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获了一种恬静的生活, 像一条波澜不惊的小河, 流过春夏 流过秋冬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习近平在中国商飞,直批邓错误路线

(2014-08-06 05:59:14) 下一个

7月28日我在时坛转发了这段演讲

核心提示:"5月24日我们的习主席亲自到上海中国商飞总公司去视察,而且讲了几句非常重要的话,习主席说,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起带头作用,标志性作用,中国是最大的飞机市场,过去有人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个逻辑要倒过来,要花更多资金来研发制造自己的大飞机。"

有人要彻底否定前三十年。1980年,中国运10能上天,说明了什么?
 
如今,经过六年的艰辛研制,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试飞机进入了总装调试阶段,明年试飞。--- 这是运十被下马整整35年。是谁耽误了我们35年? 是该反思了。
 

凤凰卫视6月27日《世纪大讲堂》,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将于明年试飞,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中的重要项目,它的发展受到多方关注。大飞机为什么是国家战略性产业,中国又该如何发展战略产业,《世纪大讲堂》,“中国道路与中国梦”系列节目为您解读《从大飞机看中国战略产业的发展》。

田桐:学术前沿,思想对话,欢迎收看《世纪大讲堂》系列节目“中国道路与中国梦”。

经过六年艰辛的自主研制,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首架试飞飞机进入到了总装阶段,为明年的试飞做最后的攻坚决战。近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体验C919客机样机的时候,勉励科研人员,一定要把大飞机搞上去。

大飞机是国家战略性产业中的重要项目,而在全球化浪潮当中,发展战略性产业,已经成为了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的重大战略,那么什么是战略性产业,如何看待战略性产业和国家安全的关系,全球化的产业竞争发展,给战略产业带来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呢?有关这些问题,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原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高粱老师,他来为我们解读《从大飞机看中国战略产业的发展》,有请。

解说:高梁,前任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现《经济导刊》总编,曾参与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政策、区域发展、行业发展、科技政策与发展规划、知识产权战略,重大科技专项论证等课题的研究,近期主要研究方向,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业结构问题、城乡关系问题;主要专著《挺起中国的脊梁——全球化冲击与中国的战略产业》、《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

田桐:高老师,我们刚才一直说到这个战略性的产业,您能先从简单的这个文字上,给我们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吗?

高梁(前国家发改委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严格地讲,战略性产业在经济学上没有很严格的边界,我们说有基础性产业,支柱性产业大家都很清楚,而战略性的话,应该说是一个和国家的整个战略意图,和全社会的一个根本利益相关的一个东西,可能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和国防有关的产品和产业肯定是战略产业,是吧。再比方说我们现在大家都知道石油、天然气,这个是属于紧缺性的战略性能源,那肯定也是战略产业,特别是和未来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有关的一些关键性的产业,那更应该是战略产业。

田桐:那您现在怎么样去看待中国的这个战略性产业的一个发展的现状?

高梁:总的势头是不错的,因为我们国家,就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个系列中间,是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科技体系,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可以说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这样的话也就是说,比起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肯定是高了一个层次,但是和发达国家的情况比起来,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田桐:我们要从哪些方面要急起直追?就是我们的步伐现在着重点是在哪个地方?

高梁:这个恐怕不是一点两点的问题,是一组产业一组技术的问题,这包含了我们国家的科技政策、国防政策、经济政策、开放政策,是各种政策的组合,怎么样把它的合力集中起来,更有利于我们国家的技术进步和产业进步。

田桐:那就在我们说的众多的产业进步过程当中,我们今天也提到大飞机,那我们知道您曾经也是为中国大飞机项目奔走和呼吁,那么我们就很想知道,为什么这个大飞机项目在停滞了二十年之后,可以得到重新起动?

高梁:首先这个绝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众多的业内业外的这些有识之士,包括科学家们是吧,工业界的专家们多年的奔走呼吁的结果,我只不过在中间起到了一点点叫做摇旗呐喊的作用。

如果说是为什么停滞了二十多年才可以重启的话,我想如果简单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现在的条件,和十年、二十年之前比起来,应该说是更加充分了一些,才使得我们国家最高层得以下决心来做这件事情。

田桐:那么就现在,我们这个大飞机的项目,它接下来是进入到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它一旦相对成熟之后,会给中国的这种产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高梁:其实我们现在能够在航线飞的最大的是新舟60,是44座,但是我们准备,就计划在明年能够首飞的应该是180座级的那是叫C919飞机,当然这个飞机如果能够投入运行,那对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田桐:好的,那更多的内容,有请您给我们带来今天的演讲,高梁老师他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道路与中国梦——从大飞机看中国战略产业的发展》,有请。

解说:大飞机是国家战略性产业中的重要项目,为什么中国大飞机项目停滞了二十多年?走国际合作的道路是如何失败的?发展大飞机对国家未来产业发展和国防力量,有怎样的作用?怎么看待产业的战略性?

