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获了一种恬静的生活, 像一条波澜不惊的小河, 流过春夏 流过秋冬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玄德》前言 (by 李航)

(2009-02-19 02:24:32) 下一个

    中国人都熟悉四大名著,没有看过原著的也会通过电视剧、电脑游戏了解其中的人物和情节。所以看到玄德,第一反应可能会是《三国演义》中的刘皇叔、刘玄德。不过这里讨论的玄德不是三国里的人物,也与三国故事无关,而是最早出处《老子》中的玄德: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出自《老子》第十章和第五十一章 

    2005年夏,偶然的机会使我将《老子》和《时间简史》来对比学习。许多长年未解的疑惑一下子都有了答案。记得当时,许多从没想过的想法突然涌出,只想赶快记下来。写的过程是愉快而且顺利。直到这一年的年底,自己感觉基本完成了,就开始在博客发表。从《道纪》的前九章发表到现在已一年有余,期间迎来了许多朋友的光顾。他们不仅阅读,还发表感想、提出问题。到现在,关于《道纪》的评论文字已超过十万字。2007年1月,这本产生于那个似乎偶然的机会中的书由同心出版社出版。书的出版给我带来了快乐和喜悦。但在当初,这本书写作的时候,还真没有想过会有这一天。一年以来,生活充实、丰富而且一直有快乐伴随其中,对我来说实在是个难得而且难忘的经历。 

    当出版的事务告一段落,我以为可以关注一些《道纪》之外的事,也曾在博客里写过几篇杂文。可不曾想,思考是自动进行的,《道纪》提供了新的方法,新的模型,每每遇到身边发生的事,总是不自主地用这种新的方法加以分析。况且,《老子》和《论语》中所提供的丰富的思想又是这种思考的源泉。“道生之,德畜之”,德是道的蓄积。随着道的蓄积,德会发展为上德、孔德乃至玄德。玄德是道蓄积到极致的结果,是认识道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就想以“玄德”为题将《道纪》之后的想法、感悟一一归纳。而在归纳的过程中,又对《老子》和《论语》中的许多段落有新的认识。令我欣喜的是,这些认识和《道纪》所阐述的观点并不矛盾,并且进一步证实了以前的想法。因此,就有冲动将这些理解写出来,虽然写作才刚刚开始,但我已经感觉到,这是一个将孔、老思想进一步融合的过程。每当对《论语》中某个段落有新的认识,我就去《老子》里去寻找,总能找到相应段落,反之亦然,孔、老思想的一致性总能使我感到欣喜。 

    玄德在《老子》中出现过三次,分别在第十章、第五十一章和第六十五章,它所表达的意思就是道蓄积到极致的结果。可为什么道蓄积到极致会叫玄德呢?“玄”在《老子》第一章就有解释:“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是“有”和“无”的总称,蓄积到极大就变成了极小,就变成了无。这个看似难以理解的形态却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宇宙。霍金在《时间简史》第六章关于黑洞形成的描述中有如下一段: 

    我们的太阳大概足够再燃烧50多亿年,但是质量更大的恒星可以在1亿年这么短的时间内用尽其燃料,这个时间尺度比宇宙的年龄短得太多了。当恒星耗尽又会怎么样呢? --- 大质量的恒星最终会崩塌、收缩,而收缩的结果是成为黑洞。 

    坍缩的恒星在自己的引力作用下被陷入到一个区域之中,其表面最终缩小到零。并且由于这区域的表面缩小到零,它的体积也应如此。恒星中的所有物质将被压缩到一个零体积的区域里,所以物质的密度和空间——时间的曲率变成无限大。换言之,人们得到了一个奇点,它被包含在叫做黑洞的空间——时间的一个区域中。(《时间简史》第三章)。 

    也就是说,恒星最后会崩塌为一个零体积的区域,也就是“无”。而上面的引用中讲,越大的恒星,它燃料耗尽的速度就越快,也越快的进入崩塌过程。如果恒星的质量大到极致,它一诞生,马上就会燃料耗尽,马上进入崩塌过程,马上变成“无”。而变成“无”后又会再一次地创生,成为“有”。成为“有”后又马上变成“无”,这样的过程反复进行,由于过程进行得太快,无法分辨“有”和“无”,只能和起来说,这就叫“玄”。在“有”和“无”反复变换的过程中,系统一直处于边界状态,一直处于“有”和“无”相互转换的状态。而道的蓄积过程也是这样,当道蓄积到极致,极大的蓄积结果导致了迅速的收缩而变成“无”,“无”和“有”不停地转换,“周行而不殆”,永不停歇的往复运动是道的充分显现。因此,这样的状态被称为“玄德”,它的特点就是老子所描述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玄德是认识道的终极目标,在认识道的过程中所走的每一步都是以这个终极目标为方向的。在进一步融汇孔、老思想的过程中,这个目标也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当然,完全看清“玄德”的风貌还需要很长时间,但在走向这个目标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似乎也值得珍藏。思考的行动无法停止,那就顺着它走下去,而本文就是以这个终极目标为题,对这些思考活动的纪录。  

    注:原本有一个全文的构思,但写作往往与时机有关,想写在前面的并不一定能够先完成。首先发表的“人生曲线”是“玄德”中间的一部份,希望能和各位朋友交流。  

------------
附录: 《玄德》的目
 
前言

第一部分  人生曲线

第一章. 描绘人生的曲线

第二章. 什么才是学习

第三章. 生而知之者—绝学无忧

第四章. 学而知之者—不亦乐乎

第五章. 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第六章. 困而学之—犹恐失之

第七章. 困而不学者—不足畏

第八章. 三种稳态

第九章.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第十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第二部分  人之本性 

第一章. 吾未见和人的本性

第二章. 会变化的欲望

第三章. 欲望的特点

第四章. “我”与“身”

第五章. 知足不辱

第六章. 降低欲望是必需的

第七章. 无名之朴

第八章. 人性包含“无为”

第九章. 人性倾向“无为”

第十章. 自成逻辑

第十一章. 人与社会

第十二章. 人性与道

第三部分  知礼是德

第一章. “礼”和“知礼”

第二章. 空间的三种边界

第三章. 有无的边界----体现为孝

第四章. 恒定的边界----由忠所规定

第五章. 恒定的边界的一些用法

第六章. 礼常数

第七章. 动态的边界----信是基础

第八章. 动态的边界的一些用法

第九章. “礼旋钮”的调节

第四部分:道德特性

第一章. 道德不是行为规范

第二章. 道是如何相通的

第三章. 为什么说“强字之曰道”

第四章. 道的蓄积规律

第五章. 德的特点

第六章. 女子与德

第七章. 德增原则和以德报怨 


第五部分:系统调节

第一章. 人文系统图

第二章. 学习单元

第三章. “仁旋钮”的调节

第四章. “逻辑旋钮”的调节

增补.   “欲爱”和“仁爱”

第五章. 人文系统图索引

第六章. 无忧的“道状态”

第七章. 从容的“德状态”

第八章. 不太稳定的“仁状态”

第九章. 复杂难调的“义状态”

第十章. 缺乏活力的“礼状态”

第十一章. 换个角度看“人文系统图”
 
结束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