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获了一种恬静的生活, 像一条波澜不惊的小河, 流过春夏 流过秋冬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在移动电子的时代,办杂志实在是出力不讨好的差事

(2013-02-26 03:37:07) 下一个


我们这代人都看过《读书》。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订有《读书》。最近三联说,《读书》又要换人,二代的贾宝蓝已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中国艺术时空》主编,主编王焱四月一日就年届退休,副主编李学军会到文化出版社当社长。三联的总经理樊希说,三联总编辑助理郑勇会接任《读书》主编,剩下的员工全是工作一两年的新一代。时代在变。都换了。
 
那时候,因为陈原工科出身,喜欢搞文字标准化,和很多搞信息化的人有关联。当时中文系和计算机系合起来搞红楼梦断词分析,首先就有了几十张磁盘的字库,再就有了后来的词霸。后来教书带学生在国际书店设计图书发行系统,也和陈原有点交流。他的另一大贡献是出版赵元任全集,那是后来的事,我们都到西方插队落户争生活了,没有一点交集。

范用是书痴。虽没什么学位,但万般生活的经历成就了他造诣百科。他当过生活读书新知的学徒和总经理,是地地道道的三联元老级文物。他对词语、文章、编辑的要求,一律追求美,被人称道。他一手经办的《读书》、《新华文摘》,流传至今。后来他编辑出版了《傅雷家书》,和巴金的《随想录》,都是只字不改的原汁原味。
 
沈昌文主编的《读书》很时代,很思想,很有读头。汪晖的《读书》太文科,太学术,太难读。但百家交集,是那个时代思想流派的交流大平台。至于过去五年,天下文章一大抄,没什么太新鲜的文字让人还捧着读杂志。

这年头,文章多是快速面,一堆电子媒体争抢眼球。移动大流行,微博短语神显,博客都显得没出息很落伍。你不看文学城天天招人,不就想也能开通实时短讯。所以,真也难为了《读书》。时事、思想、文化都是一闪念,个把月才出一本的杂志,说什么都是干巴巴的马后炮,哪能和网上的言论、讯息比丰富和广度。杂志,唯一能留下的就是深度了。能多发表一些让人嚼味道的文章,有思想性,又可读性,说词和评论还得很到位。凡此种种,担子实在不轻。 才子佳人有能有力,到是个大发挥的机会。

网友说,他们要办杂志。我说三思。杂志很神圣。文体得宜,思路清新、文章生动,时代语境。既要功底,还得要时间。杂志既不能完全网络语言,因为其生命是思想性;也不能像商业报纸那样可以拿些不三不四的广告来支撑,那么其资金就会像长江流水一般东逝去。所以,好的杂志分量很重,流传下来很不容易。
 
一份杂志能存在,除了本身的造诣这个根本之外,还要有一个大阅读的时代,有一个大阅读的疆域,有一茬一茬的读者群能跟进。《读书》这般在世三十年有余,其实靠的不仅是作者编者的心血和努力,更多的是你看不到的三联的书号、出版、发行、买卖,等一大串的背后流通。


点击进入下一页

1979年创刊号封面。

点击进入下一页

2013年第2期封面。

点击进入下一页

陈原

点击进入下一页

范用

点击进入下一页

沈昌文

点击进入下一页

汪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