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79)
2007 (150)
2008 (104)
2009 (87)
2011 (165)
2013 (141)
2014 (167)
东北的大江兄说下乡时生吃“地瓜”,咱才知道原来东北说的地瓜就是“红薯”。其实,北京、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鲁地、安徽楚地,一般都叫红薯。
红薯本来都是红皮,所以叫红薯。先是红皮黄瓤,后来有了红皮白瓤。常不常还不时遇到少量的红皮红瓤,---这可是我小时喜欢的珍品。蒸熟后特甜。再后来,就有了白皮的红薯。比较梗,少水分,不大能生吃。蒸熟后忒面,小的时候很喜欢。现在,在超市买到的都是甜的。因为皮分红色白色,那时候的农民就开始叫:红红薯, 白红薯。虽然咱也在东北待过,但只知道红高粱, 白高粱。现在在回坛才知道了,东北原来把红薯叫地瓜。
说起红薯,我还真想起牛得草,主要是那出戏《唐知县审诰命》,就是后来改称的《七品芝麻官》,里面有句家喻户晓的经典台词:“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小时候看牛得草演戏,那就一个过瘾。后来他出了名,全国人都知道了七品芝麻官。不过,如今的官没人再为民做主,也不见谁再回家为哪个卖个红薯。当年他到京城汇演,顺道还当了我的一次桌客,囊有羞涩,只好给他摆了盘红薯。那天在座的都笑了。这也算红薯交情,地缘交情。
说也奇怪,说着牛得草在文革不倒,还真拜托了豫剧的文革保护区:那个偏僻的、57年建的工业市。那里本来只是汤阴县(岳飞的老家)的一片丘陵地区,躺在汤河的上游两岸。后来,扩充覆盖了浚县那些个农场。根据我的观察,除了弓尒少数人外,知道的应该不多。自打建市,牛得草就跟着整个黄河剧团从开封一起搬到了汤河边。文革时期,常香玉的女儿常小玉也跑到那个剧团潜伏,后来也当了个名角。现在那地方又覆盖了淇县,就是《诗经》的产生地“淇水”之浜,也就是商朝最后的首都所在地。--- 最后那个皇帝子受(帝辛)亡国的地方。亡了国,敌人也把他的帝号降为了王,贬称“纣王”。
那地方还有个杨贵,就是那个当年带领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县长。他硬是没要国家的一分钱、坚持十年,在太行山麓开凿了人工天河红旗渠。这个人也是汤阴县人,解放前打游击的地方也是淇县。他在林县当县长的时候,也和红薯有缘 ---- 每天都有一顿是红薯:蒸红薯,红薯干饭,薯面包子,红薯干、红薯饼、红薯粉丝饭,还有红薯面作的窝窝头。虽说文革后期他被周提拔成了公安部副部长,但老华一失势,他和纪登奎等人都落寂了。小平不用这类实干家,但林县人民却把他一直捧为永远的县长,现在还供着。
红薯很甜,不适于忆苦。红薯粉加苏打发一发,做成发面包子,真味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