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获了一种恬静的生活, 像一条波澜不惊的小河, 流过春夏 流过秋冬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现代简体字是30年代的产物,简化是历史的大趋势

(2008-07-07 03:12:05) 下一个

现代人们所用的大多数简体字,都是历史上逐步演变过来的。作为政府的规范,现在的简体字是蒋氏王朝30年代的产物。
 
历史在发展,文字在发展,简体字当然也在发展。“变”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讲未来的人,不是现在的人。

研究一下历史,马上发现,简体字的由来,和大陆现行的拼音一样,本来都是30年代就试行过的。知道了这段历史,你如何感想?还要一味简繁统一吗?简体本来就是繁体的历史发展,本来就是统一的。如果说某些简体字有缺陷,未来还是可以再“变”。

大陆56年的第一版简体字98%都是30年代的文字学者们定下来的(1935年8月21日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共产党只是改了不到20个字,拿来发表立了法而已。你去问问钱玄同,钱穆,于佑任,和赵元任,然后再把你那些“共匪”“蒋匪”意识形态的拉进来放进去。如果你真的觉得他们“簡”得不好,你就再“简”。勢在必行的不是简繁统一,而是进一步按规律作系统性的简化。

中国文字史是个发展的历史。“意识形态”不是繁体字,也不是简体字。文革时代的共产党割断了文化道德历史---让大陆人民忘记了好多文化传统(例如风水,三纲五常,尊老爱幼);台湾时代的国民党老蒋割断了中国近代史---让台湾人民少了很多的20年代到50年代的真实中国史(例如,谁让外蒙独立出去了,谁简化的文字,谁设的拼音,谁第一次放弃了二战后的日本赔偿)。)。----大陆共产党的洗脑不成功,人们还知道蒋氏王朝,虽说官方文章用“蒋匪帮、反动派”, 老百姓口头还是“蒋介石,国民党,台湾”,还是“台湾同胞”;台湾国民党的洗脑太成功,人们不知道改朝换代是什么,不仅官方文章用“共匪、朱毛”, 老百姓口头也以极为贬义的“毛匪,中共”。---蒋介石的“去中共化”,导致了台湾民众的“逢中必反”,----认为“简体”是中共的产物,所以人人"必除之而后快”。(结果导致今天的“台湾去中国化”这种进一步衍生的严重后果;想想看:台湾老百姓讨厌的是国民党的统治,怎么恨到国民党的对手共产党身上来了?这都是蒋介石分裂中国的功劳。此为后话。)

未来的世界,一定用是是比现在还简单的文字,那跟意识形态毫无关系,都是历史大发展所需。放开的你的心胸。接受历史,接受现实,接受未来。

-------------
附录:近代简化字历史

近代的汉字简化行为,始于太平天国。在太平天国控制的地区内,实行了简体字政策,以一批简化了的汉字,取代原來的汉字。這批简化了的汉字,部份是傳統沿襲下來,部份则由太平天国新造出来。

1909年(清宣统元年),鼓吹俗体字的《教育杂志》创刊,陆费逵在创刊号上发表《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近代中国的发展和变迁里,首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一文。兩年後,钱玄同等人又提出8种漢字简化策略。

1935年8月21日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1936年2月被通令“暂缓推行”。
1956年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审订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其後又公佈了《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但因为字形过于简单且混乱,試用了約8年便宣佈废除。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共收2235个简化字。

新加坡過去曾經嘗試推出自己的漢字簡化表。1976年5月,颁佈《简体字总表》修订本,採納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的簡化字。马来西亚1981年出版《简化汉字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泰国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华文学校都可教授简化字,实际教学中简繁并用。


古代简化字历史

汉字简化字历史 已有千年以上。请参见:维基百科--汉字简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9)
评论
杨子 回复 悄悄话 ----中华之声---的帖子:

几个合理成功的汉字简化例子

1. “興”和“與”
是两个十分想像的字。极容易混淆。简化后的“兴”非常简洁、直观、工整和优美。给人一轻松愉快、兴兴向上的感觉。“与”取自原体字的部分。也非常好。

2. “書”, “晝”和“畫”
这三个字也十分想像。容易混淆。简化后成为“书”、“昼”和“画”。容易区分。本人不完全赞同简化后的字,但赞同这样的简化思想。

3. 憂(忧)
简化后的字比原字更合理。

本人赞同汉字的科学优化和发展,但支持更正不合理的简化。


547788的帖子:
怎么解释“还”,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很重要
大家可记得几年前在大陆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甲欠乙一万元,还钱时写了收条,“还欠款一万元。。。”过了一段时间乙拿了这个条子到法院与甲打官司,称甲欠其一万元未还,有字句为证。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这个“还”字,有问题,会造成混淆。不知道繁体字里这两个字有没有区别。

汉字简化大多有根有源 -无忌哥哥- ♂ (0 bytes) (0 reads) 7/11/08


杨子的帖子:

什么叫成功?有人用就叫成功。这几个例子叫成功。 别的被广泛使用的也叫成功。再美,没人用,就是不成功。

草体的书,就是简体的书。这是它的“字源”。
草体的兴,就是简体的兴。这是它的“字源”。(其实,高兴和兴旺,不同,你怎么就没反驳,可见只是爱好,语言不可能一律“单一解释”有“奇义”和“别义”。)

