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校长钟秉林谈高教问题
11月28日在浙江人文大讲堂的演讲 ----- (转贴)
明年中国在读博士生数量将超过美国。这意味着什么?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中国从规模上已经全方位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
然而一个国家的教育要真正崛起不仅仅在于规模。我认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就是“社会公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和我们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之间的矛盾。说白了,老百姓现在不仅想上大学,而且要上好大学。
中国的好大学、好专业目前还比较少。要解决这个矛盾,治本的办法就是尽快拓展优质高教资源,多办好大学、好专业。但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是需要长期积累。办大学没钱不行,但光靠钱也堆不出一所好大学。一所大学的优良的传统和校风、精良的师资队伍、良好的社会声誉等都要靠长时间积累,办好一所大学不是一二十年的事,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想在短期内大幅度拓展优质高教资源,任务十分艰巨。这就决定了这一主要矛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存在。
这一矛盾引发了一系列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投入与缴费上学、毕业生就业、教育公平、政府宏观管理与高校自主办学等。这一矛盾还波及到基础教育领域,希望孩子上好中学、好小学,竞争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了,择校风即由此而来。北师大的附中、附小、附属幼儿园都是北京市最好的,每年招生承受的压力要比大学招生的压力大多了,因为上大学要统考,有分数线,还有阳光工程、网上录取,而中小学、幼儿园难度就比较大。
因此,今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任务是什么?我想就是质量和公平。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公平。
我们不会放弃师范特色
问:如何看待“千校一面”的问题?
答:当前中国老百姓在高等教育公平方面已经从过去追求量的公平转化到了追求质的公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已经调整为提高质量。我认为高等院校要“科学定位,各安其位”。一个学校的发展必须要有正确定位,要稳定若干年。我们分析了相当一批学校的定位和目标以后,归纳出了一些关键词,比如谈到学校类型,有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或是综合性、多科性、单科性等;谈到学校发展水平,有一流、高水平、知名、有影响、具有重要地位等;谈到学校水平的适用范围,有国际、国内、地方、行业等。选出几个关键词,再加上对学校优势特色的描述,基本就是一个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北师大也没有免俗。
如何定位并确定发展目标是学校的自主权,关键是要实事求是、内涵清晰,切忌盲目攀比、趋同化。一方面是攀高,都要成为研究型大学或综合性大学;另一方面是就低,都要办成人教育脱产班甚至高自考辅导班,这两种趋同化的倾向都应该避免。
以北师大为例,我是学机械工程的,但我认为北师大不能建机械学科,不光是经费和队伍的问题,还有学科发展环境和相关学科支撑条件问题。力学是机械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师范大学一般没有力学学科,机械学科的发展没有后劲。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北师大形成了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科学的鲜明优势和突出特色。特色是立校之本,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没有优势何来社会声誉?所以我在很多场合讲,请社会放心,也请媒体放心,北师大在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绝对不会放弃我们的优势和特色。这些优势特色是长期形成的,又有广阔的市场,我们没有理由去放弃。综合性和有特色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高考改革要从长远看
问:高考制度一直为社会所诟病,您如何看待?
答: 中国目前还不可能取消高考。高等教育是选拔性的教育,不可能人人都上大学,包括美国也是这样。既然是选拔性教育,就要有区分度,就要有合适的考核办法。
总之,要稳中求改,稳中求进。今年的调整看起来和去年差别不大,明年的看起来和今年的差别不大,但5年后回头去看,变化就很大了。
中学教育,别分文理科
问:现在我们同学都不会玩了,听不懂高雅音乐,不会写毛笔字,也不了解历史,你认为要怎样加强基础教育和人文教育?
再举个例子。现在许多大学在所有的一年级本科生进校后,不管是学文科还是学理科都要开出一门课程,有的学校叫做生命科学与技术导论,有的学校叫做生物学概论,这门课对于很多学生在本科4年期间,甚至在他们工作后的一段时间,不一定有直接的作用。为什么要学?因为在当代社会,信息增长速度很快,知识更新周期缩短,我们大学培养的学生,即使读到博士,也不可能是一次性的、终结性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科学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我们可以预见到本世纪在生命科学和技术领域肯定会发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但是又不可能预测到哪年哪月在哪个学科分支会发生什么样的具体变革,这就需要早做准备!在校期间让学生对生命科学和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前沿发展趋势有所了解,这样毕业之后,一旦遇到由于生命科学技术重大突破带来变革的时候,他们就知道怎么去应对,就不会感到束手无策,无所适从。
我的第一身份是教师
问:目前有的一流大学,重研究轻教学,有的课程挂在网上,但是没人上课,您怎么看?