高梁:我今天就讲三个部分,一个是从大飞机的曲折历程谈起,第二个是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我们的战略产业,第三是对我们的国家未来的产业,在产业和技术发展战略上,继续怎么走,谈谈我个人的看法。我先讲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大飞机的曲折历程谈起。

5月24日我们的习主席亲自到上海中国商飞总公司去视察,而且讲了几句非常重要的话,习主席说,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起带头作用,标志性作用,中国是最大的飞机市场,过去有人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个逻辑要倒过来,要花更多资金来研发制造自己的大飞机。

习主席去,这个意义非常重大,我们的大飞机,从1980年首次上天,这叫运-10飞机,当时世界上各国的舆论给予高度评价,但是这架飞机的命运是很曲折的。1980年上天之后,曾经在国内飞了150多个起落,但是由于没有钱,不得不在1984年中止,1984年之后,前后经过了有二十多年,当时在航空工业内部,以及在中国的科技界,包括很多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都曾经通过各种形式上书中央,建议这个项目不要停,队伍不要散,继续把这个项目坚持下去,因为这个科技成果来之不易,是我们未来通向航空工业产业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桥梁。但是十分遗憾,这个建议没有真正得到贯彻,不是说国家不想上,而是说这个下决心非常艰难,而且中间应该说承认,我们当时还有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应该说这样的飞机上天,不管是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上,还是国防用途上,都是不可小看的。

高粱:战略性技术敏感性高 难从国外引进

大家知道美国是在1950年代的末期,他们的第一架喷气式的大型飞机能够投入商业运行,这就是波音707,从那之后就不断地改型、发展,一直到波音737、747、757、767、777,它现在最新的一级是787。美国的这个民航大飞机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整个工业制造业的升级,而且使他们国家的航空,空军力量得到了一个飞跃的发展,所以在当时的航空工业内,对于是不是应该搞,大家没有什么很严重的分歧,问题就在于有四大障碍,在当时来看,第一是技术差距,第二资金短缺。开发一个新机型是个烧钱的项目,即使今天能够用电子及来设计的话,里面的非常也是大的不得了,当时的说法是,至少十亿美元一个型号,那我们当时还确实达不到这个程度。第三就是市场承认,航空、民航飞机它要求高度的可靠性,而且只有当通过了当时美国、欧洲承认的可靠性标准才敢使用,所以就是高技术产业,它有一个先发优势,当人们承认你这个先行者的标准的时候,那么后行者如果你跟不上这标准,你就永远是落后的,你就在竞争上总是差一戳。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当你形不成规模的话,你的单机的制造成本包括其他各种成本是下不来的,只要你市场卖不动,你的制造公司的成本就下不来,就是亏损的,亏损的话能不能支持下去,能支持多久,这是有很多不确定性的,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种种客观的条件的限制,使得我们无法重新捡起来这个项目。

我们曾经也试探过走国际合作的道路,包括资金的合作、技术的合作,但是这个技术不是像我们转让的当时的彩电、冰箱那样的技术,那叫低档技术,成熟技术,叫大众化技术,这样的技术叫做什么,叫战略性技术,这就表现出来了。第一,在市场上它是垄断的,第二它是有军事的敏感性的,是不会轻易转让的,所以我们想走国际合作道路,没有成功,这当然也给我们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就是说我们在开放过程中间,要懂得什么样的技术是可以引进的,是可以依靠引进实现消化的,什么样的技术是引不来的。简单一句话,就是只要是和国防相关的技术,就是引不来的。

解说:中国国产大飞机运-10,1980年首次上天,世界各国给予了高度评价,而1984年运-10项目却不得不被中止,一停就是二十年,一方面受到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试图走国际合作的道路,也没有成功。

高梁:那么到了2000年之后,情况有所变化,一个就是我们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而这高速增长应该说是在一个充分开放的条件下,充分市场化,增加了经济的活力,包括(2001年)加入WTO,使我们的经济达到了一个加速的成长。