本来这“天”就够简了。但草书一律是一横下面一个反绞丝,够美。结果第二版的“天”也把它做成草书状。行书有很多人用,但文章和记录没太多人用,因为这正体”天“足够简单。结果。第二版就废了。只是个例子。

就是要说明“有人用就是成功”,没人用,迟早被淘汰。所谓“偏字”,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没太多人用而“荒废”了。

语言的成功性和科学性是动态的、流动的---这是她和自然科学不同的一方面。你看过一成不变的语言吗?
杨子 回复 悄悄话 Luc的帖子:

说的不错,我也赞成。我并不反对用简体字,只是觉得有些简得不合理,需要逐步改善。
就以目前的大中华商业环境,许多广告或文件都备有简体版和繁体版,通常都交由电脑软件来转换。如由繁体原版转换成简体,不成问题;但由简体原版转换成繁体,那就繁上加繁,让人看了烦之又烦,例如:隻有、山穀、公裡、人雲亦雲、恢覆,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简体字中,凡是好的,都可以继续推广。但不好的,就应该逐步修改。我们不应该认为或强调现今推行的就是十全十美的!

凡是我所认识的,先懂繁体字然後使用简体字的人,都认为简体字的难于接受的缺点是:把一些不相干的字简化为同一个字,我前面所举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已。这有点像是把别、错字合理化,它导致了前面所说的由简转繁的问题。现在网上有许多不同版本的转换程序,多数都自认99%以上精准,其实都是充满了“隻有、山穀、公裡、人雲亦雲、恢覆、幹货”之类的转换效果,这说明了写程序的人(一群菁英)对繁体字只是一知半解,他们须要对繁体字有非常深入的认识才有可能把程序写好。所以这些不合理的简体字应该加以修改,改良。只要不不好的部份不再存在,电脑转换的棘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547788的帖子:

你说得这几个因转换产生的问题,我看有一大半是软件编的不好。不是因为简体字的缺陷而产生的问题。

杨子的帖子:

这几个转换产生的问题,说明台湾的翻译软件用的词库没大陆的好。

1。从繁到简,100%用的大陆人的“词库”,每个“繁体词'对应了一个”简体词”。所以没有你说的那种模棱两可的东西。
----中国可是用了几代人的心血才完成的这个“词库”。---集26家名牌大学中文教授的“割断分词”才有这样完备的词库(现在微软免费使用,没有版税,想起来就恨,这是别话)。

2。从简到繁,那词库可就多了。那时候国家出钱“攻坚/大会战”搞词库,只搞了“繁到简”。你现在用的用的全是“个体户”的,谁还会十年如一日去建个完备的“简到繁”的字库,那是完全靠手工的活。现在人恨不得明天当富豪,谁会来雕刻?何况不是一个人一个行业的事。谁会来做?谁能找到那么多的中文系老教授把一个一个简体文章“割断分词”把它对应到“繁体词”?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再有三个雷军小师弟都没办法。“中国集团作战”的时代基础没了。微软又是“只管拿来用的主”。
台湾更没有指望。香港就不用说了,只管吃香的喝辣的,哪管谁种的,谁收割的。
杨子 回复 悄悄话 汉文字发展史略: (转)

汉文字的字形从甲骨文开始就一直在不断地演化。

汉字的发展演变,就其形体来说,一般认为有两种基本的趋势,有繁化也有简化。汉字的演化趋势,是由文字的工具性所决定的。其一是要求加强汉字的表音表意功能,在字形上有所繁化,又或是為着義項的分工而進行分化,而使字形繁化;另一种则是要求形体便于书写,将原先较为复杂的字加以简化。这两方面的要求有时会发生矛盾。汉字一般会通过自身的调节,或是牺牲一些表音表意功能以实现简化,或者是为维护表音表意功能允许字形上有所繁化,最终达到便于使用的目的。

一般情況下,甲骨文、金文裏的繁化與簡化字形,現代學者都能以六書為主的漢字造字系統來解釋。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除秦国的大篆规范性较强之外,其餘六国的文字彼此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分歧,俗体广为流行,俗体中有简化的,也有繁化的。但當時之俗体,據現代的文字學家考證,絕大多數都切合六書。

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字体逐渐变为以线条符号为主,字形逐渐固定。

隶书来自于秦国人为书写简便破坏和改造正体产生的俗体。同小篆相比,是书写简便的应急字体。隶书在汉代成熟,又叫“佐书”,奠定了方块汉字的基础。

隶书之后,产生了楷书(又叫真书或者正书)、草书、行书等各种字体。以筆畫書寫來說,這些書體較為方便、易寫。有人認為這代表了汉字进入了简化为主的时期,漢字的筆畫比過去簡單;但亦有學者在研究中指出,楷書與甲骨文、金文等相比較,雖然有些字是簡化了,亦有不少字是繁化了的。除了筆畫較簡單外,這時期的漢字,还存在着目的在于增进汉字的表音表意功能的繁化现象,增加形符或聲符,或者将原先相同的字分成两个,各自表达的意义更加明确。

