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随笔写作的四重境界

(2006-01-31 23:48:57) 下一个
 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谈到的“三个境界”,甚是巧妙的借三句古词把复杂抽象的道理表达的浅显易懂,即引人咀嚼,又耐人寻味。这“三个境界”之说出来后,遂成了文艺专论史上曲指可数的佳例。   窃以为,要成为文学大家,抑或写好一篇文章,是无什么固定的模式,也无固定的方法可以套来使用的。但多多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再多多学习、琢磨、总结写作经验,最后多多练习,应该是最基本可供操作的一个方法。如若君再能知之又善用,在一段时间内你的写作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假若要选择一种可以轻松入门的文体来步入文学殿堂,鄙人觉得以随笔为最,现代诗歌次之。但往往最容易做到的事却又很难把握好轻重。初看“随笔”随来随去,拉东扯西,凡事皆可入笔,即不需要多少文艺色彩,也无需过多的思想性。其实并非如此。许多有成就的大家在尝试完其它文体后,又都不约而同的选择随笔为自己的至爱,就是看到了随笔虽散淡自由,即能无边延伸,却又需张驰有度,最后还得保守归一的。这其中可能又有一丝儿返朴归真的意味。   细细究来,按随笔写作表达出作者的精神境界,可把其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一是以道听途说,或亲身经历的一些情事为写作素材和动力来感动读者;二是以充分雄辩的论据加科学的逻辑推理,摆出事实讲出道理来说服读者接收;三是以所谓的正统道德去杂留精,来教化读者不致过于偏倾;四是以或半世或一世的智慧结晶来启迪读者的人生。简单概括为之,即——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化人,以智启人。不妨说,这也是随笔写作的四重境界。   一、以情感人   人身为万物灵长,有血有肉有头脑,即会思想、思考,以往世人常杜绝的“用心去想”、“用心去爱”云云,其实是毫无科学道理的。想之由少及多,感之由浅至深。往往等千丝万缕后,藕断丝连,开始想去浊陈清时,却又“剪不断、理还乱”。亲情、友情、爱情;师徒情、同事情、长幼情。连最一般意义上的人与人彼此之间关注交往,也可以看出“情”是随时随处的。情泛之时,故“歌之咏之、足之蹈之”;性至之余,便浪漫于《离骚》,现实于《诗经》。可以说,用文字来代替口语表达人的情感,即更能引起他人的共鸣,这是以往唯一能使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与人之间传递感情的方式。   二、以理服人   青年朋友们涉世未深,往往血气方刚,看不惯这浑浊人世,容不得半点儿痢疾压身。为求个人“真理”,一已真性情,武则可以单凭体质、蛮力,或把持些许器械,打架斗殴,出点怨气,长点威严,举点事业;文者,则非以博览群书,持正索野,学富五车后,再经自蒸自煮,动用脑浆,引经据典,以达明志,以示公平。   三、以德化人   道德有时比法律更为有效。在一些无法纳之于“法律程序”办事的世事面前,大多我们还是要屈从于道德教化。可道德从来无一标准,往往以传统约束之。特定历史时期下的“道德”,其实已经是经过无数人扭曲和无数事变化了。前些时,又听说有人因“是否该在大学课程内增加‘国学’,是否应该继续学习‘孔孟’之道?”一事左右相争,我看最根本是当今社会发展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少了一个道德基准。还是应该看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一部《论语》,及随后的孟子之术,程朱理学,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多么巨大的作用。现在已经是与西方文化接轨的历史新时期,东、西方文化碰撞,出现道德滑坡,也是情理之中,再所难免的事。有志向的人向来是不甘心于退缩的,他们一方面要救出传统文化与道德于水深火热,使其不至于从吾辈失去,一方面又要与时俱进,持良好的“拿来主义”,即不能以一概全,又不能不择饥渴,真是难为了他们。   四、以智启人   一个人的生命何其有限,人生有时像条小溪,有时又像条长河,总之都会或涓涓,或源源的流过。“看浪沙淘尽”,“数风流人物”,只是“今朝”,莫之奈何?去掉些名利之争,多几分超脱之气,虽是不免被世人评说涉入“老庄无为”一途,却也是可把山水俱抱,陶然于真性情。人人不可尽成神仙,皆是伟人,不能化腐朽为神奇,也愿安步以当车,虽对世无害也无补,但之于人这一个体,却是不无裨益的。“佛主”、“上帝”虽然非是真的神圣出来,但有此一说,又见其效果,足证这虚拟意义远胜于物质的高楼大厦。“众生皆是佛”、“我的上帝”聊聊数语频频使用,启人良知,点人不知。   其实道理人人会讲,但并非人人会用,更不用谈“尽用”、“用此不用彼”了。鄙人牵强附会的这随笔写作四重境界,其实无明显的界限,也无高下优劣之分。但若细细察来,其实暗合了一个文学写作的人思想的发展过程,若想再附会一点儿,就是由情入世,据理争世,求德育世,以智超世。   学习随笔写作,应该像一个人的生存一样,不能急功近利,只能随心入境。但适当的有意识为之,不仅对写作有益,也表达出了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令吾辈钦佩。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