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你说得很客气啊。科研经费都是纳税人的钱、国家的钱,来得很不容易。我们要为之负责,科研项目人要负责,我们不能容忍科研腐败。近年来,科研经费“跑冒滴漏”问题屡屡曝光,由课题项目经费滋生出的腐败触目惊心。
在科研经费问题上出现过恶性问题,我们有一个知名的环境领域专家违法违纪,犯了错误,还有一个重要省份的科技厅长出现了违纪违法,现在正在审查。
出现这些问题,我感到很愤怒,也很痛心,更加感到十分的错愕。
为何痛心?这些科技专家是国家花大力气培养出来的,自己也曾含辛茹苦,却就这么犯了错误,甚至于违纪犯法。
为何错愕?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改革一直是科技部的重点任务,一直在努力解决。还是这么多问题。目前科研项目评审,所有过程全都录音录像,做到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整个过程都在网上进行,全都进行痕迹管理,在追溯过程中不留漏洞。同时加强项目经费预算评审,每个课题结题后100%审计。即使如此,还是有人搞非法。
最重要的是增加信息透明度
记者:为何还会出现这么多问题?为何上上下下大家都不满意?
万钢:一旦出现问题,我们的习惯思维就是加强管理,但有一个问题没解决。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是坐在同一条船上的,共同摇桨的。如果一个方面使劲,另一方面不使劲,这个船只能在原地打转。
解决科研腐败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增加透明度,要避免科研投入分散、重复,也要靠信息透明。作为管理部门,要创造条件,公开透明,自动接受监督,在不断的监督中改进自己。
科技改革措施中很明确地提出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建立创新调查制度、经费巡视制度。今年年底科技部将建一个透明的科研信息部署平台,国家科技报告制度也正在推行,把结题验收后的项目放到网上公示。
我设想,以后我们应该做到每一个科研课题的经费使用至少在本课题、本单位中要公开、透明,这样才能避免一些恶性问题的发生。提高科研经费效率的同时,还可探索采取后补助奖励的办法来支持创新,引入竞争机制。
记者:既然科研项目中问题那么多,为何还能各个项目通过验收?
万钢:问题就在共生结构。浪费贪腐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都要负责任。以后对验收的团队也要问责。一个是科技成果验收,专家要负责;一个是管理和使用的验收,验收团队要负责。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问题,可以检验出很多问题。
稳定支持切勿拔苗助长
记者:您能否预测一下中国什么时候能拿个诺贝尔科学奖?
万钢:你叫我预测,这确实是一个难题。我认识很多获诺贝尔奖的朋友,这些人身上有两个特点让我印象最深,其一就是他们都是长期默默无闻地潜心研究,得一个诺贝尔奖可能要用毕生的精力,三四十年如一日,淡泊名利,投身科研。长期地、稳定地、潜心在一个位置上持续开展研究很重要,因为科研需要长期积累。
第二个让我印象深的地方在于,他们获得了稳定的支持。当前我们政府虽然进一步加大了基础研究的投入,但从国家整体上看投入还远远不够,持续的时间也不够长,没有一个技术创新项目能持续到10年以上。
现在国内一些重要成果,比如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高温超导等等,已经有些苗头,应予以稳定支持。要符合科学研究规律,绝不能心浮气躁,绝不能拔苗助长。我相信中国人总会有一天登上世界的高峰。
用科技给烟囱锅炉戴上口罩
记者:雾霾这么严重,对雾霾的治理,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式来解决?
万钢:我们的发展转型还是慢了一些,还是让这个雾霾现象出现了,我们本来应该杜绝这个现象的。
雾霾天气发生后,科技部和环保部、北京市等商量,要共同启动首都蓝天行动计划,在绿色交通、能源转换、排放控制,烟气过滤等方面强化技术应用,简单说,就是要用科技给烟囱戴口罩、给锅炉戴口罩、给大油烟机戴口罩,让它们减少排放,创造好的大气条件。
在这点上我们是有信心的。中国在这些方面有一定的科技基础。问题的最终解决要靠减少排放的科技支撑,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北京中关村
示范区总收入2500亿,占北京GDP的25%,耗能只占全国平均的10%,当前新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很大,降低排放的空间也很大。
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推进立法解决“审批难”
记者:目前呼吁科技体制改革的比较多,但对于具体问题产生的根源,大家的观点分歧比较大,我国当下的科技体制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万钢: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是一个重点问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着很多制约。2007年修订科技进步法,使企业的科技成果可到市场上进行交易,对带动中小企业转型起到很大作用。但另一个问题仍然存在,即目前国有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按照相关规定转让需要审批。
这个审批程序很长,填的表很多,但技术交易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快,等你批完了再来,时效已过,就不那么吸引人了。全国人大把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作为今年重要的立法任务,试图破解这个难题,现正在加紧推进。希望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真正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记者:能不能谈一下今年明年的科研重点,例如大项目?