由于隶变之后仍有不少字结构复杂,笔画繁多,南北朝以来,在常用的楷体汉字中,有一部分出現了較简便的俗字,笔画比正字少的俗字,一般被叫做简体字。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現存的元刻本中,就已经出現了“劉”的簡化字“刘”字的寫法。這些俗字則未必能以六書等既有漢字造字系統去解釋。

現代有學者在研究中指出,這些俗體的出現,與歷史裏當時的時局有關。在戰亂時期的南北朝、宋、元等朝代,不論手寫還是彫板印刷,能找到的俗字都較多。但在唐、明、清等政局安定的朝代,這些俗字就乏人使用,更被當時的學者引為負面教材。

杨子 回复 悄悄话
一、汉字简化简史

简体字是汉字演变的逻辑结果。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例如“营”、“寿”、“尽”、“敌”、“继”、“烛”、“壮”、“齐”、“渊”、“娄”、“顾”、“献”、“变”、“灯”、“坟”、“驴”,等等。唐代颜元孙着《干禄字书》和王仁〔日句〕着《刊谬补缺切韵》,都收了极多的俗体字。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数量大大增多。根据《宋元以来俗字谱》,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合为繁体字共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不同的简化字,与今天使用的简体字完全相同的有“实”、“宝”、“听”、“万”、“礼”、“旧”、“与”、“庄”、“梦”、“虽”、“医”、“阳”、“凤”、“声”、“义”、“乱”、“台”、“党”、“归”、“办”、“辞”、“断”、“罗”、“会”、“怜”、“怀”等等共达330多个。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它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得到陆基、黎锦熙、杨树达的联署。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主张把过去只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于一切正规的书面语。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

1928年,胡怀琛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

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

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53个。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通令收回,但毕竟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头字(即简体字)”运动。

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草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书,一半来自俗体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

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顿,而主要在中共统治区继续发展。共产党取得政权后,立即着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础上,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拟出《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555个。
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简体字表》的基础上,拟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收字798个,简化偏旁56个,并废除400个异体字。

1955年2月2日,《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把其中的261个字分3批在全国50多种报刊上试用。同年7月13日,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同年10月,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减少为515个,简化偏旁减少为54个。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而在其它使用汉字的国家,同样也在简化汉字。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2个,除了67字(称为“异体简化字”),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收简体字2248个,包括了中国公布的所有简化字,以及10个中国尚未简化的,如“要”、“窗”。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删除这10个简化字和异体简体字,从而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马来西亚:1972年成立“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出版《简化汉字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泰国:本来规定华文学校一律不准用简体字教学,在联合国以简体字为汉字标准后,宣布取消原来的限制,于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华文学校都可教学简体字,发行简繁对照表手册,并在小学课本上附加简繁对照表。

日本:日本使用汉字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民间也长期流行一些简体字。1946年日本内阁公布《当用汉字表》,收字1850个,其中有131个是简体字,与中国简体字相同的有53个,差不多相同的有9个。

南朝鲜:1983年《朝鲜日报》公布第一批简体字90个,在《朝鲜日报》上使用,与中国相同的有29个,差不多相同的有4个。

二、汉字简化的原则和方法:

汉字简化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那种“简体字是共产党发明的”、“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来的”的笑谈,不过是国民党的宣传。汉字简化的方法是以钱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为基础的,共有七种:

1、采用比画简单的古字。如“从”、“众”、“礼”、“无”、“尘”、“云”等等,这些字都见于《说文解字》,比繁体字更符合“六书”,有的繁体字反而是写错了的。

2、草书楷化。如“专”、“东”、“汤”、“乐”、“当”、“买”、“农”、“孙”、“为”等。

3、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偏旁。如“鸡”、“观”、“戏”、“邓”、“难”、“欢”、“区”、“岁”、“罗”、“刘”、“齐”等。

4、仅保留原字的有特征的部份。如“声”、“习”、“县”、“医”、“务”、“广”、“条”、“凿”等。

5、原来的形声字改换简单的声旁。如“辽”、“迁”、“邮”、“阶”、“运”、“远”、“扰”、“犹”、“惊”、“护”等。

6、保留原字轮廓。比如“龟”、“虑”、“爱”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同音字合并为简单的那个字。比如“里程”的“里”和“里面”的“里”合并,“面孔”的“面”和“面条”的“面”合并,“皇后”的“后”和“以后”的“后”合并,“忧郁”的“郁”和“郁郁葱葱”的“郁”合并。这些合并在现代文中不会引起词义的混乱,简化字的使用者从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从未用过简化字的人在那里想当然地杞人忧天。

有几个常用字特别值得一提:“龟”字,繁体近二十笔,简直是一笔一画在画一只龟,难写(我至今不知其正确笔顺、笔画),难记(经常阅读繁体字书籍的尚且我认得写不得,何况小学生),简化后保留其轮廓,仅剩七笔。“忧郁”的“郁”,繁体多达二十九笔!写法极其复杂,也很难记(据说有一次汉学会议上有人靠写出这个字赢得一片掌声),简化后以“葱郁”的“郁”代替,仅八笔。“吁”繁体字多达三十一笔,也极难记住写法,简化后改为“口”形“于”声的形声字,好记得很,且不过六笔。“衅”的繁体字二十六笔,写法也相当古怪,明白了其字源也未必能记得其写法,简化后仅十一笔。   
杨子 回复 悄悄话 ----547788的帖子:

