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获了一种恬静的生活, 像一条波澜不惊的小河, 流过春夏 流过秋冬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日对峙三年之后,各自对对方的崛起准备好了吗?

(2014-11-08 23:36:54) 下一个
2014年,是中日甲午对决之后的120年。因为1894年中国惨败于小国日本,因为2014年中国的最大外部挑战仍然是日本,这个甲午的概念就一直萦绕在中国人的心头。因此,无论是探讨军事的爱好者,还是喜欢国际局势的时评人,都铆足火力严阵以待,时时地检视中日的对决与发展。这来自于日本的挑战让中国整个社会难以释怀,老百姓也同仇敌忾,对日情绪多为抵制和不感冒。

纵观全年,中国不时地出击,不时地反思,日本也一样。双方传递的就是对峙,对抗,对骂。一般来讲:一个国家的国外矛盾大了,就会凝聚国内的力量。这是把双刃剑:中国是这样,日本也一样。由于国际的矛盾和周边的问题复杂,催成和造就了日本的解放自卫权、修宪的基础。先是日本不仅不承认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也不承认钓鱼岛的争议性;再是解禁集体自卫权到使用武力进行干预和阻止他国的权利 --- 接近国防军的地步。最后,不仅不承认中国的识别区,而且不断挑衅中国的防卫底线。让很多中国人看清了:安倍作为自己民族的红二代精英,就是要走日本强国的路线:带有很明显的走出去的军国主义色彩。
 
不过,年内,中日双方政府也一直在做沟通的努力。早在3月30日,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女儿作为中国对外友协的会长,访问日本,4月2日还在东京办了画展,目的就是会见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鸠山由纪夫及对华相对友好地政要,希望他们影响安培的政策或民意。其实,李小林去年12月就曾秘访日本,为日本执政党公明党代表山口那津男今年1月访华、与习会谈搭桥留路。

到了6月26,日本国土交通大臣太田昭宏终于访华,成为2012年安倍任首相以来首访北京的内阁成员,他的来访说明中日已经开始官方高层接触。到了7月1日,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伊原纯一访华,讨论中日元首在北京APEC期间的会见。当时中方的回应是发言人秦刚的:“非诚勿扰”。之后,福田康夫又带安倍的亲笔信来京见习近平。到8月上旬中日外长会谈又讨论习安会。至此,中方认为日本有诚意,于是双方外交部再为最高级别的首脑会进行铺垫:表现在意大利米兰的亚欧峰会上,安倍与李克强的握手照片流出。

接着,中日外交人发表了所谓四点共识,其实就是双方领导人为自己的民众所能做的最高垫铺。尤其第三条,围绕钓鱼岛问题,中日终于面对现实各说各话搞文字游戏:“双方认识到,......, 各自有自己的主张”。这为首脑一见,而一切原则都成了言之馨馨的俱往矣。这个会面应该就是个草草的,破冰而已,不会有根本的深谈结果, 因为芥蒂在,冲突在,疑心在。会面过后,一切会重回现实,一样残酷而不要弦的对抗

然而,明天9日,安倍的专机就要降落北京,到他12日离开北京去缅甸参加东盟峰会,要在北京住3个晚上,这是中日都极为重视的体现。因为连奥巴马也在为日中会晤让路,习奥会被挪到12日之后。可见,习安会,已经成为现实。不论你高兴还是愤慨,是理解还是无奈。

这对大多数关心中国前途的人来讲,谁也不会在2014的年初料到,这个甲午年的结局,竟是以中日元首的面对面坐下对谈为收尾。这就是时事弄人。尤其对民族主义为国家前途关注高涨的人来说,太惨酷而且很不爽。

其实,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待日本的“崛起”,从小泉纯一郎那里开始,到安倍晋三这里收笔,日本已经摆脱了一直以来的经济大国、政治小国、美国附庸的地位,正逐渐成为世界级的政治强国。尤其读读杨洁篪与谷内正太郎的四点原则共识,你立马感觉到,中国是在与一个大国进行角力。虽然第三点是中国认为的小胜,日本的小让步,即日本承认钓鱼岛有争议。但是,仔细想想,钓鱼岛的问题,从周恩来田中角荣时代的“提一下”,作为是个零的开始,到现在的日本又承认有争议的这样一个零的结束,期间又租又卖,闹腾了整整一个圈。中国一方仅仅是把原来的事情拉回到五十年前的起点。而在这一画圈的过程中,日本却完成了扩军、修宪,完成了重要的战略部署。我们不得不思量:我们的对手日本,其外交手段,很不简单。以史为鉴,以敌为鉴。他让我们看到很多可借鉴的东西。

当然,面对日本的发展,中国军队也收益良多。由于军事对紧,中国对部队的军事素质要求大大提高,也有利于习推行军事改革。 战争对峙是最好的过滤器,把无能无耻无良的人过滤掉,留下精华。长期的和平状态,中国军队成为一堆养优体,军衔暗地明码标价。而中日的对峙,客观上推动了当下中国军队的大洗牌:加大了空军海军迅速发展所需的军费,减少了文官和后勤的浪费和腐败。
  
因此,作为政府首脑,理性要习安都必须冷静。安要利用Apec为自己造势,Apec又逼习要尽地主之仪。在这个两难境地,只能说,两个强势领导人,能见面说说清楚,也是不得已的很有必要。因为不管周边的强国对中国伤害有多深,历届的中国首脑,都喜欢走多边的绥靖主义。习大平也不例外。虽然在国际关系上,以牙还牙不是总适合,但非要以德报怨也实在让人理解。
 
