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那些黑暗中能点亮人的灵魂的电影

总有一些理由让人爱这个世界和爱活着,电影算是一个。看电影是我的大乐趣,也是我了解人的通道。
正文

《断背山》与酸奶

(2006-02-18 16:40:33) 下一个
去一个亦师亦友的人家吃饭,她13岁的儿子刚被法院判给了父亲,每隔两周才能和她见一面,那天刚好是小男孩在的周末。坐下吃饭时,小男孩问她妈妈预测一下今年的奥斯卡,我和同去的另外一个朋友都认为她至少会说《断背山》,没想到她哇啦哇啦地谈了纪录片的得奖预测,儿子问她为什么这么预测,她说因为导演是犹太人。多年前,她的一部片子得了奥斯卡纪录片提名,呼声极高,结果没得奖,被同时提名的犹太导演的犹太人题材的片子夺了去,所以她对好莱坞至今耿耿于怀,称那是犹太人的好莱坞,每年的奥斯卡也是他们的。她有些anti- society,并且proud of anti-society,对主流的一切都持尖锐抨击的态度,聊到了《断背山》,她和李安是关系不错的朋友,当年李安落魄无着的时候,她曾安排李安到她的公司里做剪辑,李安干得很差,没几天就走人了,他说自己除了导演什么都干不了,李安后来成了大名,这些都成佳话,她不喜欢《断背山》。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她的景色的镜头太长了,特别是前半部分让她闷的睡着。Chris在审美品味上是个典型的美国人,喜欢戏剧化的、强烈冲突的同时有趣的表现方法,她的关于钱学森的纪录片开头的贝多芬音乐和火箭上天的组合很像世界末日的感觉,而中国“文革”的画面竟然配上了《黄河大合唱》,因为足够带劲。她不了解中国,也不了解中国的审美方式。《断背山》不算是经典电影,是个小品文,小品就要讲到有些回味余地,不能全从叙事的角度出发,众所周知李安的长处就在于此。上一部《绿巨人》票房惨败,首映时竟然有观众嘘他喝倒彩,让李安伤透了心,生了很久的病,元气大伤,曾经打算不再做电影,投资人也部找他做大制作,他的制片给他选了《断背山》的小说,再加上成本才500万,李安也就当成给自己恢复信心的小电影来做,没想到大获成功,金球奖颁奖典礼上的李安神采奕奕,可能因为这部影片让他找到了自信吧。《断背山》在美国电影里相当于酸奶,有营养无热量,那些blockbusters比如《金刚》象是主食里的巨无霸汉堡,生活必须品,吃起来让人回肠荡气的,大部分美国片都是热量高,营养低的食品,又是美国人最爱吃的日常消费品。情人节快到了,这个档期打出了象sex and city 捧红的明星Jessica Sara Park和去年的美国第一性感男人Mathew主演的Failure Lunch,这种电影是典型的DATE MOVIE,算是电影里的甜点吧,商业电影是消费品,过了档期,发行了DVD,影片的商业价值就开发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就在影碟租售店里等人光顾。消费品似的商业片多了,偶尔的酸奶就显出来了,调节口味,还有益健康,虽然对健康没什么根本的作用。奥斯卡喜欢这类酸奶式的电影,从《美国大美人》《百万美元宝贝》都有类似的性质,说的是美国人的生活,但不是用甜食的方式,而是有些酸涩的味道。是在普罗大众吃腻了甜食时也凑合着和小资、中资在一起看看的电影。美国大众通俗文化是强劲的主流,刚来的时候因为视野一直在纽约大学附近,误以为美国人都很小资,纽约更是小资的城市,时间长了,发现无论是影碟租售店、书店,还是影院、电视节目、报刊亭,这些大众文化集散地,莫不是铺天盖地通俗性的,甚至是低俗的产品占主流:卖座片、八卦杂志、恶搞真人秀,有浓厚的商业气味,如果天天在Lincon Center或者Film Authority Archive 混着,那些艺术得不得了的地方,艺术青年扎堆,决看不到商业气息。纽约不比巴黎的艺术气氛那么纯正和渗透到血液,它有些附庸风雅的味道,但好处是她的宽容性,大众的、小众的、大师经典和走江湖卖艺的尽可以找到舞台和受欢迎的市场,就象每年夏天中央公园的舞台,有莎士比亚名剧,也有土著艺人,有爵士、有摇滚,还有些四不象,有让你觉得是艺术的,有让你觉得糟蹋艺术的,更有不以艺术名义的纯粹图好玩的。美国这个移民国家才能培育出这么芜杂独特的文化产品,至于纽约,就是它们的showcase。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