简体字的颁布到现在也大约有50年了,这50年的实践证明简体字为大部分人所接受,尽管有人提出一些改正的意见,但是应该说它是成功的。在日常书写使用上是非常成功的,大大地提高了书写速度,试想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他为中国人节省了多少时间呀。在普及教育方面它也是成功的,很多人通过学习使用简体字而得以很快的脱离文盲的队列。
当然,它需要改进,任何事情都需要不断的改进。
杨子 回复 悄悄话 ----YohYoh的帖子: 其实简体和繁体有什么好争的?顺其自然

中华文明成为现存的人类历史最久远的文明,靠的是什么?是兼容并包,不断的自我演化自我更新。
古代官话和粤语很相似,要不要恢复?文言文在中国历史上占了主要地位,要不要让其重新流行?每朝每代都有自己的‘流行音乐’和‘畅销诗歌‘,要不要让他们重新上今天的排行榜?……
中华文化和中国人对这些问题从来没有含糊过,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来的,兼容并包,只要能符合时代发展就可以利用。
更何况我们谈的不是完全的摒弃,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旧基础上的改良。简体字再简,你也能找到古文字的踪影,再简你也能一眼就看出是中国字……抛弃传统的文明是无法survive的,同样,封闭守旧的文明也是无法survive的。
简体还是繁体,交给百姓解决吧,他们比任何‘文字专家‘都聪明!

杨子 回复 悄悄话 • 世界在发展,万物在变化。由繁而简是历史的必然。历史不会倒退。 -fguy- ♂ (0 bytes) (4 reads) 7/8/08
• 世界的發展 萬物的變化 也有許多由簡而繁的趨勢 -Karajan1- ♂ (0 bytes) (7 reads) 7/8/08
• 请给几个例子,特别是关于文字方面的 -kankantw- ♂ (0 bytes) (5 reads) 7/8/08
• 古人刻泥版、竹简,今人写枕头书。。。开个玩笑,不过,语言的进化倒是从简单到复杂。我们的祖先不也曾经只会“哇哇”乱叫吗?现在倒有了几千中复杂的语言。 -不明则问- ♂ (122 bytes) (42 reads) 7/8/08
• HaHa, 活生生的例子,受教了。 -kankantw- ♂ (0 bytes) (2 reads) 7/8/08
• 最初的人类只能用简单的符号表示。现代中文有上万字来表达丰富思想。 -中華之聲- ♂ (108 bytes) (7 reads) 7/8/08
• 初期是简到繁,成熟之后是繁到简 -kankantw- ♂ (0 bytes) (1 reads) 7/8/08
• 这个例子很不恰当.最初的人类只用简单的符号,那是因为要表达的内容少 -auroraA- ♂ (0 bytes) (1 reads) 7/8/08
• 将语言的演化和进步说成是“灭掉...文化”,是愚蠢的短见。 -不明则问- 2008-07-08 08:31:59
• 很高兴与君交流探讨。谢谢。另外:“猪”偏旁叫“反犬旁”归兽类,不 -中華之聲- ♂ (76 bytes) (30 reads) 7/8/08
• 只觉得繁体字黑漆漆的一片,不甚美观--确实如此 -minor-
• 大陆没有禁止使用繁体字,但没人愿意用。咋办? -牛四- ♂ (0 bytes) (8 reads) 7/8/08
• 大陆没有禁止使用繁体字?? -CCPchief- (0 bytes) (9 reads) 7/8/08
• 提倡简体,不禁用繁体字。竖排繁体书多的是。 -kankantw- ♂ (0 bytes) (2 reads) 7/8/08
• 谁禁止了?练书法的不都在写繁体字嘛 -独孤太闲- ♂ (0 bytes) (1 reads) 7/8/08
• 禁止?胡锦涛自己都在用繁体 -maniac62- (0 bytes) (1 reads) 7/8/08
杨子 回复 悄悄话 ----中华之声的帖子:
许多简化方法是粗暴地用“X”,“又”等。如:
漢人(汉人)--民族矮了半截
趙(赵)--不知姓趙的人高不高興被打上个叉。
鄧(邓)--矮了半截(不知姓鄧的人高不高兴)
難(难)--简单了,不難了。
對(对)
雞(鸡)
聖(圣)--聖賢不聽不說話變成一堆土。
戲(戏)
僅(仅)
區(区)--有必要简化吗?
艱(艰)
还有
“雲”和“云”均为繁体,“雲”为Cloud﹐“云”为Say/Tell。均简化合并为“云”。增加混乱。
杨子 回复 悄悄话 ----------不明则问的帖子:

中華之聲-提出简体字的十大问题。我们来逐一看看他提出的问题:

》一、失去了表音功能
  
》  许多汉字原来是形声字,简化后失去了表音功能,而这正是汉字有别于其他文字的特点。


从传统的角度看,好象是有这个问题。但从简体字在这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来看,简化的好处远远大于某些字的表音功能。也就是说,学习者(包括大量的教育程度很低的农民等)因为简化而记住的字比因为表音功能而记住的字要多而且容易使用(尤其是书写)。


