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获了一种恬静的生活, 像一条波澜不惊的小河, 流过春夏 流过秋冬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靠私有化真能救了Dell ? 十问 十答

(2013-02-07 01:31:09) 下一个

        Dell公司周二正式宣布:该公司同意将自身出售给创始人兼CEO Michael Dell和银湖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按每股13.65记,交易总值为244亿美元。

这个消息传了很久,从1月11日就开始了。说真的,还真没太多的人把它当成什么大事。原因是,桌式PC时代日渐疲弱,打击最大的当然就是那些个前几年风光至极的电脑大玩家。现在,惠普、Dell、宏基,这类公司多它一个不多,少它一个不少,迟早都会贴上舆论的沾板。借用Intel的话说,3年后不再玩那些烂台式主板。你说,面对移动计算的大潮,Dell、联想、宏基、这类公司,再怎么折腾,还不那样,还有什么好玩的。今天你多一台,明天我少一台,那数字像农民的工分,搞来搞去还是那30个,该农民还是农民,跟城市的小市民就是不能比。所以,无论他们如何劳命伤财投入布局,对他们的未来,你用脚趾头都能比划出来。

在这些公司里,除了惠普老大喜欢折腾当了好几回影帝,效果不彰没起色,被人不断鱼肉之外,另一个闷骚不安分的其实就是Dell公司了。Dell这个人本分进取,一直不断地思索给dell公司找出路,套路不少,下的功夫也不小,不过全是跟脚的料,从来没什么创新。这年头,大时代大方向都变了,只在原来的道上小打小闹搞改良,实在难济于事。没有创新的人是不可能超越的。就是说,脑袋决定它根本不可能一步跳出传统的时代,再怎么折腾都还是那回事。现在哪,不要说私有化,就是他Dell个人百分百成了独裁,在如今的道上还是一抹黑,除了几个星星,东西南北都分不清,很难看到东方的曙光。谁也救不了在PC平台上打转的Dell。那原因就是:
 
成也直销,败也直销

 
1984年Dell成立,本就一家为个人终端用户服务的小店,做大之后,还是对用户端的市场熟脚熟路,所以Dell一直沿用传统的送机到用户:就是所谓的直销。正是因为直销的快捷,让很多小公司一直活得不错。Dell做到那么大规模,还能继续发扬直销快捷的STYLE,实属难得。两年后就有了6000万的业绩。1988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实现了第一次公有化。

上市这公有化让Dell拿到了很多现金流。不过,这对Dell来讲并非那么重要。因为Dell本来就不缺钱:他直销到用户是现收,而他给厂家原材料的支付期至少30天,甚至60天,90天,所以,如果每个月销售1千万,他手里至少就有1千万的现金流。就是说,直销不仅减低了中间环节的层层剥皮巨大开销,而且让他的手头现金极为充足,想干吗干吗。这让Dell在PC市场成为不可一世的新秀,把老牌的PC康柏和IBM,全都缴了械。到了2002年,Dell已经跳到全球PC老大的宝座,市值也疯到1000亿,真是登峰造极。这也成了MBA教科书上的所谓“直销模式”神话。

到了2004年,Dell自己的个人崇拜也达至顶峰。他老生在在,挂着成功光环“退据”二线,让
Kevin B. Rollins当了Dell的CEO。虽说Dell先生还是掌舵人,但这Rollins也有自己的套路玩法。着矛盾就出现了。如同老毛看不惯刘邓路线,觉得制船不如买船太反动,人家Dell也是高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假于人大旗的。--- 看来,从底层干起来的将军领袖都这德行。Rollins当时想争取发展渠道的作用、假手于人开发自己接触不到的市场、让别人帮助自己去服务市场细节。但这路子在Dell先生的眼里实在太修正,太不舒服,他便给了Rollins一个封资修的帽子,在2007年把他给开了。那时候惠普/宏基的销售数字大过了Dell。

如同1967年老毛全面回驻中枢,
2007年1月,Dell也在一批新小将、老部帅的拥簇下,重掌CEO,实行资本家专政下的自我继续定位。2007年这一年,Dell业绩达610亿,实现少许增长,但这势头并未持久,2009年的业绩就跌破600亿。在此期间,Dell不仅在渠道上毫无进展,下面的小服务公司一律不买他直销的帐----因为你的直销动了人家下游公司的奶略。人家帮你就是宰自己。Dell还在PC之外的消费市场栽了滑铁卢,音乐播放器、手机等领域都是以失败告终。其实,当时Dell和HP一样,也玩过平板,一样把投入打了水漂,只得黯然退出。2011年媒体采访Dell,他说:“我复出之后,平板崛起,但我自己完全没预见到这个趋势”。

