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获了一种恬静的生活, 像一条波澜不惊的小河, 流过春夏 流过秋冬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永远的记忆:《这一代》--- 纪念改革初期那些弄潮儿

(2006-12-26 15:49:17) 下一个

“在收集整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时,看到这些美丽漂亮的女兵,她们为了保家卫国,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潸然泪下!.....” (林贝卡)

“一代女兵们的生命虽然像闪电一样短暂,却永远照亮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心!" (罢了)
 
因为有了苏联革命的胜利,才有了电影最后的那个镜头,人们才能纪念和追思那些为了保家卫国而牺牲了的人们。这个结果(镜头)是多少人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才换来的。如果失败了,谁还会记得他们.......”  (杨子)

 
1979年,中苏关系刚刚松动,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白皮书”,里面有两篇新翻译的电影文学剧本,一是《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另一个就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那时候,一个班只发两本,一本给女生,一本给男生,我是班里第二个看的,拿来时里面就缺页少段,可大家还是争着看.......如饥似渴呀!那时候外面翻译来的东西少极了,即使国内的书也就是《金光大道》,《艳阳天》几部而已。

后来武大、北大、吉大、北师大、南开、南大、复旦等28所大学中文系的77/78级学生办了第一份全国性的大学文学刊物《这一代》,编辑部就设在珞珈山。这个刊物大胆地发表了张抗抗、陈建功等的处女文章。这代人都有知青、工人、大兵等实际生活经历,考入大学后,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激扬文字,挥止方酋,写东论西,批评时弊,大有岁月沉浮,舍我其谁的气概。那时候,这本杂志在全国大学文科系的影响是无与比拟的。可以说,《这一代》成就了一批独立思考、反思社会文人,也成就一批像张抗抗、陈建功这些后来成了名的作家...... 那时候的执行编辑是77级中文系的张华,张光年的儿子。张光年就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0年里,思想开放的人民文学主编“光未然”。

在看到这篇评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让我想到的更多的是《这一代》,想到的是那些编辑们,想到的是那一代走在时代前面的弄潮儿。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们顶着被批判、被捕坐牢的压力,在全国首先发表了批判“贪污”“腐化”现象,对社会再反思的文学作品。凡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都知道,在那个时代,这是不可想象的。并且文章把贪污人物描述为一个省会城市的副书记,那可是绝对要杀头的。即使比《这一代》晚了两三年的《苦恋》,只因一句“我爱母亲,母亲爱我吗”就让白桦被整得够呛,你就可想而知了。

在当时的ZY勒令下,《这一代》被迫停刊。那些大学生编辑们的处境,相当艰难。要不是《大学生宿舍》里那位开明的校长,他们是可能被开除学籍的,至少一些人因此而没拿到教育部颁发的学位。对于即将全面开放的时代来说,他们,就是那个伟大时代的勇敢战士,就是在黎明时刻牺牲了自我的平凡的人。具往矣,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这一代》,还有多少人记得那些开拓性的编辑们?这一切,只能成为那一代人难于忘却的记忆。对于现在活在自由空气里的年轻人,认为一切来得自然,来的现成,根本不知你在感叹什么。认为你无病呻吟,老不识像,也不一定。
 
前不久,我看到开明校长的一篇回忆文章,列举了给他留下很深印象的100多个毕业生。那里的名字全是那个时代的人。我联系了时任少儿出版社编辑的李x博士---一个比我晚了至少10年的文科学生,我想弄清楚校长的回忆是否原稿。负责整理稿件的她说,校长老在唠叨那批人,他们为学校做了很多事,为那个时代作了很多事 ........

我释然。


-----这段文字写于阅读林贝卡的《我的女兵梦》之后,感慨那些为了自由,而在黎明时刻献出了生命的人们。我把它放到这里,以此献给那些在改革开放初期,携着智慧和胆量、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一代文化弄潮儿 。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简  介:  (by 林贝卡)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612&postID=1502

影片根据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改编。除本片外,小说还被改编成话剧、电视剧等多种文艺形式。值得一提的是作家(编剧之一)、导演和本片的摄影师都是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老兵。导演罗斯托茨基还是在战争中失去一条腿的二等残废军人。他们三位倾力合作,把自己的亲身感受都融注到影片当中,使影片拍摄的自然真切感人,征服了无数的观众。当之无愧地获得了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以及1975年的列宁奖金。

“本片故事发生在1942年夏天,瓦斯柯夫准尉带领两个班的女高射机枪手驻扎在一个小车站旁的村子里。车站周围是战略要地,敌机经常来轰炸或骚扰。一天,班长丽达在邻近的树林里发现了空降的德寇。于是,瓦斯柯夫带领一支由丽达、冉妮娅、丽萨、迦尔卡、索妮娅等五个姑娘组成的小分队到林中去搜捕德寇。在与敌人交战中,姑娘们一个个都牺牲了。班长丽达受重伤后不想拖累瓦斯柯夫,她托付瓦斯柯夫去找她的儿子,随即开枪自杀。瓦斯柯夫满腔仇恨地直捣德寇在林中的驻扎营地,他缴了敌人的械,押着三个德国俘虏朝驻地走去。途中,他见到以少校为首的援兵迎面奔来,欣慰地因伤口流血过多而晕倒了。许多年之后,已白发苍苍、左手截肢后按上假手的瓦斯柯夫带着已成长为青年军官的丽达的儿子来到当年战斗过的树林里,找到了当年这五个女兵的坟墓,她们对着墓碑肃立致哀……"

导演在影片中采用了多组黑白与彩色画面相互交替的镜头,把现实与理想,残酷与美好通过这种对比手法鲜明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战争本不应该属于这些可爱的姑娘们,但偏偏就是这可恶的战争夺去了她们美好生活的权利直至宝贵的生命。这场战争以及她们在法西斯侵略者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自我牺牲的无畏爱国精神都会深深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同时呼唤着人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珍惜和平!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林贝卡 回复 悄悄话 岁月流失,记忆永恒。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