》二、无理简化
  
》  许多汉字的部首被毫无道理地用“又”字和叉代替,使优美的汉字变得不伦不类。


这类简化多来自于古时行书的简化。而且是否无理、是否优美、是否不伦不类是个很主观的认定。在从小学习简体字的人看来,他们一样优美,并非不伦不类。即使他们后来又大量使用繁体字(如在下),也没有觉得繁体字更优美(只觉得繁体字黑漆漆的一片,不甚美观)。


》三、割裂汉字体系
  
》  许多汉字是自成体系的,常用字简化后割裂了与非常用字的联系,致使从小学简化字的人一辈子也记不住一些使用频率较低的字。如:
会写“扑(撲)” 不会写 “璞”和“蹼”,
会写“还(還)”和“环(環)”不会写“寰”和“鬟”。


这确实是个疏漏。应该把同类的字做类似的简化。对于不好简化成同样边旁的,可以简化为另外的形式。

其次,“与非常用字的联系”其实并没有那么一成不变的。在文字的演化过程中,有些旧的联系失去了,又会有些新的联系建立起来(尤其是随着发音的变化)。

另外,“非常用字”就是使用频率低的字。为了那些非常用字的偶然使用而死抱着繁体字,让社会大众每天多花时间和工夫在写那些繁体字上,是低效而不值得的,尤其是在现代讲求效率的社会。


》四、形体笔画不美观
  
》  许多汉字原来是非常方正美观的,简化以后失去美观

这个本来就是非常主观的认定。许多从小学习简化字长大的人还觉得很多繁体字不美观呢。所以这个论点只对于那些思想僵化的遗老们成立。


》五、合并偏旁,字不达意
  
》  像“貓(猫”)和“豬(猪)”简化以后都成了狗类了。

这个新的边旁是“兽类”的意思。下次发言前请多了解简体字再说,以免再闹这类笑话。

另外,在社会大众来说,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细分什么动物是“猫类”、什么动物是“狗类”的吗?那对于现代科学搞出来的混血动物,如“狮狗”,你又要用什么边旁来描述它们呢?


》六、同音字合并,字义混乱
  
》  汉字本来是有精确分工的,人为地让一个字去承担本不该它应该具有的含义。


Again,你举的的几个例子在从小学习简体字的人来说都不是问题。

另外,我相信会有某些情形是会造成字义混乱这个问题的。但应该去改进简体字而不是退回到繁体字去。


》七、汉字进行切割,音形皆损


音损了什么?形有损了什么?这些大多是主观认定。Again^2,你举的几个例子在从小学习简体字的人来说都不是问题。


》八、简化后出现表音错误

》如:鄰(邻)賓(宾)
  
》韵母本是in,但简化字是用韵母为ing的字作偏旁,容易让人读错。


简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让学习者能容易记住这些常用字。记住了,也就不需要(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再从这些边旁来发音了。

而且,这类问题在繁体字里也有,比如“編”,你说它实际上发什么音?而根据它的边旁,它又该发什么音?


》九、有些字笔画本不多,完全没必要简化
  
》  如:減(减)涼(凉)於(于)時(时)國(国)


我对于“減(减)涼(凉)”的简化不是很了解。但仍然认为“於(于)時(时)國(国)”的简化大表认同。

尤其是“國(国)”,简体字有更好的传统意思---其中的“玉”代表的是“皇帝玉玺”。这不是我们几千年的传统吗?

另外,照你的表音做法,“國”字是不是应该发成类似“或”的音?


》十、使汉字的可识别性大大降低
  
》  汉字简化以後,使原来差别很大的字变得非常相像,导致经常被人搞错。
  
》  如:鳳(凤)和風(风)厲(厉)和歷(历)


实际上,这是对简体字不够熟练的人的问题。Again^3,你举的几个例子在从小学习简体字的人来说都不是大问题。

当然,如果能够把它们的形状再分开点,效果会更好。

另外,在繁体字当中,这个问题也不小,尤其是比划多的,呈黑压压的一片,更不好分清字形。比如,“瞏”跟“寰”、“龎”跟“龐”(请问这两个字如何发音?),等等。


如今的简体字方案定案时间好象很短,但其源头和来历却很久--往往有至少几百年的历史--很多是从古行书来的。而且,民国政府就曾经提出几个简化的方案。只是民国政府来不及完成这个任务就被赶到台湾去了。如今的简体字方案很多就是根据那些方案来的。

另外,简化字是否你所说的“过渡形态”,不在你、我或者某些专家的认定,而在于社会的使用情况。如果能用上几百年,你还会说那是“过渡形态”吗?

杨子 回复 悄悄话 ----中华之声的帖子:

“谷”与“穀”本来都是繁体字,前者指“山谷”,后者指“穀物”,二者合并后简掉“穀”,“谷”可以代替“穀”,但“穀”绝对不能代替“谷”,现在人把“山谷”也写成了“山穀”,笑死人。

“系”与“係”也是如此,当我看到“文学大係”的标题,真的是哭笑不得!

简体的“钟”代替了“锺”与“鐘”,但二者含义不同,“锺”是“锺情”,“鐘”是“鐘錶”(钟表),非要把钱钟书老的名字写繁体字,却又不知道“锺”与“鐘”的区分,能不闹笑话吗?

