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获了一种恬静的生活, 像一条波澜不惊的小河, 流过春夏 流过秋冬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山村学堂几儿女 (感动你我 2)

(2007-01-04 18:02:15) 下一个

        -------以家为校,以校为家的乡村女教师

“乡村女教师”,这里讲的不是苏?哪遣康缬埃??侵醒胩ǜ卸?泄?谀坷镆桓稣媸档娜宋铩M跎?ⅲ?桓霾蟹先耍?谔?猩胶炱烨?虾崴?蛐都灼捍迦谓?2年的乡村女教师。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就是因为有了爱,王升英才感动了中原,感动了中国,感动了孩子,感动了你我。
    
源于爱,山乡教学
    
1956年,王升英出生在卸甲坪的西平自然村。幼时患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终生残疾。生性好强的她偏偏喜欢读书。60年代初的林县,那是中国有名的穷地方。当时,同村的许多孩子家贫而上不起学。为了上学,王升英哭着闹着求父母。父母见此情景,下了决心:咬牙也要供孩子上学。他们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挤钱。母亲给人家纺棉花常常深夜不眠,父亲冒着危险到山上采石。体味着父母的艰辛,眼见着儿时的伙伴上不起学,王升英深深体会到山里孩子上学是多么不易!她暗暗立下志向,刻苦学习,长大后当一名教师,让村里的孩子都能上学,都上得起学!王升英勤奋刻苦,终于读完了高中,1974年,18岁的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民办小学教师,工资五元人民币。
 
卸甲坪村有4个自然村,村与村之间不是大河相隔,就是隔山相望。王升英教学的第一站是东平自然村。从家到学校,中间有洹河水相隔,平常需要走半个钟头的路程。因为腿脚不便,她摔跤是常有的事。每到雨季,山陡路滑,河水暴涨,架在河上的木桥常常被洪水淹没冲断,即便是身体健壮的青年人,从这儿过河也是战战兢兢的。刚当教师的那几年,王升英往返学校只好从河坝上蹚着没膝深的河水过河,随时都有摔倒的可能,一不留神就可能被河水冲走。那时候,乡亲们一次次搀扶,学生们一次次接送,坚定了她当好老师的信心。
 
在王升英的笔记本上,有这么一句话:“学春蚕吐尽银丝织春景,做人梯献出碧血育人才。”1978年6月,阴雨连绵不断,破旧的校舍已经不能经风挡雨。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王升英只好让学生回到家里。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她每天拖着残疾的腿,冒雨踏着泥泞的山路,挨家挨户到每个学生家里上课、辅导、批改作业。在那20多天,不管雨多大风多急,她每天坚持跑遍4个自然村,自己不知摔倒过多少次,但她没有落下一个孩子。多少家长感动得说不出话,拉着她的手直掉眼泪。

源于爱,苦了亲人

王升英一心扑在孩子的教育上,为了山里的孩子忙忙碌碌,却苦了自己身边的亲人。1980年,王升英的父亲因病住院,她在家中是长女,应该去医院照顾父亲。可是,她一走,学校的几十个学生就得停课,她怀着愧疚的心理让年幼的妹妹去医院照顾父亲。王升英只在星期天抽时间去医院探望父亲。父亲离开人世时,王升英还在给孩子们上课,闻讯后哭道:“女儿不孝,没能在您床前尽孝!”

多少个夜晚,王升英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看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因为没人照顾,害怕地依偎在墙角,又饥又渴喊着妈妈的时候,她常愧疚地落泪。天冷了,邻居家的孩子一个个穿上了棉袄棉裤,而王升英却忙得顾不上给一双儿女缝棉衣,两个孩子冻得直哆嗦,还是好心的邻居帮她做了针线活。 
    
十多年后,王升英的女儿考上了大学。女儿在外地给妈妈写的第一封信是这样的“那时候,妈妈你每天都忙到很晚,我和弟弟几乎都要天天饿着肚子等你。冬天,你忙着给学生做棉帘,我们的棉衣你却顾不上。又饥又饿的时候,我们认为你不是一个好妈妈。每当听人家的孩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时,我们就哭……现在,我终于理解了,知道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源于爱,无私奉献