万钢:首先是4G牌照,今年底会颁发,将大幅度提高上网速度,将来看视频会更快。再是基础研究,2008年投入约200亿左右,2012年达498亿,年均增长22.6%,我们会争取按照这个比率投入经费。
研发资金来自全社会。全社会研发资金投入发展快速,去年首次超过1万亿,投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社会研发的支出,有74%来自于企业。
在技术合同方面,全国技术交易合同年均增加超过20%,去年达到6400亿。随着经济转型加大加快,以后的转让合同值会更大。
在高新区方面,90年代初第一个高新区在中关村设立,现在全国共有105个高新区,2012年,高新技术区的工业增值占全国的14.5%。
----------- 附录:
全国科研经费六成被浪费
中国科协有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中国去年科研经费投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其博客中指出,如此推算,全国科研经费中6000亿用于开会、出差等,而国家财政投入的5000多亿也有3000多亿没真正用到科研中。
每年审计违规资金以亿计
2011年国家审计署审计发现,科技部2010年的99个支撑计划的科研项目普遍存在不符合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其他财经制度规定的问题,如课题扩大开支范围、未经批准调整预算、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会计核算不规范、课题突击花钱购买设备,其间手法多样,涉及资金数以亿元计。
审计署今年公布的审计报告则显示,科技部预算执行中不合规的问题金额超过10亿。
中国科研腐败触目惊心 “从上到下烂透了” (青年报)
对近三年审计机关对国家各部委、各省份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发布的数百份年度审计报告梳理发现,涉及“问题科研经费”的至少有39份,问题均发生于2007年至2012年这五年之内。
其中,山东省今年发布的审计报告显示,该省教育厅所属13所大学编报科研经费项目支出预算9.43亿元,未细化到具体项目,全部填列为其他商品和服务类支出。这是记者看到的金额最大的一组数据。”
吃喝拉撒睡“全方位”挤占科研费
39份审计报告显示,科研经费“扩大用途”、“挤占挪用”已成普遍现象:在工资福利方便,一些单位用科研经费给职工发工资奖金,或是用作人员、办公经费,有的单位甚至发了上亿元。2010年至2012年,交通运输部在没有细化人员经费范围和标准的情况下,从其管理的543项科研项目的15.56亿元预算总额中安排人员经费1.86亿元,主要用于人员工资及补贴支出。
在吃的方面,2009年至2012年10月,科技部所属知识产权中心在课题经费中列支职工食堂餐卡充值费13.48万元。
还有一些科研经费用于会议、考察、出国、交通补贴,比如2011年,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碳专项项目中列支无关人员会议费、考察费等69.18万元。2009年至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部分科研人员在其承担的专项课题经费中报销火车票费用20.78万元。值得注意的是,审计报告特别注明,这些火车票是“自行搜集的”,与课题无关。
还有的科研经费用于盖房、装修、买家具,甚至有的经费说不清花到哪里去了。山东省今年发布的审计报告显示,该省教育厅所属13所大学编报科研经费项目支出预算9.43亿元,未细化到具体项目,全部填列为其他商品和服务类支出。这是记者看到的金额最大的一组数据。
侵占手段五花八门“骗”“吞”现象多
巨额科研经费的诱惑,让一些人不惜绞尽脑汁,采取各种手段,甚至铤而走险。
一种方法是套。比如山东省对省内青岛大学等4所大学2011年科研经费管理等情况审计发现,有22个项目报销无具体品名和数量的发票438张,金额51.54万元;9个项目报销虚假业务内容发票1824张,金额103.05万元;4个项目报销虚假签字单据,套取资金114.78万元。
其中一所高校的两个课题组,以差旅费名义分37次报销各地到佳木斯单程火车票1505张,金额28.36万元,占2008年至2011年该项目拨入经费的49.75%。
另一种方法是“骗”。2008年至2010年,在广东省级结构调整重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执行中,有4个项目单位以不实材料申报获取省级资金250万元。
还有的方法是“贪”、“吞”。在广东省2008年至2010年产学研省部合作资金执行运用中,除存在扩大使用范围、挪用专项资金外,还有2家企业4名工作人员涉嫌贪污资金47.8万元。
最后是“虚列虚报”。
此外,陕西审计厅发现,2007年至2009年,6所省属高校自行规定,项目经费到账后,项目负责人可按5%到20%的比例提取现金,名目包括开题费、劳务费、特支费、立题奖、奖酬金、项目津贴……三年间,共提取发放特支费等1887.79万元。
造假也能通过审批未完成也能过验收
近年来,我国科技研发经费支出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2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10240亿元,占GDP的1.97%。
39份审计报告中显示,有的造假也能过审批、不论证也可立项、没条件也得资金、未完成也过验收。
比如2012年,湖南省科技厅在未进行可行性论证、未经专家评审、立项依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就安排了11个科技项目资金815万元。
2008年至2010年,在广东省级结构调整重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执行中,有一个企业经营处于半停产状态,不符合申报条件,仍获取省级资金60万元。
还是广东省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审计发现,有一个县两个项目共获得资金56万元,至审计时,项目建设尚未完成,却于2010年底通过了验收。
而这个省2008年至2009年安排的节能减排与再生能源重大科技项目中,有个别项目验收材料不真实,却仍然结题验收。
广东省审计厅对2008年至2010年省级重大科技专项资金使用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时,发现了一个荒唐案例,一个市的两个项目承担单位共获取专项资金45万元,其中一个单位已结束营业近两年,另一个单位多次联系不上。项目实施情况如何,主管部门竟然一无所知。
科技部长就该下台,出了问题才开始喊打贼,早干嘛去了。至少你纵容犯罪。
中国的科研经费有些部分可以给科学家/助手发“工资”,有些不可以。
西方的科研费来了,是你招募助手,当然工资归项目来开支。
在中国,工资体系不同,这些助手的工资已经被单位包了,你做项目就是所发工资的基本工作。当然可以发奖金---如果有成效的话。
相关的差路费要包销,但无关的花销就不能报销。现在的问题多出在,科研人员拿很多“无关”的发票去报销。谈不到那些工资部分。
A portion of fundings should go to the PIs as bonus and payment to his /her associates, students. This cost is normal. However, such expense seems impossible in the China funding systems, but a large of part of fundings are used to pay administration overhead rather than going to scien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