答:刚才主持人介绍了我的很多头衔,我最喜欢其中两个字:教师!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首先要承担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否则就和研究院的研究员没有区别了。北师大的教师中75%是博士,必须要给学生上课,这也是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之一。现在高校中确实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论文、轻教材,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要靠政策导向,必须统筹考虑竞争机制,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要科学合理、符合规律。比如像教师发表论文的问题,作为教师对论文应该有要求,但我们对教师是3年一考核,不是每年都搞,因为搞研究需要积累;同时我们也对教学工作的质和量提出明确的要求。
最近我看了《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其中一位作者是教育学教授,另一位是统计学教授。他们对中学生的理科课程学习和大学生物学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跟踪了一批学生,将他们的中学课程成绩和大学相关课程成绩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取得了很有价值的结论,这个例子说明,教学研究一样能出高水平成果。
于丹把论语请出象牙塔
问:怎么看待“于丹走红”现象?
答:我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都有它的背景,也有它的必然性。于丹教授是我们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和传媒学院的教授,也是我们学校的优秀教师。对待这种现象,我个人有两点看法:
第一,国家的发展既需要哲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潜心做研究,另一方面也迫切需要一批研究人员做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堂”上谈学习论语和庄子的心得,我认为她的最大贡献在于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粹走出象牙塔,用大众化的语言介绍给平民百姓,而且重视和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
第二,现在社会上对她的评价颇多,我都注意到了。一是针对她的一些观点,一是所谓学术性问题。我觉得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完全相同,自然科学的答案往往是唯一的,而人文社科的一些观点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学者个人的角度对一些问题发表观点我觉得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当然她毕竟比较年轻,还需要不断的积累和提高。至于学术性的问题,我建议到北师大听于丹开出的有关课程。我相信如果按照她在百家讲坛上那样讲课,可能早就被学生轰下讲台了;反过来,如果像给研究生上课那样去电视上讲,估计也没有什么人听了。
给独立学院一点时间
问:请您谈谈独立学院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答:这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大部分独立学院是在水平较高的普通高校的基础上举办和发展起来的,是本科层次的高校,北师大在珠海也与当地市政府联合举办了一所。独立学院的出现为中国高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前边已经谈到,我们迫切需要拓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而如果白手起家办一所高校,需要从高自考助学辅导开始,经过若干年取得大专学历授权,再办若干年才可以申请本科学历授权,非常不容易,这是符合高教和高校规律的,但却满足不了老百姓对高等教育的要求。独立学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当然还有社会力量投入、学校自身发展需求等原因。现在全国有300多所独立学院,从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资产构成,到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设计,形态各异,问题也不少。我觉得应该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试验探索,让社会给予评价和检验。关键是要规范管理,保证质量。
创新型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素质的教育。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广大教师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造就创新型教师是当前教师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创新型教师是创新型人才的一种特殊类型,在整个国家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具有前瞻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意义。一方面,创新型教师和其他专业的创新型人才一样,需要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人格特征、价值取向和价值理想,是以创新精神来从事教育实践工作的人。另一方面,创新型教师又是培养其他类型创新型人才的专业工作者,需要认识和掌握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明了和应对创新型人才成长过程中所碰到的各种困难、阻碍和挑战,科学而有序地选择提高青少年创造性素质的模式与方法。
为了培养创新型教师,首先,各级各类教师教育——从师范大学到教师进修院校,从教师教育的正规培训机构到中小学校的校本教师培训——都应该将培养和造就创新型教师、提高教师的创造性素质作为工作的核心目标加以确立,作为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加以追求。其次,在教师教育——既包括职前教育也包括在职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上,要加大通识课程的比重,帮助未来教师和在职教师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促进他们对不同知识领域之间联系的把握和理解。再次,应创新教师教育的模式,在强化理论基础的同时,重视案例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加大专业实习的力度,促进未来教师和在职教师的反思意识、研究意识和实践意识的增强。
----
后记:钟秉林还真有点教育家的味道,不愧为北师大的。到处演讲,又有点像当年的邓旭初和温元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