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获了一种恬静的生活, 像一条波澜不惊的小河, 流过春夏 流过秋冬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曹操墓在哪里?(4): 历史上有几个魏武王

(2010-01-04 04:19:42) 下一个
  
第N个假设:要是某天某地某墓真的又出现了一个带有“魏武王常用....."圭碑的墓穴,那该怎么办?

这可不是吓唬你的,“夫魏者,大国之名,神州之上国也”,历史上的“魏”国多了,说不定真是“此魏武王非彼魏武王”。不说春秋战国时的魏国,光曹魏之后历史上和相州/邺城有关连的“魏”就有四个:北魏,东魏,魏,还有被管辖的魏。这四个朝代,说不定那个大人物真有可能也叫“魏武王”。

1。 曹操号魏武王,妇人皆知。不过就因为他是第一个在邺城的魏武王,名气大,架势大,汉朝宰相,号令诸侯,一麾以清京洛,尊主匡国,功济天下,又是敢立魏国的曹丕的爹。想必后人得了邺城,谁不想当“魏武王”以号令天下,因此历史上在相州/邺城一带可能有别的魏武王。

2。 冉闵, (大概322~352年),就是在曹操去世后的100年,出生于相州魏郡内黄县西北,中国汉族史上的十大勇将之一。又记为“染闵”,字永曾,小字棘奴。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汉人。任后赵大将,封武兴公。350年,冉闵号令杀羯人,建国号“魏”,都邺城。史称“冉魏”。据称他被称为魏王、魏武王、魏天王。被鲜卑人杀。大概出于收拾人心,对手前燕君主
谥为“魏悼天王”---可能把他的首级送回他的地盘祭乐起来。

他这人身高八尺,力大无比,异常英勇,正如晋史对他的描述“身高八尺,善谋略,勇力绝人,攻战无前”,每次临战冲锋在前,骑朱龙马,左使双刃长矛,右持连钩戟。其勇猛令胡无人能挡。《后赵录九·石虎传》载:三个胡酋趁冉闵率大军进攻其它胡酋,率骑七万袭击邺城,冉闵得知后,急率一千余骑兵救援,与胡骑在邺北相遇,冉一马当先,所部千余骑奋勇冲杀。闵执两刃矛,驰骑击之,皆应锋摧溃。《十六国春秋》《册府元龟》等载:匈奴刘显在冉攻襄国时,帅众十万攻邺。闵率千骑急返出战,冉大败刘显,斩万人,冉军追杀再战,斩三万人。《十六国春秋辑补》载:“冉所乘赤马曰朱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他生的臣子常把他推翻后赵(羯人与匈奴所建)的行为比作“武王伐纣”。

冉闵常用矛和戟,又称过魏武王,那么
 “魏武王常用格虎短矛”“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是否和冉闵有关系?冉闵生前的后赵时期, 石虎喜欢观看人兽斗,养了很多猛兽,让猛士或战俘与野兽搏斗。在那个年代“勇力绝人”的冉闵想必也参予。这“格虎”是不是就是 .... 冉闵生前可是最爱矛和戟的。

还有,曹操魏武王死时是完尸的,而西穴出土的“遗骨”只有首,没有身,并且头骨伤痕累累,是不是不像曹操,倒像是被鲜卑人抓去斩首祭祖的冉闵“魏武王”。

前赵:晋惠帝永安元年(304),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北)称汉王。永嘉二年(308)自称皇帝,建都平阳(山西临汾西北)。四年刘渊死,刘聪继位。晋愍帝建兴四年( 316)汉将刘曜攻陷长安,灭西晋。刘曜即位后迁都长安 ,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共传四主。占据今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各一部。晋成帝四年(329)为后赵所灭

后赵:羯人石勒原为前赵大将,被封赵王。晋元帝大兴二年(319)自立为帝,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史称后赵。晋成帝咸康元年( 335)石勒侄石虎迁都,占据今河北、山西、河南、陕西、辽宁,势力曾及于淮、汉。共传六主。晋穆帝永和六年(351)为冉魏所亡。

冉魏:
晋穆帝永和六年( 350),后赵大将冉闵(汉族)杀羯人自立为帝,改国号魏,都。曾下令杀羯人,历史上有名的“杀胡令”。占据今河北、山西一部分。永和八年被前燕慕容儁灭亡。