1894年那个甲午,中国处于明显的衰落中,两年就被日本打败而不堪回首。之后的一个甲子,中国的内战不断,民族自我涂炭,又被日本全境蹂躏,可谓辱不启齿。直到毛泽东等一代伟人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的命运才开始转折。从1954年那个甲午,面对联合国军的朝鲜战争结束,自此中国不仅获得了战争的平局,第一部宪法诞生,而且国家进入了第一个五年全面建设,不仅全国工业化拉开了帷幕,而且,成为中国复兴的重要节点。

再过一甲子来到2014年这个甲午,中国的历史自豪感和国际力量的现实格局,都让中国人精神抖擞,面貌焕然一新。不仅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军费大国,而且是经济增长和技术改造都步入最快的全球重要国家。尽管仍问题缠身,但今天中国的活力和自我改革能力都是世界大国中最突出的。

此时,“甲午”的概念不仅仅再是关注日本一个点,前面还有南海、南亚、远东、非洲、南美,还有欧元区,墨西哥高铁,印尼的不入亚投行,等等重要的事情。我们或许应该跳出这一中日情结。虽说对付日本的确是2014年很重要的抓眼球抓情绪的事,但“甲午”的现实使命要比“同日本斗”一项复杂得多。

面对多变的全球现实,一个内部强大的国家要会更自信,当然也要更清醒地选择对外战略和策略:不能妄自菲薄轻易言败,也不能趾高气扬不顾现实。一个真正的强者会给自己留空间,也会给自己留耐力。要学会既有理,也要有节。

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是要1)调整改革的节奏发展的节奏,2)调整多元化时代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利益格局,3)平稳过渡到可持续的发展秩序。35年前中国改革时,西方的主要战略任务是拉中国,因此对中国的发展“由衷支持”。今天,西方的主要战略任务是削弱中国,自然是处处对中国的发展设置障碍。因此,我的外围坏境变得空前复杂,从印度一国多变、越南不时搞怪,到韩国印尼突然放弃加入亚投行,再到墨西哥出二反而,都可以看到满地的嫉妒和阻碍。可见,西方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建立起一种相互呼应、旨在达到“放慢中国发展”的“统一战线”。--- 必须要记住:世界的饼就那么大。

以后,西方对中国发展的不顺利,不仅会大加放大,而且会加倍利用。所以我们对国际关系的处理也必须不失时机地进行变换,有时要用传统的,有时要用另类的非传统的形式。对日斗争也一样。目前,从领导层面,我们无法对日迅速达到什么结果,更多是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国家的实力、战略的自信、和社会的团结。我们不仅要以“战胜日本”为目标,而且更重要的是向世界证明中国的确是在“和平崛起”,为未来的平稳发展铺路留空间

尤其,中日之间的很大部分,就是个中美的新型大国关系。中美各自的紧迫问题,不时地表现在中国的周边,当然也表现在中日关系中。中美关系是“磨合”出来的,中国要学会熟练地运用自我的力量去“磨合”美国,让它为我所用,至少加大它的配合和善意。

中国目前面临着一揽子的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中国领导人要建立各种高质量的智库,对各种问题要进行精心地推演,可以不时地调整自己的出击方向、快慢步伐,出招力度,和真实意图。一句话,就是在增加硬实力的同时,加大自己的软实力。

中日对决之后的最佳结果就是:政府唱和谐,民间抵制日产。然而,这是最难的,不是每个老百姓都能很理智地永远记住我们民族的要意之一,就是决不允许日本再次强国。要是习安见了,全国上下仍然会一如既往地抵制日货,那是最理想的民族提升。但现实可能是:很多百姓看到你领导会面,就会效仿领导:你领导可以礼节性会见,我百姓就可以礼节性地多用日货,我商人就可以礼节性地加大贸易,还会全民族大众礼节性地到日一游。所以, 中国领导若放弃了坚持民族感性,他可能就会失去全国民众的凝聚力。要是安倍再倒打一把,例如,12日到了缅甸,再在东盟会上搞搞震做些对中国南海或周边不利的事,那不仅是他习领导的输,而且是中国民族抵御外力的一致性也将短期再失。历史不能被忘记:1937年的中日之战,之所以中方会那么地节节败退,其一原因就是不能形成中国民族抵御外力的一致性,伪军汉奸是那么地多。我们不能重蹈历史残败的覆辙。

其实,中国面对所有的的社会多元化问题,都要最大限度地去形成全民共识的能力,去形成国家的动员能力,让人看到手掌攥成拳头的样子。2014的这个甲午,中国需要理智,需要共识,需要实干,需要脚踏实地地发展自己的实力,把纷乱的事情交给世界,而不是全揽给自己。

中国复兴、中国是亚太经济的领头羊,这个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日本成为政治大国、日本复兴一样是不可阻挡的;日中两国的竞争与协作,经济不断发展、政治地位不断需求,也是不可阻挡的。必须意识到:中国和日本,两个经济总量都很大、实力又相当,这两个国家之间的交往,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政治上外交上的相互影响,都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 --- 这是未来亚太的大趋势。日本政府的历史修正主义,对于中国来说不可接受,但是对日本成为一个正常国家来说,即有发动战争能力的国家来说都很必要。从耗时三年的中日对峙来看,双方为了地区的安全保持了相当地克制,并达至某种相互平衡。--- 这就是现实,也是为来发展的趋势。对于这样一个不满足当下国家身份的日本,中国准备好了吗?中国领导准备好了吗?老百姓准好了吗?同样,日本对中国的崛起准备好了吗?
 
2014年即将过去,疯传“甲午之年,中日必有一战”的预言将成为过去。从秦刚说“非诚勿扰”,到习李的多边出击多多接触,大国关系越来越复杂、棋盘对垒的2015年,正在开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