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作者:逍遥君(逍遥白鹤的夫君)
最近看到一张俄国钞票 (卢布),面额为五千,是目前俄国流通货币中的最大值。如果有机会兑换成美金,约值$65 (一卢布可兑一分三厘美元)。纸币上印着一座纪念碑,碑座上站着一位得意洋洋的沙俄将军—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人们也许会问,将军何许人也?为何被印上大钞?
图1. 5000卢布大钞
庚子俄难
这位俄将本姓穆拉维约夫。1847年9月,他被沙俄内务部任命为伊尔库茨克和东西伯利亚总督。将军随即率部杀向远东,沿中国东北的黑龙江东进,开展探险、开拓、及殖民活动。
1858年5月28日,乘着中国清朝政府陷入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而无暇北顾之机,穆拉维约夫用武力相威胁,迫使愚蠢的清国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割去了外兴安岭以南的六十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同时他还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黑龙江下游以南四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强行划为所谓 “中俄共管”。
图2,3. 帝俄将领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
两年后 (1860年),亚历山大二世统治下的帝俄又迫使清国在《北京条约》上签字画押,使得这些地区被永久地割让给俄国。中国从此丧失了 “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 —弗·恩格斯 (1),其中还包括黑龙江对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的出海口。痛哉!
图4.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签订后被俄国割去的中国领土 (橘黄和绿色部分), 共有一百多万平方米公里。
凭借这两个不平等条约,沙俄获得了大片远东土地(即本属中国的外东北地区),以及梦寐以求,连彼得大帝做梦都不敢想的太平洋出海口。沙皇尼古拉二世大喜过望!
当今俄国的土地面积有1710万平方公里,仅这位穆拉维约夫就为其 “贡献” 了100多万。为表彰将军武力东征,开疆拓土的大功绩,沙皇赐封穆拉维约夫为 “阿穆尔斯基伯爵”,即 “黑龙江伯爵”。于是,将军也就奉旨改姓,成为御封的阿穆尔斯基了。谄媚的人们不忘歌功颂德,在海参崴给将军竖了一座铜像。
不料,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布尔什维克毙了沙皇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革命民众亦将阿穆尔斯基伯爵的铜像推翻,代之以列宁同志挥手前进的塑像。
殊不知,风水还在轮转。1991年圣诞节,苏联自行宣告解体。列宁铜像又被当地民众推倒。1992年穆拉维约夫将军的遗骸也被人从巴黎迁葬至海参崴市中心。次年,将军的铜像不仅被俄人在海参崴重新竖了起来,后来还被印上五千卢布大钞。征服者可谓衣锦 “还乡” 了。
帝国的开疆拓土必然伴随着武力征服和血腥屠杀。1900年7月,沙俄军队以保护东清铁路(即清国东方铁路,民国时改称“中东铁路”;该铁路西起于苏联赤塔市,向东经过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等地,止于海参崴,时为中俄共管铁路)不受义和团破坏为借口,对海参崴附近的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居住的中国人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屠杀,致使成千上万的国人丧生,更多的中国民众被逐出家园,史称 “庚子俄难“。
图5. 俄军屠杀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等地的中国人
图6. 海参崴的中国原住民被俄军驱赶出家园
祸不单行
斗转星移,政权更替。1917年沙俄帝国坍塌后,苏维埃政权崛起。但是,在已经被夺占的远东地区,俄国对中国人的迫害远未终止。到了1930年代,历史螺旋似地再现,大屠杀再次发生。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苏联在1930年代针对远东地区中国人的镇压屠杀事件,需要被置于更广阔的背景和移民格局中去理解。即这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斯大林时代大清洗 (Great Purge,1936~1938年) 的一个组成部分,涉及对少数民族的系统性迫害。
就人口组成而言,所谓远东地区 (对西方人而言),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和哈巴罗夫斯克 (伯力)等地的中国人社区,主要来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移民浪潮。这些移民多为贫苦劳工,参与修建西伯利亚铁路、矿业和农业开发。至1930年代初,苏联远东地区的中国人人口总数估计已达十数万并且在继续增加,其中包括华侨和已入籍的苏联公民。他们往往聚居在如Millionka(“百万街”)这样的社区,形成了独特的华人文化经济区。