前燕:西晋初年,鲜卑贵族慕容廆曾在辽河流域建立部落国家。其子慕容儁于晋成帝咸康三年(337)称燕王,都龙城(今辽宁朝阳)。灭冉魏后,迁都于蓟(今天津蓟县),慕容皝子慕容儁称皇帝。后再迁都于。统辖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 、江苏及辽宁的一部分 。共传三主 。晋废帝太和五年(370)为前秦苻坚所灭 
 

3。 还有人说, 北朝东魏宰相高欢,可能有“魏武王”称谓,这应当不实。高欢作为北齐的实际奠基者。在邺城经营多年,使东魏地博势大。到了东魏进攻西魏的沙苑战败,此年高欢又攻西魏,部将侯景与司徒高昂将西魏将独孤信包围在金墉城(今河南洛阳市东),河阴(河南洛阳市东北)大战,东魏败,司徒高昂和大都督李猛被杀。东西魏在玉壁战中高欢病倒,回晋阳于武定五年( 547年)正月逝,终年52岁。死后葬于邺西北漳水之西 ---- 就是现在的磁县一带。也就是老邺县的北区,----在现在漳河北,京广线西。 时东魏孝静帝赐谥号献武王。三年后,高欢子高洋废东魏,建北齐,称文宣帝,天保初年即追崇高欢为“齐献武帝”,庙号太祖,陵曰义平。高欢孙北齐后主高纬于天统元年( 565年),改谥“齐神武皇帝”,庙号高祖。

后燕: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鲜卑贵族慕容垂称王,恢复燕国。二年后称帝,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史称后燕。后为北魏所败,徙都龙城(辽宁朝阳)。占据今河北、山西及山东、河南、辽宁的一部分。凡传六主。晋安帝义熙五年(409)被北燕灭亡。

南燕:北魏军队攻占后燕都城中山(河北定州)后,后燕丞相慕容德率众迁滑台(河南滑县),并于晋安帝隆安二年(398)称王。两年后称帝,迁都广固(山东益都西北)。据有今山东、河南一带。传二主。义熙六年(410)为东晋所亡。

北燕:晋安帝义熙五年( 409)汉族冯跋据龙城,称燕天王。据有今河北东北部及辽宁。传二主。北魏太武帝太延二年(436)亡于北魏。 

翟魏:丁零族翟辽在滑台(今河南滑县南)建政权,称翟魏,统辖今河南一带。后被北魏灭。----这个小魏国有没有哪位叫“魏武王”的, 待考。

北魏:(386年~534年) 鲜卑族拓跋圭所建。南北朝时北方的第一个王朝。东汉末年,鲜卑族的檀石槐政权瓦解以后,许多鲜卑及号称鲜卑的部落、氏族在今内蒙古和山西北部一带活动,拓跋部就是其中的一支,又称“索头鲜卑”,以游牧为生。西晋310年,封拓跋猗卢为代公,314年,进封为代王。338年拓跋什翼犍在(今山西浑源西南)继代王,立代国。376年,代为前秦所灭。肥水之战后,拓跋圭于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4月改国号为魏,建元登国,史称北魏,亦称拓跋魏、元魏、后魏。天兴元年(398),拓跋圭即皇帝位(道武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统一北方,是继十六国分裂之后,在中国北部重建一统的封建王朝。都洛阳。历十二帝、二王,共一百四十九年。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 。 ----这北魏有没有那个叫“魏武王”的?待考。

东魏:(534~550), 从北魏分裂出来。都,据有今河南汝南﹑江苏徐州以北,河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统治的东魏疆域。历一帝,约十七年。北魏初年安置在秀容川(今山西朔州北)的契胡人尔朱氏,世为酋长。528年胡太后杀北魏孝明帝元诩,将刚出生的皇女元姑娘冒充皇子立为帝,几天后另立3岁的元钊为帝。车骑将军,并、肆、汾、唐、恒、云六州讨虏大都督尔朱荣以给孝明帝报仇为口实,从并州领兵南下,直指洛阳 。528年四月十一日在河阴(今河南洛阳东北)立元子攸为孝庄帝,自为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同日洛阳东北门户河桥守将降尔朱荣。胡太后被迫削发为尼。十二日,皇室、贵族官僚至河桥迎驾 。十三日尔朱荣先派人将胡太后和元钊溺死于河阴,又以祭天名,宣称天下大乱,孝明帝被害,完全由于朝臣贪婪残暴、不相辅佐造成,于是纵兵将迎驾的百官王公卿士2000余人全部杀害,史称河阴之变/尔朱氏之乱。尔朱荣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权。元修永安三年(530)九月,孝庄帝利用朝见机会杀尔朱荣。荣侄尔朱兆从汾州(今山西汾阳)率骑进入洛阳杀孝庄帝,立元恭为节闵帝,尔朱氏继续控制北方。太昌元年(532),原尔朱荣部将高欢率部灭潼关以东的尔朱氏势力,杀节闵帝,立元修为孝武帝。北魏政权落入高欢手中。永熙三年(534),孝武帝不愿作高欢的傀儡逃往长安投宇文泰。高欢随即立元善见为孝静帝﹐从洛阳迁都,史称东魏。次年,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西魏文帝,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魏。高欢以原六镇流民为主,住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使之成为东魏政治中心。天平四年(537),高欢发兵西魏,在潼关左边的小关遭西魏军袭大败,大都督窦泰自杀,高欢被迫撤军。此后,在沙苑之战(537)﹑河桥之战(538)﹑邙山之战(543)中互有胜负。武定四年(546),高欢率十万大军围西魏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苦战五十余天,病倒军中。次年年初死于晋阳。其子高澄﹑高洋掌握东魏政权。武定八年543,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  。。。 没有叫“魏武王”的。