国力,我们的财政实力,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相应有了很大提高之后,那么大家重新考虑,包括最高层也重新考虑这个问题,实事求是讲,在“十五”计划中间,当时的国务院同意2003年上马支线飞机,当时的航空第一集团来承担这个任务,这个支线飞机就是我们刚刚实现全球试飞的那个ARJ21飞机,看来已经基本成熟了。到了2006年,国务院正式组织了大飞机专项论证委员会,很郑重召集了我们航空界的若干位著名专家,包括其他各行业的专家,那我也是有幸参加了这个委员会,前后经过了半年之久的论证,那么经过中央高层的反复讨论,最后定下来了。那么现在我们的新一任领导集体,通过(今年)5月24日再次确认,应该说我们是深受鼓舞。

尽管国家支持,尽管我们现在项目进行得比较好,但是要知道,如果能够实现飞机的首飞,仅仅是走完了第一步,因为后面还有很多任务要完成,要经过科学性试飞,试飞之后要经过国内的民航的试航行标准的审定,包括美国、欧洲可能要参加进来,最后才能够进入商业性飞行,要让我们的民航运输公司能够买,能够运行,这才是第二步。

第二步之后,这个飞机制造公司,还要经过不断地改进、生产、供应,逐渐实现财务的平衡,现在应该说它整个是在一个负现金流的过程中间的,只有花钱的,没有赚钱的。那么这个过程要多久,不是简单的事情,所以我们说,航空民用飞机制造,可以说是一个工业制造的一个顶尖的产业,它在市场竞争的残酷上,在对技术要求的苛刻程度上,可能超过了其他各项产业,它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战略性产业的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所以我们现在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什么叫产业的战略性,有一个初步概念,叫做和国家的安全、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密切相关的、牵涉到国家的核心利益的这个产业是带有战略性的,而这个国家为什么要发展这样的产业,跟国家的战略目标是有关的。

我们可以设想,只有一个大国,而且是一个在高速发展中的大国,它才可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来发展它,因为它要求的知识面太广。一个小国,比方说我们说韩国,它尽管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技术上非常好,甚至大大超过我们,但是它要想发展这么全面的一个产业,恐怕是有困难的。而像我们这个大国,是具有一个责任的,就是习主席说了,中国是个最大的,可能就未来是一个最大的民航飞机市场。

这里有一个数据,就是国际民航业公认的,就是当一个国家进入起飞阶段的时候,航空运输业的增速大体相当于经济增速的一点五倍到两倍。比方说我们现在(经济增速)如果是7%,那么对民航运输的要求,就可能是10%,增长速,周转量就可能是10%,甚至是14%,就可能是这样的情况。而且这些年的这个数据就印证了,我们在十年前才几百架飞机,现在上千架飞机,是吧,我们曾经在当年论证的时候,世界有好几个大的民航公司,估计中国在2020年需要两千五百架飞机,现在有个说法,是2030年大概要到了五千架飞机,这么大的一个需求量,你想如果中国,我们的中国商飞,如果能够赶在这个时间窗口,能够拿到其中的,假定每年要进口500架飞机,只拿到其中的10%,那就是不得了的数字,所以我们衷心希望,我们这样的一个市场能够支持这样的一个产业,能够发展起来。

解说:中国重启大飞机项目,是因为国家战略的需要,的全球化对国家战略产业的发展有哪些影响?为什么说任何国家都会面临战略产业问题,中国的产略产业发展跟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又如何实现赶超?

高梁:下面讲第二个问题,就是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战略产业。我们首先,我觉得从经济学上要有个概念,如果仅仅从经济角度或者从眼前发展角度,那么我们知道比较优势是成立的,而且它是有效的。我们前二十年通过出口导向,的解决了很大一块儿的就业问题,而且使我们国家成了市井上最大的轻工产品,甚至包括很大一块儿电子产品,电子组装的世界工厂,成了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

但是任何一个国家,在考虑产业问题的时候,都不可能仅仅考虑经济因素,它必然要综合考虑,比方说国防,比方说我们这个国家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如果没有这样的考虑的话,它就是一个短视的国家,是一个很可能会徘徊不前的国家,比方说韩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它人均(GDP)才一百多(三或四千)美元,就说我雄心勃勃,我要搞电子、搞电视,要搞汽车,恰恰是集中国力,把这几个产业搞上去后,一下就上了一个台阶,是吧。上了一个台阶之后,它就成了一个自然的自发的一个向上的动力,所以到今天,(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他们人均(GDP)是三千美元还是四千美元,现在已经在上万美元了是吧,所以说没有一个远见,没有一个对国家战略的综合考虑的话,产业问题就是一个伪问题了,而且把这都考虑起来,那么产业的战略性问题,就提出来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国家都会面临战略产业问题,或者反过来说,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

