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获了一种恬静的生活, 像一条波澜不惊的小河, 流过春夏 流过秋冬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知(22): 空间观---知识社会中最理想的地方

(2006-09-02 13:02:06) 下一个


IV. 知识社会中最理想得到地方

知识社会的中心在相对地转移,那
明天最理想的地方就是:保持有合理的高薪;房地产业旺盛但不飘涨;商业范畴广泛,生产和就业机会充足;财富相对集中但具备合理分配制度;权力制衡机制健全和文化先进;价值标准是以先进技术业和服务业为主题来衡量的;水电资源要丰富(上海比北京好);管理和劳工政策健全;方便的交通。

对知识的个人来说,算算青岛和上海那里更人性化。在上述条件趋于一致时,阳光、沙滩、山峦、树木、艺术、教育、博物馆、和体育/娱乐设施,就成了考验一个区域的好坏优劣的标志了。你只要一比较湾区和温哥华,相信你不会不明白什么叫生活的享受和生活的素质。

对于知识的企业来讲,企业的税收制度,最低工资的规定,高技术雇员的来源,相关产业的建立,以及总体成本的核算等等,就成为必要的考量。这种情形下,你绝对不会将知识产品的大策划,大研究,大生产放到曼和顿去。

必须注意到,知识产品有时与距离无关:
1)。技术的投入和产品生产,有时就只是一些电子符号,看看那些炒股票的就明白了。他们的知识和产品是无形的,与地点没什麽大关系,距离在这里不是什么必须考虑的因素。
2)。在知识产品的全球生产过程中,创造和研发占了25%,这一部分与生产和运输(也占整体的25%)不大一样,也是不大考虑地点和距离的。(当然占整体25%的广告、市场和销售,就是和市场地点关系极大了;最后的服务和保全就更是地域性的工作)。
3)。知识产品越来越小,运输成本占的比率相对低了,距离就不再是大问题。
4)。高增值的服务业,距离也不是问题。诸如航空订票,金融核对,卫星电视的操控,音乐的播放等等。

随着知识工人的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知识经济的活动方式也会改变。有能力的人就喜欢向一堆凑,形成一个高新技术开发生活区,就是所谓的“高增值地区”,就像中关村这些地方---不再仅是开发区,而且增加了许多生活设施,再加上原有的大学群,图书馆,体育馆,艺术场所和公园,医院,菜市场,(还少点博物馆),就成了不折不扣的高增值地区---一个完全自成一体的社会生态体系。这些理想的地区,其产值,其竞争力都是巨大的,因此产生了一股向心力----不仅吸收资金不断地注入,而且吸收一流的人才不断地到来,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循环圈。

随着知识社会网络的健全,人类的多样性就不断地涌现。我们再不能单一地比较那里好那里坏。

原来的“高技术开发区“的概念太陈旧,人才的标准也太落伍---看看北大发言人的水平和管理者的反复决策,你就知道什么叫不合时宜,有关空间和距离的概念也必须加权以后蔡可以使用。

理想的地方不仅跟“专业”方向有关,也和专业深度有关,而且和每个个体的爱好和适应性有关。一个人的活动空间大小范围也不一样。有的人好动,有的人容易被满足。一个世家农民一辈子的区域就是自己的乡村周围。而你我一类却走遍了全世界。那里叫好?自然不会有统一的答案。那当然就不必人云亦云,不必忌讳人家讲什么。只要自己定位好自己,自己选择好自己的地方,最能发挥自己就够了。你自己最开心的地方就是你最理想的地方。

对知识企业和产品来讲,活动的空间也不一样。一个公司可以向不同的地区出售自己的商品;另一个公司可能一辈子也就是在自己的社区里活动活动。他们做的都是与知识有关的工作,深度有时也一样,但广度范围就大不相同了。一个公司可能用的全是微软的套件,拥有单一的供货渠道,但他可以有不同区域的销售渠道和不同区域的市场。另一个公司可能用的是INTEL的CPU、中国的PCB板、韩国的RAM和LCD、....他有万国来的供货渠道,然而他的销售渠道或地点可能只是唯一的或有限区域的。当然也可以像他的多渠道供货一样,也可以是多渠道多市场的。这些不同的空间关系形成了一个知识实体的空间范围。

每一个人,每一个公司,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活动空间。能使自己发展的空间就是自己理想的空间。

-----------
每篇一句.
名句I think, therefore I am. ...........................我思故我在
篡改:I think I am, therefore I am, I think. ....我思我在,故我思我在。
(见“不眠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