80年代,改革的浪潮再一次唤醒红旗渠的儿女。"十万大军出太行”,林县的建筑大军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就连北京那个鸭蛋歌剧院也是林州人盖的。王升英的丈夫在东北揽下了一个建筑工程,兴冲冲地跑回家要升英一起去东北。“我监工程你作帐,挣钱多还不累,比在家教书强一百倍。”但学生拴住了王升英的心。为了孩子,王升英自己没走,而且说服了丈夫放弃了东北的工程,当起了学校的义务勤杂工:学校门窗坏了他修,屋顶漏了他补。她的丈夫还用自己的钱买来32块水泥板做了孩子们的课桌。
      
1993年,夏季的一场暴雨冲垮了破烂不堪的学校。看着面前的一片废墟,王升英和孩子们都哭了。当时村里还困难建不起学校,可孩子们的学习不能耽误啊!王升英带着孩子们转到村里一个仓库里上课。这个仓库紧挨着一个羊圈,气味难闻。没多久,王升英在一个学生的头上发现了一种寄生在羊身上的虫子,学生头皮发炎。给这位学生看好病后,王升英便带领学生到野外四处上课,河沟里、半山腰、槐树下、老屋旁……能待的地方都待过了。

夏天日晒,秋天风吹。眼看秋去冬来,还要在外面流动上课,王升英心急如火。思来想去,和丈夫决定,把50多个孩子领到自己家里上课。这个只有一个老师的复式班学校就这样在卸甲坪诞生了。

家里条件也不是很好,拥挤不堪,长期下去既影响孩子们健康,又影响孩子们学习。怎么办呢?盖房子!王升英和丈夫商量。从哪儿弄钱呢?王升英当时的月工资是40元钱,丈夫王河生因患阑尾炎做手术,还借了人家2000多块。一咬牙,夫妻二人把家里的粮食卖掉,又到亲戚朋友家东拼西凑,房子终于动工。

为了省钱,一下课,王升英就和丈夫一起下河挖沙、抬石子、搬砖和泥,两人双手双脚都磨出了血泡。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历经千辛万苦,房子终于建成。从此,孩子们有了宽敞明亮的“课堂”。这个家庭学校一直保持了10年,---10年啊! 

作为一名山区民办教师,王升英的工资少得可怜,从5元、10元、30元、40元到70元。这样的收入别说贴补家用,就连维持生计都艰难。心灵手巧的王升英会缝纫,完全有能力开个裁缝店挣钱养活全家。家人和亲戚曾多次相劝,但王升英丝毫没有动心。她说:“看着这些孩子连学也上不成,我不忍心!”
 
她为了盖校舍负债累累,一贫如洗却无怨无悔,10年间她从未收过学生一分钱,就连学生家长为感谢她送来的礼物都婉言谢绝。为了还借款,她节衣缩食,吃糠咽菜。即使如此,她还经常用微薄的收入和节省下来的钱资助困难的学生。同事因病住院,她义务代课八个月而分文不取。为了让残疾孩子李增华上学,她拖着残疾的病腿和她的丈夫每天背他上下楼,一背就是6年。如今,她家里仍然欠着1.2万元的外债。

直到2004政府拨款建起了新学校,学生的条件好多了;政府现在给她的工资是每月1200元,她的家庭状况才有所改善。

源于爱,小山村走出了大学生

卸甲坪村地处山区,偏僻闭塞,就是这样艰苦的条件,王升英坚持不懈,32年如一日。山里孩子们,就是从这个山村家庭学校走出了几名大学生。这些孩子都发奋读书,在大学里也表现优异。
 
如今,村民们的日子好多了。但在偏僻闭塞的山村想看更多的书太难了。王升英很早就想办个山村图书馆,开拓孩子们的视野,丰富村民们的生活。2006年9月,北京的一位侯女士看了感动中国节目中王升英的事迹,倍受感动,打电话给王升英,说自己是搞实业的,愿意出资购买一部分图书送给山村图书馆。王升英感动得哭了。


源于爱,感动中国

当中央台的节目邀请她到北京做客,主持人问她,你这是第一次来北京吧,你想到哪转转,她说,我想去看升国旗,这是孩子们托我的愿望。

主持人问她,你这次到北京来,应该逛逛首都买点什么,她说,我想给孩子们每个人买个书包。中央台被感动了,决定由节目给每个孩子送一个书包。

(后来胡总书记被感动了,过问河南省,这个全国有名的大富县,100多万人口,人均收入可比沿海,那校舍、学生、老师的各方面到底落实得如何。好在这些问题都在2004年得到解决。否则,又不知哪个的乌纱帽不保----这可是真实的后话)。

根据中央台《感动中国》节目整理,2006。12。26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云林 回复 悄悄话 让世界充满爱。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