我这儿举两组例子,发达国家是不是没有产业政策,我想不是那回事,或者不完全是那回事。一个就是日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半导体贸易之争,半导体或者说电子产业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发展起来的,日本当时还不大行,但是他们搞了这么一套产学研公关之后,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形成了产业,特别是集成电路,这一块在八十年代他们在国际贸易量已经超过了美国,所以当时三天两头就是新闻报道,日美贸易战,谈判你们占多少,我们占多少。给美国人的一个非常大的刺激是什么呢?就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美国是第一次拿着高技术武器精确打击,常规战争条件下,用这个高技术武器,打败了一个小国,但是不久日本有一位著名的右翼学者,叫石原慎太郎,都知道了。石原慎太郎当时写了一本书,叫《日本可以说“不”》,它里面举了这么个例子,说海湾战争中间,美国导弹,高技术武器中间,有九种核心芯片是日本造的,日本设计,日本造,美国不能造,所以在这个领域中间,在高科技领域中间,目的将超过美国,这本书在美国朝野引起极大震动,不久美国国会就出了一个报告,这报告的名字叫做《危机中的国家战略工业》。

战略产业、工业在英文中不分的,所以说战略产业这个东西,不是我们自己发明的,是人家发达国家在国家间的竞争中间认识到。当危及到自己国家战略目标的时候,我应该对产业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所以大家也可以注意到,硅谷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兴起的,所以这样的话,使得美国在十年的竞争中间,终于超过了日本,今天又再次成为世界在电子通讯业的霸主,所以说不是说他们不要政策,而是说他们的政策是,当我能够让市场自己,自发去运行的时候我不管,而一旦危及到我的国家利益的时候,我一定是要管的。

第二组例子讲我们自己,我们这些年在理论界上,有很多说法,我觉得是多少有点片面,就是自由贸易也好,国家少管也好,问题在于国家你要管什么不管什么,而国家管的领域中间,人们都往往有意无意的把产业政策漏掉了,我觉得这是一个缺憾,而在这个放慢,我们真的要吸取一些角孙。我举几个例子,一个我们的航天,我们的航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也经历了非常困难的时期,过去的财政拨款大大缩减,这么多人怎么办,怎么养这些人,当时曾经了一个办法,就是承揽国际商用卫星发射业务,但是2000年之后,小布什政府上台,有一项政策就卡住了,说中国如果要发射外国卫星,如果这个外国卫星里面有美国专利,禁止在中国发射。

问题就在于你发射的卫星里面,几乎是没有,没有美国专利的,都有。所以这一句话就等于我们这个商用卫星国际发射业务卡死了,这是一个事情。第二个事情也是2000年,当时我们从那海湾战争已经意识到,中国在空军的电子战能力上太差了,远远地落后那么就要搞预警机,预警机怎么办,当时我们从俄罗斯那儿,应该是乌克兰买了若干架运输机,大家知道就是伊尔-76,那么这个飞机先拿出几架来,和以色列谈好。等于当时我们顶上那个天线,那套电子设备当时我们还不行,请以色列帮忙。以色列有现成的技术,叫“费尔康”系统,以色列也同意了,我们还预付了定金,事情该起步了,美国提出来了要求以色列停止。那以色列人家最后还是在压力之下屈服了,中止。

为此他们陪了我们两亿五(千)美元,对不住了就算了。所以这件事情,最后还是怎么样的话,还是在靠我们自己的,技术队伍搞成的,所以说到了这种敏感技术的时候,不是说人家可以引进来的,还得靠自己。所以从这些个案例来看,我们再把战略性产业这个概念,从理论上是不是可以把它再概括一下,就是说产业是全球化,是全球分工的扩散的,对于某些产品来说它是一个处于顶点总成性的,像我们的大飞机那是总成性。还有很多东西,它是一个处于中下级的,种下既不是说它不重要,比方说我们的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这些都是属于带有战略性意义的东西。


 