北齐:(550~577),东魏高欢之子高洋武定八年543,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称文宣帝。546年,东魏高澄迁洛阳熹平《石经》五十二碑至邺。 ...称“齐”了, 就不会是“魏xxx"了。


4。 磁州的北朝大墓:位于磁县讲武镇,传说是曹操习武练兵的地方。小镇上有一大片墓群,当地百姓都认为这些墓是曹操的“72坟冢”。2007年6月28日,由于南水北调在磁县发现一座未遭盗掘的东魏大墓。该墓有明确纪年,其墓内壁画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用实物证实了这片墓群其实是东魏时期的皇家墓地,共134穴。该大墓全长25米、深10米,从斜坡墓道向下经过过洞、天井、甬道才进入墓室。墓室近方形,地铺青砖,顶部塌落。墓室西侧壁上有东魏时期的青龙图,虽历千年,但彩绘青龙仍栩栩如生。壁画的下方有190多件陶、青铜、瓷、石等陪葬品,其中彩绘陶俑145件。陶俑有的手握盾牌、有的骑在全副武装的战马上,俨然一副出兵装扮。墓室内有墓志。墓主人叫元祜(北魏以及分解的东魏西魏,都是同一家的胡人:以“元”作为第一个字),显然是北魏的皇族或后裔,葬于东魏天平四年(即公元537年)、官至徐州刺史、死时56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0)
评论
杨子 回复 悄悄话
青山如浪入漳州,
铜雀台西八九丘,
蝼蚁往还空垄庙,
麒麟埋没几春秋,
功名盖世知谁是,
气力回天到此休,
何必地中馀故物,
魏公诸子分衣裘

…看来在宋代,曹公墓并不是秘密。
杨子 回复 悄悄话 夹心和不错的共同盲点就是:--- 你们都相信一家之言。
请问:谁告诉你墓中出土的骨头是六十岁?

对于同样一家之说的“就是曹操墓”,举国质疑,各有观点;
然而,对于同样一家之说的“出土的骨头是六十岁”,结果却是大家深信不异。

最让人耽心的事发生了:还把“就是六十岁”作为评介的标准,甚至用作各自质疑的基础。 --- 这是和我们当前那个“以言治罪”著名案例的判决,犯的都是一样的逻辑。----选择性的相信,选择性的怀疑,选择性的批判, ....

论证不科学,得出的结论就是似是而非,明显是一种悖论:你的支持我的观点,我的又反驳你的观点,你的观点何以能成为我的注脚。

各位关注者,是否该抛开“出土的骨头是六十岁”这个基点。否则,乱相一地鸡毛。如果能从新去核实它,几家共同确定它的真伪,至少不能基于一家的“放射”鉴定。然后再谈其他。

科学家的观点,不错吧?
混得不错呀! 回复 悄悄话 不大可能是冉闵,年龄相差太多.墓中出土的骨头是六十岁. 冉闵是三十二三岁死的吧? 他也不大可能和姐姐或妈妈葬在一起.
夹心 回复 悄悄话 继续上次的话题.既然曹操死时封了魏武王之衔,是汉献帝刘家所颁,那么墓中的石碑可证.但是,为什么那么少呢?十年后,卞皇后入葬,此时已是武皇帝,怎没石碑相对应葬进去呢?卞皇后70岁或者60岁,墓中也没有啊!奇怪吧.卞皇后好歹要带进去一些石碑吧,关于曹操的.是不是?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