然而,随着彼时中苏关系因1929年 “中东铁路事件” (主政东北的张学良试图将该铁路收归中国所有,但遭失败) 而紧张加剧,以及日本帝国在满洲的扩张,这些华人社区被苏联当局视为对国家潜在的 “安全威胁”。
历史档案显示,苏联政府从1920年代后期就开始监控华人群体,镇压行动在1930年代开始并加剧。斯大林政权视少数民族,尤其是居住在苏俄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为 “第五纵队” (即潜在间谍,该语起源于1936~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这反映了苏联国家安全政策的偏执特征。许多历史学家,如Terry Martin (2) 在其著作《肯定帝国行动》中所述,将这些行为归因于斯大林的 “国家行动” (national operations), 旨在清除所谓不忠分子。
1930年代初,苏联政府针对远东中国人的行动包括,但并不仅限于,限制就业和监视。但到了1936~1937年,该行动转变为大规模驱逐和逮捕。1937年夏,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其下属的国家安全总局即为KGB前身)下达多项命令 (如NKVD第00447号令和第00593号令),专门针对 “哈巴罗夫斯克中国人” 和 “远东中国人”,指控他们与日本情报机构合作。许多中国人被贴上 “日本间谍” 标签,尽管缺乏证据。
镇压高峰发生在1937~1938年,首先是强制驱逐。数以千计的中国人被强行迁往中亚 (如哈萨克斯坦)或西伯利亚劳改营 (Gulag,古拉格)。例如,1937年秋,约有1.1万中国人被从符拉迪沃斯托克 (海参崴 ) 地区驱逐,许多人在途中因饥寒交迫和疾病而丧生。
图7. 关押苏联政治犯的西伯利亚劳改营(古拉格)
图8. 索尔仁尼琴描写苏联劳改营的著作《古拉格群岛》
图9. 苏联及俄罗斯哲学家、历史学家、短篇小说作家,持不同政见者和政治犯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1918-2007),197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紧接着是逮捕与处决。NKVD的 “三驾马车”(troikas,如恶名昭彰的拉夫连季·贝利亚等人)法庭快速审判,导致数千华人被枪决。档案显示,仅在1937~1938年,远东地区就有数千中国人被苏联内务部处决或失踪。
随之而来的是摧毁社区。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 “百万街” 被夷平。当地中国人被集体驱逐,就像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初期对待欧洲犹太人一样。这不仅仅是人口清洗,同时还涉及财产没收和文化铲除等残酷手段。
历史学家基于解密档案(如俄罗斯国家档案馆文件)估计,受害的中国人总数高达二十五万,其中死亡人数可能达1~2万人,包括处决、劳改营死亡和驱逐途中丧生。其余的被驱逐离开家园。
如此迫害规模就连当年武力霸占中国领土的沙皇也望尘莫及。
追根溯源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场镇压根源于多重因素。首先是紧张的地缘政治。1929年因中东铁路事件,中苏两国首次在东北兵戎相见。1931年 “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中国东三省 (满洲),并在中苏边境制造摩擦 (如1938年张鼓峰事件)。苏联政府担心中国人社区成为日本的渗透点,许多历史学家指出 (如Austin Jersild 2),这反映了斯大林对边境安全的担忧和偏执。
其次是斯大林的国内政策。大清洗旨在巩固政权,因而针对所有的 “可疑” 群体。中国人作为 “ 散居国外民族”(diaspora nationalities),被视为对苏联的忠诚度存疑。Terry Martin (3) 等学者强调,这体现了苏联从早期列宁时代短暂的 “肯定行动” 政策(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向斯大林时代极端民族主义的转变。
再加上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和社会因素。在远东的中国人往往从事贸易和劳工,被苏联政府视之为“资产阶级残余”,因而对其实行残酷镇压。此举也服务于所谓的远东 “俄罗斯化”,鼓励俄罗斯移民填补空缺。此可谓一箭双雕。
由此可见,苏联镇压远东地区中国人的原因并非单纯种族仇恨主导,而是与国家安全以及意识形态的混合。历史学家如 Norman Naimark (4) 在其著作中,将此与苏联政府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清洗(如针对其世敌波兰人和德国人)相比较,视之为 “预防性恐怖” 行动。
镇压规模与影响
此次大清洗造成的华人确切死亡数字难以精确计算,因为苏联档案不完整,且许多受害者被归为 “间谍” 而非种族类别。综合已解密的俄罗斯国家档案馆文件,以及维基百科和有关学术估计 (5),受害的中国人总数高达25万,其中死亡人数可能达1~2万人,包括处决、劳改营死亡和驱逐途中因疾病和饥饿丧生。
