in the mid of dropping exchange rate and export.
供给侧 vs 需求侧:经济学发展的历史
谈供给侧的经济怎么搞之前,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经济发展的历史。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供给永远等于需求。资本主义一开始,是搞出口,靠通商。那就是重商主义。靠生产技术和规模降低成本,发展的就是供给侧。成本降低的供给侧变化,带来的是肯定是消费需求的增长,再反回来刺激供给侧的扩大规模和技术革新。接下来,国内消费饱和,继续提升的技术和规模带来的过剩产能需要国外市场,重商主义加国际分工。重商,是需求侧的出口;而国际分工则是供给侧的结构。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就是这个重商主义的条件下产生,但它形成的经典经济学只明确定义了宏观经济概念,并不突出强调供给或者需求侧的政策。亚当斯密以后的无政府主义经济学,主张即使对于国际贸易中也应回归自由市场,不主张以政府行为规限需求侧的进出口。
通商和分工,加上到殖民地掠夺市场、自由进出口等等,最后还是挡不住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爆发。出口和消费都玩不动了,需求侧剩下的就是投资了。这就来了依靠财政杠杆的凯恩斯经济学,政府主导投资,消化过剩的供给。需求侧的三架马车,到1930年代,就被资本主义玩了个遍。市场自由调节消费,政府合理干预出口,政府主导基建投资。到此为止,资本主义一直都在需求侧蒙事儿。经济学那时候开始有意识地提需求侧经济学和供给侧经济学。
政府财政主导的需求侧经济搞了30年搞不动了的时候,供给侧经济就出来了。这就是蒙代尔和拉弗。第一个关键词词就是减税,再加个关键词词就是少干预,第三个关键词就是货币政策。这三条是蒙代尔的经济主张。拉弗还有一个有名的税率/收入曲线,用以说明减税的重要性。在这个学派的建议之下,里根政府开始一系列的tax cut和deregulation。政府在税收和管理权的放下,让生产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成本更低,这是供给侧的小政府大市场。同时,政府引进了蒙代尔的货币政策,货币杠杆成了政府调节需求侧的主要方式。这就是现在盛行的货币经济学。
货币经济学和储蓄的吸收功能
1980以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靠的主要就是货币政策,当然还辅助以财政政策。虽然政府大部分精力花在讨论税率,而把货币政策的执行给了相对独立和专业的央行完成,但这并不能说明财政政策为主。税率的从28%到39%的变化,和利率从10到0相比,你说那个的幅度更大?货币政策,从朱镕基开始被中国接受并一直使用了20年。
货币经济学通过利率调节市场的需求,可以说在80-90年代的时候产生巨大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利率的接近零值,货币手段调控经济的能力基本上就掏空了。关于这一点的一份权威性的报告,是伯南克2004年的一篇 Monetary Policy Alternatives at Zero Bound。结论是作为货币政策核心内容的利率杠杆,在利率零点就会失效。之后,央行还能做的除了大量购买资产(发行货币),就剩下摆空城计(靠空口白牙蒙市场)。
不过伯南克的研究,是在美国这个储蓄几乎为零的基础上做出的Empirical Research。他的前提就是没有储蓄功能。要界定货币经济政策的边缘,还必须看储蓄情况。中国正是这个高储蓄的国家。
以利率调节货币供应量,货币量代表的就是需求。有多少钱,就能交易出多少市场价值(乘上杠杆率)。这个杠杆率,就是货币效率。即GDP除以货币供应量。这个效率,可以说明国家的货币政策的微动可以刺激宏观经济的多大的倍数。以M2衡量,2006年中国的货币效率不到0.9,也就是货币供应量大于GDP;美国是2。同样M2衡量,2015年,中国是0.5;美国1.5。货币效率都大幅降低,这是大量发行货币的宽松政策的结果。如果按照M1衡量,中国2006-2015十年里,货币效率一直在2弱,没有大变化;而美国则从9,减少到6弱。
货币效率,反映的是货币政策对市场的调控空间。这空间含有两个部分。一是货币效率本身的大小,这个在整体量度上表示货币政策的功效,在美国,一个小小的货币调整,就能带来较大的经济起伏,因为货币效率远远大于1。而中国,由于货币效率很低,货币政策必须用狠,才能达到足够刺激经济的目的。
另一部分,就是储蓄对于货币效率的吸收作用。中国过去十年里,比美国更大量地发行了货币,但是由于中国的储蓄吸收功能,以M1衡量的货币效率变化不大。较多货币供应都进入了储蓄,导致M2的货币效率明显降低,比例超过美国同样标准衡量的货币效率的变化。进入储蓄的货币,就达不到刺激消费的目的了。
这两点比较,结论是,由于大量储蓄的存在,中国经济的潜力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而且因为过去十年的货币政策而又积蓄了更大的潜力。同时,由于储蓄的存在,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更不应该适用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必须是需求侧经济
美国可以是凯恩斯经济、里根经济、货币经济等等,这些都对美国经济产生过巨大的促进。那么中国经济应该是什么经济?
过去刺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直接政策有四。一个农业体制改革,包产到户,发展多种经营,这是发端于供给侧。二是企业经营体制改革,厂长负责制,市场经济,这也是发端于供给侧,结束于需求侧。三是产业调整,出口导向,虽然很多下岗,但是有效地使供给侧适应了需求侧,才有了世界工厂的产能出现,这是发端于供给侧,结束于需求侧。四是在资产类市场以政策刺激成本增成长,成本带动价格增长,最后引导消费(房地产),这还是发端于供给侧,结束在需求侧。
过去需求侧的政策,数数也不多。出口退税是一条,这个有效的引导过出口产业产能扩大。发行货币是一条,这个刚才说了,直接带动需求的功能被储蓄稀释,而更多的是适应了需求的发展。饭地产价格的抬升,一方面是来自土地成本上升的刺激,另一方面是来自业内的经营手法。并非是人们手里增加的货币造成的价格上涨。
目前的中国经济,应该是需求侧的经济。供给侧在结构上做点文章就足够了,整个经济政策应该尽量侧重于需求侧。这个在需求侧的潜力还非常大。这可以在教育、医疗和储蓄三点上做文章:
以上这两点有了,政府需求侧的功力就做到位了,也就消除了人民的储蓄动因。于是,
3. 储蓄。以税收杠杆刺激储蓄转消费和投资。释放储蓄潜能,提高货币效率,中国储蓄里蕴藏的潜能释放出来,经济就能更上几层楼。消费的腾飞,进而能产生巨大的国际吸金能力,称为取代美国的世界资本通路功能,达到别人借给中国钱购买中国人劳动的终极经济理想。
中国的问题是政府不真正关心经济问题。他们真正关心的是如何在经济发展中体现自己的官职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