高粱:中国发展战略性产业不会缩减民众福利

解说:全球化浪潮下,任何一个国家考虑产业问题,不能只算经济帐,而没有国家战略的综合考虑,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要有产业政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美日半导体之争,到之后美国对中国国际商用卫星发射业务的阻碍,到2000年中国运输机引进以色列“费尔康”技术未果,从这些案例看,只要带有战略性质的产业,国家都要引起重视。

高梁:下面我们再讲讲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发展战略的一些想法,不管从国防意义上讲,还是从中国的长远发展来看,我们今天已经达到了人均(GDP)六千美元以上的水平,但是毕竟和那些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有在技术水平上,在高技术产业的主导能力上,我们只能当下手,只能被动地跟追赶,想能够赶上去并驾齐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现在我们要做什么事情呢,我想我们第一个,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目前面临的挑战,我们在发挥低工资的比较优势方面,现在可以说接近到了一个极限,第二就是外部环境。现在我们是一个叫做不断开放,不断扩大开放的这么一个政策导向,国际化、市场化潮流,确实是一个国际潮流。

我们不能逆潮流而动,但是也要看到里面的优点和问题,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今天尽管已经有了不少,能够进入世界五百强的大公司,但是你仔细把我们这样的公司和美日欧的这种跨国公司的情况比较一下就知道了,从技术研究能力,技术积累到全球营销能力,到其他国家能够渗透扩张的能力,我们应该说还有相当的差距。我们今天很多出口,不是中国的企业出口,而是靠着跨国公司代理出口,这样的话中间费很大一块是他们赚走了,所以在这个方面,要想扭转这个局势跨国公司占优的局势,包括国际规则,也有利于西方公司(的局势)。我们就需要做很多努力。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做的那个光碟机VCD,光碟机的这个总成技术就是我们发明的,但是里面是运用了好几项是外国的基本技术,包括基本产品元器件专利,结果这几个公司搞了个6C联盟,六个公司联盟要根据要专利费,每出口一台要多少钱,结果我们出口的利润每台的利润只有几块钱,等于就是打工,就黑羊的一个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尽管貌似有理但它这么长久维持下去,是很不利于后进国家的发展。这叫做从我们现在的面临的竞争环境来看,但是我们现在也确实应该说,有充分理由来乐观,就是说我们已经有了很强的,技术队伍、工程队伍,包括一线制造队伍,而这个队伍,因为中国毕竟现在已经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所以从劳动力的,从劳工工程技术人员的熟练程度,和未来进步的可能性,应该说是很大的。第二个就是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个国内市场,那么我们自主的产业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

第三个就是我们,尽管在很多领域也得承认,外国有很多技术比我们强,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我们只要国家,只要我们的企业,我们的技术人员能够有一个很坚强的意志,团结一心的话,我们是有相当的能力的,比方说我们的载人航天,我们的嫦娥工程,这样的进步速度不上则已,一上速度一点也不慢,冲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技术潜力非常大。只说通过什么样的机制要把它给调动起来,这个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我认为现在下结论说什么靠充分的市场化,或者说一定要靠国家怎么怎么样,可能都为时过早,学生我们好好去研究,通过我们抉剔的成功和失败的,这种例子来总结我们国家自己的经验。

所以最后就是说,从我们的政策定位来说,如何发展我们的战略产业,我想讲的就几条,一条叫做重点突破,引领全面提升,我们现在所谓重点突破,刚才讲的习主席的这个话已经说清楚了,就是通过国家重点支持某一项战略性产品,来聚集凝聚技术队伍,在有限的时间内形成技术突破,积累技术。这样的技术可以扩散到其他行业里去,形成一个全面提高的态势,不仅是这个技术,其实我们在这些年,最近十年应该说这方面的专项还是不少的,当然有人说,你国家出钱会怎么样,低效率腐败都可能发生,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东西,仅靠外资仅靠市场,恐怕结果更遭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叫做,把充分发挥市场经营的活力,和政策的适度扶持结合起来,第三既要坚持扩大开放引进,同时也要把扩大开放和引进和立足自身,自主创新结合起来。最后一条就是说我们要利用这样的市场化环境,充分鼓励社会上的创新力量,同时用好我们当前,现有的技术平台,包括产业平台,这里头既包括我们一些过去有了几十年历史的,国有大企业也包括一些新成长起来的,其他类型的民营企业,我这里指的民营企业是指的的中国的民营企业,这方面有很多案例,由于时间关系我就先讲到这么多。