繁体“範”“范”是两个字,后者是姓,前者才是模範、範式的範却又兼作姓氏,现在一回繁,姓“范”的都变成姓“範”的了,其实还真有姓“範”的,但也有“范”而不“範”的呀,真是乱了套了。

还有“下面”的“面”跟“麦麺”的“麺”,现在完全混同了。
再如“愛”字,没有了心的爱还能叫愛吗?

杨子 回复 悄悄话 杨子的帖子:

中华之声,请问,能不能研究一下每个簡体字的来源。
你文章中的每个字,几乎都有千年草书行书的对应体。所以说,这些简体字,个个都有很长的历史。

记得陈水扁一个题词,10个字用了4个简体字,人家骂他怎么用简体字,幕僚马上翻出草书行书字帖,说明他们是草书行书,而不是简体字。
这是给陈水扁解了围,同时也说明简体字原来也是“正本清源”的。

还有,人家第一版文字改革小组的人员,全是民国留下来的学究,人家谦虚地讲了两句“短期上马,多多关照”,你还真以为人家是“草草”“提案”那。

杨子 回复 悄悄话 mingong的帖子:

1。文言文的败落
2。白话文的兴起
3。繁体简化
4。拼音化
5。英语化
6。谁的阴谋?
7. 谁在灭掉中国文字文化?

讨论: chande.jiang@gmail.com
杨子 回复 悄悄话 ----KanknaTW的帖子:

你的方案几乎包括所有简字,像是要提倡取消简字。简字流行通用,再想取消是徒劳的。
不知你看了篆书样板,是否有意打算取消当前用的繁体字:
(附:小篆石刻 http://i29.tinypic.com/9an6z8.jpg)
大篆更好看,历史更悠久,干脆回到大篆好了:
(附: 大篆石刻http://i37.tinypic.com/2sadqat.jpg)

----WalaWala的帖子:
要保持中华文字传统,请先从恢复自右到左自上而下的书写顺序开始
别忘了正是从民国开始,弃“高雅”的文言文而取“可笑”的白话文。你能改革,别人就改革不得?
杨子 回复 悄悄话 Luc的帖子:

非常同意。
本人不反对用简体字书写,但必须加以改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都是用正体字或繁体字纪录下来,为了避免文化断层,希望在大陆的年轻人应该学习及认识繁体字,不然日后如要研读古籍,需要通过专人翻译,那还成何体统?(就像目前的越南人和韩国人)。
杨子 回复 悄悄话 -----中华之声的帖子:
我的命题是近代文字简化过程出现的问题和疏漏。并不反对合理科学简化
杨子 回复 悄悄话 杨子 的帖子:

有些人喜欢在某些场合用英文,但缺英文知识,说错了写错了英文,能说是英文的缺陷吗?确实是这样。

中华之声的“简体文字论说”下了功夫,不论是自己研究的还是转来的,都很有参考价值。从一开始,确实简化时考虑不周,造成很多异意。

中华之声的观点当为“简体字”第三版的参考。让那些未来的文字改革者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中华之声也该接受文字的历史现实。文字这东西,一旦到了“字用”阶段,就成了历史---铁板上钉钉子,难于再改回来。即使改回来,它还会留在世上作为“字”用,这就是“历史”。没人能修改历史,只能发展历史(严格说:历史发展)。
杨子 回复 悄悄话 不明则问 的帖子:

》疏漏一: 在简化过程中,与传统文化没有很好的接轨,以至于现代汉语中不存在的问题,到了古代汉语中就有问题了。

》比如苏东坡的词里面,“早生华发”的“发”是头发的“髮”,“雄姿英发”的“发”是发展的“發”,本来是两个不同的字,但到了现代汉语里,却成了同一个字,以至于苏东坡这首词的艺术性大打折扣。


对于大部分惯用简体的人来说,苏东坡这首词的艺术性并没有受影响。我们一样能欣赏这些个艺术性。


》疏漏二: 简化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简化不统一。

》比如多瑙河的“瑙”和脑袋的“脑”,右偏旁原本都是一样的,但是一个简化了一个没有简化,以至于没有规律可循。

对,这确实是个缺陷。应该把那些通通都简化成同样边旁的字。


》疏漏三: 在当前文字应用中,有些人习惯于在某些场合用繁体字,但是缺少繁体字的知识。

这个不是汉字简化本身的问题。那些习惯于在某些场合用繁体字的人应该努力学好繁体字的知识。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说“有些人习惯于在某些场合用英文,但是缺少英文的知识”,能说是英文的缺陷吗?
杨子 回复 悄悄话 ----547788 的帖子:

你的这些笑话的产生都是用词不当所致,或者说写了错别字。
实在看不出这是简化汉字所造成的结果。如果一定要拿这些“笑话”来怪罪简化汉字,实在是有些牵强了。

-----螃蟹的帖子:
• 只能说明写这篇东西的人是一个不懂简体字历史的人 -螃蟹-

-----Luc的帖子:
赞成 中華之聲 的观点。

杨子 回复 悄悄话 中华之声的帖子: “汉字简化的疏漏,应补漏纠错。再不抓紧改正就不可原谅了...“:

