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138)
2010 (5)
2017 (1)
2019 (1)
男孩和女孩相遇在一所中学,在北方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80年代末。同是校园名人的他们,自然而然地对对方有一种莫名的关注。高考年,男孩没能考出应有的分数,他放弃了录取他的三流学校。女孩顺利的拿到北京一所顶尖高校的录取通知。
复读的那年冬天,男孩收到女孩从北京的来信,信里除了她对大学生活的描述,还夹带了女孩收集的北京一些著名中学的高考复习题。这是它们之间的第一次直接交流。第二年,男孩在犹豫中报考了一所南方名校。这一次,他如愿以偿。
大学里,他们以每月两封的频率通信。女孩有一次借着暑期实习的机会,去了男孩的城市。男孩也正好留在学校里勤工俭学,那时他因为父母下岗,经济已经称得上拮据。男孩在那几天里,抽时间带女孩游览了整个城市的美景,其实那也是他第一次去那些地方。他坚持不让女孩花一分钱。女孩临走时,想给男孩留下100块钱,但是几次都拿不出手,因为她实在太了解眼前的男孩和他强烈的自尊。
女孩曾装作无意间,问男孩对大学生恋爱的看法。男孩懂她的意思,他觉得自己的经济基础实在没法给女孩带来什么幸福快乐,所以说他认为应该以事业为重。女孩很失望,但是她暗暗地想,她会等他把事业做成功了。四年的大学生活,女孩遇到很多追求者,不乏品学兼优的男生,她把他们都拒绝了。男孩在校园里也是引人注目的,因为他的学业和为人。和女孩一样,他同样在拒绝着那些试图走进他的人,尽管那些人里可能有美女或是权贵,他根本不关心这些。
毕业的时候,女孩放弃了留校深造的机会,面试去了一家沿海的私营企业,那里的待遇较好。女孩想,也许她的努力,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对男孩有所帮助。其实,她并不喜欢这个压力挺大的工作。男孩,则被一家大型国营企业看中。本来可以在企业的研究所里做一份很符合他性格的工作,但是他却申请去了业务科。有过很多工作经验的他,知道在这里他可能较快的提高经济实力,只要他肯去做那些本来不喜欢去做的事(这里说的不是贪污腐败)。
三年的时间里,他们做得都很出色。女孩由于外语好,公司决定派她到北美办事处。男孩也经过努力,晋升为单位里最年轻的科级干部。女孩临出国前,给男孩打来电话,告诉他出国的事。男孩说,出国是好事,将来的事业肯定大有发展。他压制着自己想要表白的心情。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表白,无异于给她拖后腿。
女孩出国了,带着她对离别的遗憾。她知道男孩在单位里,有领导的女儿在追求他。所以,她想,也许那个人会比自己更好的帮助男孩实现他的事业吧。女孩在北美的工作,即紧张又无聊。不过这给了她见识世界的机会。她很快明白了自己的想要,并开始准备申请会计学位。到北美两年以后,她顺利的拿到一所著名的大学的录取通知。她很高兴,因为这样,她就能以后找一家大公司,做一个轻松稳定的专业性工作了。
在入学不久的一次中国同学聚会上,她惊喜地发现,男孩也刚刚来到同城的另一所商学院。他在她离开的两年里,事业是成功的,不过并没有娶哪个领导的千金。因为一个学长的启发,他决定出国读MBA。在同时拿到美国和欧洲的两所著名商学院的录取时,他选择了美国,尽管欧洲的学校条件给得要好。因为,她走后的两年里,他一直珍藏在心底的美国梦。故事到此,可以结束了。
故事里的男孩女孩,一路走来,没有向对方表白。支撑他们精神的,是各自心底里对对方的一种爱的承诺,从他们的第一次通信开始;虽然,这种承诺并没有化作“海枯石烂”式的语言。承诺,不一定要有口头,甚至纸头的形式。有多少这样说出来的、写出来的诺言,到头来不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了的。
选择,是人生的根本。故事里的男孩女孩,为了心底里默默的承诺,在选择面前,或是为对方着想,或是放弃对自己更有价值的机会。爱的面前,他们手中掌握的选择权,越来越微弱。他们把爱的实现,留给了越来越风险的未来。要感谢上帝,给了他们近乎不可能的喜剧结局。也许他们的爱情观,在现时早已不可取。我想说的是,承诺的美丽,其实不在于承诺了什么;承诺的美丽,更在于承诺者为诺言而主动放弃的-选择权。
配乐:许志安,韩红:相爱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