此次大清洗导致俄远东地区中国人社区几乎灭绝,推动了该地区的俄罗斯化。二战后,许多幸存者返回中国或散居中亚。这事件也加剧了中苏关系裂痕,直到1950年代才因为世界局势的变化而有些缓和,但是在1960年代更加恶化。历史遗产上,它被视为斯大林主义的又一例证,许多学者将其纳入更广泛的 “被惩罚民族” 之框架内。
回顾历史与反思
历史学家们试图依据档案、证词和比较研究来重建这一继沙皇俄国在1900年之后,苏联政府对远东地区中国人的又一次清洗和屠杀事件。
苏联解体后公开的部份NKVD文件提供了关键证据,证实了1930年代再次对中国人镇压的系统性,而非随机暴力。依照联合国对种族灭绝(genocide)的定义,苏联这种行为非严格意义上的种族灭绝,因为它缺乏消灭整个种族的意图。而是 种族清洗(ethnic cleansing),旨在移除对政权有 “威胁” 的群体。
但无论如何定义,这都是苏联政府继沙皇之后,针对远东华人的又一次大屠杀。
第二次海参崴清洗屠杀事件提醒我们,极权国家及其属下的内务部门是如何人为地制造民族矛盾和阶级敌人。比较而言,虽然它与同一历史时期针对其他苏俄少数民族的行动相似,但远东的地理位置使其更具战略色彩。最终,它反映了二十世纪苏联政权的黑暗面:以 “国家安全” 和 “预防” 为名,牺牲无数中国人和其他非俄族人无辜的生命。
阿穆尔征服者的命运
少时玩过手风琴,拉奏过一首俄国圆舞曲《阿穆尔河的波涛 Amur Waves》,也被称为《黑龙江的波涛》。此曲旋律非常优美,并因此而名扬天下。作曲者是一位俄军士兵,东西伯利亚第11步枪团军乐队指挥马克斯·阿韦列维奇·克尤斯。他于1903年入伍去了西伯利亚东部,此后还参加过日俄战争。《阿穆尔河的波涛》是他随俄军驻扎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时创作的一首华尔兹舞曲。后又被俄人填了歌词。
图10. 视频链接 - 2024年的俄军红旗歌舞团演唱《黑龙江的波涛》
https://ml.mbd.baidu.com/r/1HNiUX9xx5u?f=cp&u=5e5abe8e44d6d460
图11. 视频链接 - 手风琴独奏 《阿穆尔河的波涛》。不知演奏者是否想到此曲的由来?
克尤斯是一位出生于敖德萨的乌克兰犹太人。他在帝国军队的生涯颇为顺利。甚至在十月革命之后,还官至克里姆林宫仪仗队乐队长。1927年,克尤斯从克宫乐队长任上辞职,衣锦还乡,回到故里敖德萨,在当地俱乐部和学校担任乐队指挥。由于那首《阿穆尔河的波涛》以及他其他的一些作品,克尤斯被某些俄人捧为 “敖德萨的施特劳斯”。
但天有不测风云。1942年,苏德战争爆发。这位昔日沙俄远东征服者亡于纳粹德国对乌克兰犹太人的大屠杀。如今网上时兴谈论时空穿越,勾人浮想:若是克尤斯当年有幸躲过纳粹屠刀,但又面对当今俄军对乌克兰的入侵和对敖德萨的狂轰滥炸,不知心中作何感想?
少时无知,只觉得舞曲《阿穆尔河的波涛》旋律优美,却不谙其来由。虽说 “音乐无国界”,但后来知悉这段无情的历史之后,对这首歌颂沙俄征服者成功霸占中国领土的华尔兹,自然就有了新的理解和不同感受。
如今看着这张有着最大面值,且印着耀武扬威的 “黑龙江伯爵” 之俄国卢布,有多少人会想到它的由来?
大洋彼岸,远东遗恨。回望神州,百余年前国土遭丧失,东北民众遭屠戮的惨景,浮现眼前。后辈人不禁扼腕潸然:难道说俄国人抢夺去的中国领土就一去不复返了?刹那间,耳畔响起北宋陆放翁那首悠悠千年绝唱: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参考文献:
1.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858)俄国在远东的成功。社论,载于1858年11月18日“纽约每日论坛报”第5484号。
2. Austin Jersild (2019) Chinese in Peril in Russia: The “Millionka” in Vladivostok, 1930-1936. Wilson Center.
3. Terry Martin (2001) The Affirmative Action Empire: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in the Soviet Union, 1923–1939 , by Cornell University (The Wilder House Series in Politics, History and Culture).
https://www.wilsoncenter.org/blog-post/chinese-peril-russia-the-millionka-vladivostok-1930-1936
4. Neorman Naimark (2011) Stalin’s Genocides b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5. Soviet deportations of Chinese people (Last edited in July of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viet_deportations_of_Chinese_people
8/15/2025记于芝加哥北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