一方面,简化汉字符合历史规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便利国人的文化学习和知识传播;另一方面,目前对汉字的简化应该后退一步,因为汉字在简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疏漏,我们现在应该抓紧时间进行更正。

疏漏一: 在简化过程中,与传统文化没有很好的接轨,以至于现代汉语中不存在的问题,到了古代汉语中就有问题了。

比如苏东坡的词里面,“早生华发”的“发”是头发的“髮”,“雄姿英发”的“发”是发展的“發”,本来是两个不同的字,但到了现代汉语里,却成了同一个字,以至于苏东坡这首词的艺术性大打折扣。

疏漏二: 简化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简化不统一。

比如多瑙河的“瑙”和脑袋的“脑”,右偏旁原本都是一样的,但是一个简化了一个没有简化,以至于没有规律可循。

疏漏三: 在当前文字应用中,有些人习惯于在某些场合用繁体字,但是缺少繁体字的知识。

在50年代,简化字刚开始的时候,出现一些疏漏是可以原谅的,因为当时我们不知道实际中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半个世纪以后,我们已经发现了这些问题,再不抓紧时间改正就不可原谅了。
杨子 回复 悄悄话 中华之声的帖子:《不合理的汉字简化》-- 敬请冷静理性地读

首先,中華的“華”字工整端庄秀丽。简化后的“华”完全破坏了原有的神韵。
这是本人强烈要求更正回来的第一个字。

  一、失去了表音功能
  
  许多汉字原来是形声字,简化后失去了表音功能,而这正是汉字有别于其他文字的特点。如:
  
  際(际)價(价)標(标)僅(仅)歡(欢)
  
  隊(队)屬(属)劉(刘)燭(烛)敵(敌)
  
  
  二、无理简化
  
  许多汉字的部首被毫无道理地用“又”字和叉代替,使优美的汉字变得不伦不类。如:
  
  鳳(凤)風(风)漢(汉)僅(仅)難(难)
  
  權(权)歡(欢)聖(圣)對(对)樹(树)
  
  
  三、割裂汉字体系
  
  许多汉字是自成体系的,常用字简化后割裂了与非常用字的联系,致使从小学简化字的人一辈子也记不住一些使用频率较低的字。如:
会写“扑(撲)” 不会写 “璞”和“蹼”,
会写“还(還)”和“环(環)”不会写“寰”和“鬟”。

其他还有:
  
  仅(僅)谨瑾盘(盤)磐牺(犧)曦
  
  彻(徹)澈撤蜡(蠟)猎(獵)鬣
  
  歼(殲)纤(纖)谶伤(傷)殇(殤)觞(觴)
  
  声(聲)馨磬罄梦(夢)懵甍
  
  
  四、形体笔画不美观
  
  许多汉字原来是非常方正美观的,简化以后失去美观。如:
  
  讠(言)钅(金)车(車)龙(龍)汉(漢)
  
  刘(劉)华(華)长(長)拣(揀)东(東)
  
  
  五、合并偏旁,字不达意
  
  像“貓(猫”)和“豬(猪)”简化以后都成了狗类了。
  
  
  六、同音字合并,字义混乱
  
  汉字本来是有精确分工的,人为地让一个字去承担本不该它应该具有的含义。如:
  
  后:“前后皇后”原本为“前後皇后”
  
  发:“发现头发”原本为“發現頭髮”
  
  面:“面部面粉”原本为“面部麵粉”
  
  板:“木板老板”原本为“木板老闆”
  
  
  七、汉字进行切割,音形皆损
  
  如:掛(挂)蠍(蝎) 槨(椁) 櫬(榇)
  
  
  八、简化后出现表音错误
  
  如:鄰(邻)賓(宾)
  
  韵母本是in,但简化字是用韵母为ing的字作偏旁,容易让人读错。
  
  
  九、有些字笔画本不多,完全没必要简化
  
  如:減(减)涼(凉)於(于)時(时)國(国)
  
  
  十、使汉字的可识别性大大降低
  
  汉字简化以後,使原来差别很大的字变得非常相像,导致经常被人搞错。
  
  如:鳳(凤)和風(风)厲(厉)和歷(历)
  
  特别是“凤”和“风”,经常出现姓名中的“凤”和“风”,简体的两个字一旦稍微写潦草,就容易让人分辨不清。
  
  如今的简体字方案是从1956年1月份起,用仅短短的时间,完成的《汉字简化方案》、《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和《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其中拼音方案的目标,是推动扫盲识字运动,待时机成熟后再废汉字以代之,而简化字则是汉字被取代前的过渡形态。
杨子 回复 悄悄话 1)。来源: 鱼翔浅底 于 06-10-20 17:30:27
正如阁下标题的错字一样,用错字是个人水平问题,赖不得简体字。书归正传:
读懂“摆到下面”和“下面吃”很难吗?