如同惠普加入企业市场,和IBM, CISCO,ORACLE等的一决高下一样,DELL在这领域也步也趋。Dell说,光卖PC让公司净利润进步维艰,而企业市场更广阔更有钱赚。以直销小PC见长的Dell,要进入这个市场难度真的很大,所以他选择了邓的改革路线:以收购引进弥补自己的技术短缺和市场白板。

因此,2
010年,戴尔进行了全面并购,先后收购了云计算解决方案公司Boomi、虚拟存储公司Compellent、安全服务公司Secure works、网络设备公司Force10 networks。还有,斥资14亿收购Storage管理公司EqualLogic;以39亿收购IT服务公司Perot Systems。过去几年,Dell收购的企业多过20家,几乎都和企业解决方案有关。尤其在医疗保健这类IT服务方面,Dell分得了很大的一杯羹。

不过,Dell就是Dell,PC就是PC,直销就是直销。不仅Dell的年业绩620亿中,PC业务仍占1半,并且超过90%都是自己直接付运的,这多少帮了Dell进入企业的市场,但也正是这个“直接”,继续妨碍了小服务公司对他的帮忙。什么地方都得亲力亲为,为了一杯牛奶,也得养着一头牛。效果不彰,成了很多小市场,偏远地方的鸡肋。2012年,Dell被迫“激发无限”当口号,和“人定胜天”口号差不多,公司坚持向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改革)战略目标全面迈进。

不想再看婆婆的脸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一方面要为转型作短期看不到回报的持续投资,另一方面要拿出稳固的财报数据给资本市场炒作。这对一根筋的Dell先生,确实束缚不小,让他无法作出快速的选择和战略应变。加上机动计算的不断侵蚀,传统
PC出货量持续下滑,大环境对Dell实在不利。这几年他在企业服务方面投入太大了,几无退路;他在移动计算的投入几乎为零,举步艰难。所以要发展,不论情愿与否,Dell只能走惠普一样的企业服务化了。而走这条路,投入大,见效慢,尤其过去两年HP的前车之鉴不大好看,那它Dell只能启动私有化,然后以专制手段,对公司业务进行彻底的梳理,甚至于拆分。

私有化后,Dell不必向投资人回报,不必让分析师说三道四,在卖硬件的同时,向软件和服务两面全力猛进。这就是Dell的发展空间。

私有化真能救了Dell?

都说1949,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叫中国,到了1999年,就只有资本主义私有化能够救中国;到了今天,发现全社会腐败,全环境污染,贫富不均的动气普遍,就只有反贪打黑+公平分配能救中国了。一样,Dell说只有私有化能救他,真的吗?

现在,IBM、惠普、甲骨文,在企业服务市场的高段,提供了全面的软+硬+服务的解决方案,形成了定制研发的能力和服务的队伍。Dell到达到这个实力,还需时日。今天,既然Dell宣布了私有化,成败都在他的一决。Dell这次交易巨大,就是因为Dell自己还年轻,48岁,还有大段的路可已造化,这是IBM/HP等不能比拟的。当然,虽说
私有化给了Dell开放的机会,让他放开了手脚,但同时也把他逼到了一根筋的路上:再没回头的路。这私有化不仅是Dell个人的人生分水岭,也是Dell公司的分水岭,都得以崭新的面貌面对残酷的现实。但愿Dell成为另一个“神奇小子”,给自己搏来第二春,让Dell公司能“起死回生”,走得更远。

行文至此,我总的认为,dell的挑战依旧:在PC老路和老校场打转的这类公司,实在没有什么好乐观的。这个事实不会改变。
 
为什么微软要投20亿?

私人持股让公司容易换道。改革成与不成,本来Dell不私有化,微软的风险也一样大。因为:本来Dell就是微软的重要伙伴---每个季度微软向Dell发放的OS/Office等软件价值不菲,都是不必现付的;私有化后,确保Dell仍是自己的合作伙伴,对微软来说是一种既得利益。那是一种权力,可以分享Dell的成功;那也是一种义务,必须让Dell成功,让自己的OS/ Office/ ServerOS顺便带出去。

同时,Dell也会向平板电脑/超薄本进发,为后PC时代的移动计算的终端部分下力。这些平台目前就是iOS,Android,和MS。微软必须趁Dell未起来之前,全部“绑”住他,以维护自己的地盘。而这种独一无二的巨大交易,本身就是微软的机会,留着来还有50%赢的机会;放弃了那可就是100%的失去。

再说,现在交易机会很好。过去一段Dell股票低,股民无心恋战。这不论对Dell,对银湖,对微软,13.65几乎没什么大溢价,是收购的大好机会。过去Dell收购别人已经花了100亿;未来四年,它不必再花太多的收购钱,就可以开练;同时微软通过戴尔保住了自己原有的销售通道。当然人们会关注:微软对戴尔的未来策略能有多大影响,能有多大的回报?如同改革是一回事,改革能否向好那是另一回事。要分开看,分开看。 

----------------

1、问:戴尔公司“私有化”是什么意思?