解说:中国加入WTO后,汽车行业在取得很大进步的同时,核心技术却还要依靠国外进口,汽车行业的这种发展对中国是帮助还是伤害,应如何看待发展战略产业与保障民生的关系,中国的人才状况能否支撑中国发展战略产业的需要。

田桐:感谢您刚才给我们带来的演讲,《从大飞机看中国战略产业的发展》那么我们现场的朋友有一些问题想和您进行交流和沟通。

现场观众:高老师您好,我这有一个问题,刚才听了您讲中国战略产业的定义,那么我想问一下汽车算不算是战略性的产业,那如果算的话,汽车行业在中国加入WTO以后,表面上看是取得了很大历史性、跨越性的进步现在是越来越繁荣了,但是也有的人认为,它其实核心技术一直都不掌握在咱们中国的手里,汽车行业这种发展向外国的这种拿来主义,到我们到底是一种帮助还是伤害呢?好谢谢。

高梁:汽车如果严格地讲,我的看法是,它是一个很典型的支柱性产业,它里面的技术含量当然也是很高的,而且在不断地进步,我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设想过通过进口替代的方法,引进技术或者通过个别的合资企业学来技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很成功,我也部分认同您刚才说的这些情况,由于今天中国的这些小车,两千万辆车的话,应该有一千万多一点是小车,特别是小车技术,讲总体设计讲发动机,关键的一些部件,包括现在的汽车电子这块东西,大部分还是要靠国外技术,靠进口,从这个情况来看,是不尽如人意的。但是今天这个汽车产业也应该承认,就是说它是一个充分国际化的,充分竞争话的这么个产业。如果你闭门做进口替代,时间如果拖得太长的话,那么是等不及的,走私就挡不住了。所以说从满足人民大众的开车的这种需求来说,今天这种情况应该说,有它的有利之处。

现场观众:高老师您好,刚才您好像讲了,后来也谈到我国发展载人航天计划,以及嫦娥工程这样的问题,但是我也听人家说呢,我们中国虽然说现在GDP总量上去了,但从人均来说我们仍然不是一个很富有的国家,而我们花这么多钱这么多资金去大量地发展什么载人航天,这个嫦娥工程但是用在民生上的这个资金是不是就少了呢?比如说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更多的资金用在发展医疗、教育环境的治疗保护等等,请问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高梁:中国是一个大国,而这个从人口来讲,目前还是第一,从它的总量来说成了世界第二,那么大国和效果的一个很不同的区别在哪儿,大国可以用它的财力做一些效果做不了的事情,比方说我们当时在1964年,人均(GDP)才多少美元大概也就一百美元吧,就能爆炸原子弹这在发展中国家是第一个,印度到二十多年之后才能做到,为什么。国家大财力可以调动,再看今天我们(GDP)已经是五十七万亿了,其中财政能够达到的数,应该是十几万亿,现在大概有30%的财政是用在各种保障民生上是吧,而用在科技研发上呢,顶多占1.5%,你算1.5%有多少,不到一万亿。就是这概念,所以你在用了一万亿的这个数字,可能这样的一个工程可能美国要花多少倍,因为他们的人力成本贵,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其实应该说,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是要缩减人民的福利的。

现场观众:高老师您好,中国要发展战略性产业,这是一个高技术产业,那么高技术它必须要有人才,那么中国现在的这个人才状况,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能不能支撑中国发展战略性产业的这个需要呢,好谢谢高老师。

高梁:中国毕竟有十三亿人,十三亿人的这个比例不可小觑,我给你举个例子吧,1990年当时的中国航空部,到北航到几个大学去招聘,说请你们到我们这儿来参加中国新一代军用飞机的研制,当时很多一流的学生说,我去美国了都走了。他们去美国最后能干什么呢,什么都干就是干不了航空。而我们这些当时所谓的成绩不如他们的,二流三流学生,进了航空系统今天很多人都成了,我们新一代军用飞机的设计师,技术骨干,什么事情都是锻炼出来的,天赋是一方面没有个人的努力,没有机会给你,你也成不了大师。所以说我对中国的技术人才,并不很担心。只要有一个合适的机制,就会有我们的人才,不断地冒出来。

田桐: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探月工程到高铁建设,中国向来不缺乏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而历史也告诉我们,中国的战略产业必须走自主发展的道路,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国只有发展战略产业,并且牢牢地掌握住自己的技术才不会落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