2). 来源:SQLi 于 2006-10-20 15:34:43
简化字在普及教育上功不可没不失下里巴人;繁体字在传承中华文化上堪称阳春白雪。中文简体字同样源远流长并非无中生有,只要没有偏见就会对简化文字的好处给出正面评价。
繁简字体皆我中华文化瑰宝,各有短长,于不同时空有不同侧重。如港台朋友的书信与文稿中常夹杂简体字而大陆人士在书法与考证中总不离繁体字。
说到韩日文中的汉字也是多有变体,这都很自然无需大惊小怪用来证明什么。
文字同时具有标记文化体系的功能,汉字在东方语言中与罗马字符在西方语言中当属异曲同工。分不清“下面”者应该也分不清“rest”,因为“其余”与“休息”同样风马牛不相及。
另外,简化不仅在中文才有,英文亦然,君不见:color之于colour和mart之于market。
PROFESSOR3 回复 悄悄话 说得好。中文最终会走向完全拼音化的方向。这是历史潮流,谁也挡不住的。发展趋势就是表音部分越来越多,相对的表意部分逐渐退出。简体字比繁体字优越得多,终将取代繁体字。
杨子 回复 悄悄话 而且认识正体字,贯通上下五千年,没有文化断层问题。"

1)。正体字的历史到底有多久?

2)。甲骨文时代的文化,可以由正体字来传承,难道正体字时代的文化就不能用“异体字”时代来传承?所有的甲骨文字文章给“正体”化了,还需要老百姓去看甲骨原文吗?所有正体的文史都“异体”了,还需要人们去看“旧体”(所谓的“正体”)吗?

3)。未来的中英结合文字或叫"杂交文字”难道就不能表达现在的“异体”文化?

4)。英文取代了希伯来文,到今天还有一堆人认为有希伯来文多好。念古是人类的情结。没什么。历史的变迁就是这样。以新代旧,大浪淘沙。如果那个“异体字”不好,自然在淘汰之列。如果那个“正体字”不好,自然也被列在“旧体/古体”一栏。

早年台湾那些老迂腐把旧体、繁体当成"正体”,把新体、简体看作“异体”,本身就是老传统、老学究的不服气表现。

5)。简体字多数源于草书和行书,有上千年的历史。一个东西可以脱颖而出,除了技术,除了文化,最重要的就是“需要”。
晓冬 回复 悄悄话 几千个简体字,实际上造成了中国文字几千个异体字,大大增加了汉字总量。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不利。
虽然初学阶段简体字学起来方便,就好比方便面一定比煮饭炒菜方便。但是不能把方便面当作正牌中餐。汉字一旦度过初学阶段,到了后来,还是正体字好。
正体字更继承中国文化的精神,而且美。
打字速度反正一样。
而且认识正体字,贯通上下五千年,没有文化断层问题。
杨子 回复 悄悄话
海外的一学校做过一个试验。

三个孩子去学校学中文,一个读了两年的台湾课本,当然用的正体子,第三年放弃了,转到了简体字班。现在读第7班。
一个小孩子直接读简体字班,现在读到了八年级。
一个小孩子读台湾课本,现在读六年级。

为此,校长博士(台湾来的,嘉义人; 因上任校长是台湾来的江苏人而认识)不得不说,对于这些孩子, 简体字比正体字更适合他们去“学习”。从去年开始,他开始大量设立简体字版。 (早就用拼音了,即使正体字班)。不才我帮他找了五六年级四个简体班的老师。(都是集中在周六上课)。

他的学校共有3200学中文的学生。现在是1800多在学正体字。1300多在学简体字。 学校办了18年。他是第六任校长。

同时,两间只教正体字的中文学校(一个老板是香港人,一个老板是台湾来的大陆人),上个月正式宣布破产。----本来这两间学校比我说得那家还大,为什么?这些学校的校长观点和你的差不多。----你Google一下,就知道都是事实。

我自己的孩子,也是先学了2年正体,第3年孩子要求转到简体班(因为他的同学的简体中文作业,让他羡慕)。不信,你去拿两个课本,拿给孩子自己选择,看看结果。我朋友的女儿(全家台湾来的,孩子也是出生在这里),一进班就是简体班。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 DIY取代了do it yourself, 立院取代了立法院, 不仅字体要简便,词要简便, 句子更要简便。这是人类的发展使然。工具越先进,变化越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晓冬 回复 悄悄话 "简化是历史的大趋势"的说法过于牵强。几千年来汉字形体有所变动,不是因为要简化,而是因为从刻写在甲骨上,刻写在竹简上,到蔡伦造纸以后书写在纸上,因为纸不同,字体就不同。大篆小篆也许适合刻写在甲骨上书简上,王羲之的字体适合用毛笔写在纸上。
这种字体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造纸科学技术的进步步伐。和"简化是历史的大趋势"毫无关系。
中国曾经有过两次全面使用简体字的机会,第一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1927年--1937年),第二次是中共建政到计算机普及之前。但是两次都没有全面简体化。
到了计算机普及,中文打字系统发明,简体字就没有任何理由了,因为用计算机,简体和正体的打字速度一样快。
这时正体的优越性发挥出来了,认识正体字,可以不但读60年代以后的书,也可以读以前的书,可以读古书。
而不认识正体,只认识简体字的人,只能够读六十年代以后出版的书。
因此会正体字的人,当然不愿意放弃正体字。而只认识简体字的人,则开始重新学习正体字。
今后的趋势是怎样?
可以肯定,由于计算机的运用,正体和简体的打字速度一样快,使得正体的优越性得以发挥,可以不但读现在的书,也可以读以前的书,可以读古书。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将学习正体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