  答:“私有化”是指一家上市公司宣布退市,其股票不再在公开市场交易。通俗地讲,“私有化”就是几位大股东共同出资买下市场中的流通股,完全掌握公司的所有权。

2、问:本次“私有化”的参与方有哪些?

  答:三股力量:戴尔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美国风投机构银湖资本,以及微软领导的财团。

3、问:本次“私有化”的价格是多少?

  答:上述三方将以每股13.65美元的价格收购戴尔公司在外流通股,总额达244亿美元。

4、问:戴尔公司为何“私有化”?

  答:原因有很多。一个重要原因是,该公司正谋求从“PC公司”向“服务公司”的转变,但直到现在,华尔街和大多数媒体依然将戴尔称作PC公司。戴尔就像中了这几个字的诅咒,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重塑形象。“私有化”后,戴尔能够摆脱审查和股东的压力,专注于战略转型。“直销”和“服务”就合拍了。

5、问:戴尔公司“私有化”面临哪些难题?

  答:作为老牌科技厂商,戴尔多年来形成了庞大臃肿的管理层,官僚作风盛行,高管间相互牵制和攻讦。导致戴尔失去了明晰的战略定位,外界只能将其视为“PC公司”。私有化或许能缓解外患,但戴尔公司的内忧也亟待化解。

6、问:在“私有化”后,戴尔接下来可能做什么?

  答:“私有化”意味着少数几个大股东将彻底掌控公司。接下来,戴尔将重新梳理集成业务,甚至分拆出售。

7、问:微软为何要参与戴尔“私有化”?

  答:分析人士认为,微软斥资20亿美元参与戴尔私有化,目的之一是获得后者在网络直销方面的丰富经验。这对于正在竭力拓展硬件业务的微软而言颇具价值。

8、问:你看好Dell的私有化吗?

  答:多年来,我一直关注戴尔的曲折成长。虽说私有化不啻于举起白旗,承认自己无法在公开市场上赢得一场战争的胜利。但,这是一场树立“服务公司”形象,不至于沦落为一家纯粹的PC公司的战争。所以不得不为之。私有化,好不到哪去,但也不会比现在更坏。至少可以轻装上阵,死也可以延传久些。

9、问:为什么Dell不放弃PC?  

      答:Dell想放弃PC业务,但他做不到。一是他日常吃饭的来源;二是他的直销形象,没有中间缓冲,那些仍在维修期的PC如何办?三是它要打入企业,必须一条龙服务,没了PC就没了和IBM/ORACLE一叫长短的长板了。你不看惠普说要退出PC市场,后来又改弦更张不退了,就是这个原因。在PC成为日常用品之后,继续制造这些产品,好让自己提供的服务更全面,将PC、服务、软件、服务器、打印机和其他产品一起打包,作为整体解决方案进行销售。如果没有自己的PC业务,竞争对手就可以趁虚而入。

10、问:为什么资本市场认为Dell就个PC商? 

      答:其实,不仅华尔街无法转变观念,仍然把Dell看作一家PC商;主要还是在IT界,因为Dell的直销害了太多的中间服务商和个体人员,人家不会对你的改变做宣传。即使你进步了,人家还是贬低你,这是人类的本性使然。何况Dell动了大多数人的奶咯。人家的担心不无道理。直至现在,大多数媒体依然将戴尔称作PC公司。甚至可以说,戴尔中了这几个字的诅咒,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重塑形象。

  既然PC将死,机动计算大发展,无法摆脱PC形象的DELL,唯一的指望就是自我改变。改变的过程当然有变数,甚至会直接影响销售。在公在私是不一样。私有化让一切动作可以尽快完成,让消费者安心;在公的话,就会如同HP,天天扯皮。

  这次私有化的第一步有点混乱,其实任何一家这类大公司要改变的话,都会问题多多。决不止Dell一家。说实在,我觉得,Dell的私有化算是顺利快捷的。能在这么平稳的环境下得到平稳过渡,从公有化到私有化,中国的改革还花了20多年才完成的,还搞得不伦不类大家都不高兴。

      对Dell来讲,退市是明智之举。退市后能否得到预期,那是另一个故事。
 
总之:移动计算的时代的到来,太多的人上位了,也有太多的人被淘汰,--- 这是任何一个变革时代的无情铁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flyfish 回复 悄悄话 enjoyed reading this。
blueflame 回复 悄悄话 Good Writing!
林韵 回复 悄悄话 喜欢读你的经济分析文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