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3)
2008 (1)
2013 (86)
2014 (110)
2016 (55)
2017 (77)
2018 (80)
2019 (90)
2020 (50)
2021 (92)
2022 (71)
2023 (64)
2024 (63)
2025 (2)
撰文及摄影/逍遥君(本博主夫君)
冬天已经来到了华盛顿特区。今年DC的初冬颇有些反常,这里的气温很多时候居然比芝加哥还低。这是我今年第四次来DC。前几次都未做额外的停留,均是在白天开完 NIH 的 grant 评审会后,当晚就匆匆离去。这次来是参加年会,所以多待了几日。周六晚抽空与挚友夫妇一起进餐,聊得非常开心,吃得很是满意,尽兴而归。朋友夫妇送我回旅馆时,乘车路过国家广场内的越战墙,林肯纪念堂和国会山庄。大家突然想起当天 (11/11/2017) 是退伍军人节,一时兴起,决定安步当车,下去走走看看。
与往年一样,退伍军人纪念日的越战纪念墙边摆满了阵亡将士親友们献送的花圈、照片、和其他纪念物品。在幽幽的地灯照射下,花圈上的缎带在黑暗中静静地闪着红蓝白三色的微光。虽然已经是入冬的寒夜,仍然有不少人在黑色的花岗岩墙面前向五萬多战死沙场的亡灵致意。他/她们缓缓走过墙边放满鲜花的小径,让自己的身影倚靠在墙面上;有的還蹲下身去,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墙上镌刻的阵亡者姓名。暗蓝色的天空中飞过一架夜航的班机。一对翼灯像两只闪亮的眼睛,俯瞰着大地上已经逝去的魂灵和依然鲜活的生命。
从正面远远望去,这面墙呈现出一个倒着写的V字,像是在美国大地上划出的一道深深的创口。绽开的黑色创口由浅入深,逐渐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阵亡者姓名,很是撼动人心。从纪念墙的一端向东延伸,可以看到华盛顿纪念碑,象征着美国昔日的辉煌。而墙的另一端却连接着参加越战的三位士兵塑像,似乎代表着美国民众现代的伤痛。
这座墙的设计者是一位杰出的华裔女性。当年这墙因它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寓意,从数以千计的投稿作品中脱颖而出。但设计者的亚裔背景和非常态的纪念建筑设计理念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当这座墙最终摆脱了纷争,进而一再中标时,她还只是一个无人知晓,并且有意识地不被提名的二十一岁耶鲁学生。而现在她早已是名满天下,她的名字叫林璎 (Maya Lin),她还有位姑姑叫林徽因。
走过了纪念墙,我们在三位老兵的塑像前停留了片刻。这座塑像是当年被评选出的越战老兵纪念设计第二名。看着他们那有些茫然的目光,朋友和我又谈论起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越战时的烽火年代 (这几天PBS 正好在放映根据新采访到的内容而摄制的电视记录片)。只是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当时的美国政府在越南大动干戈,想要避免因共产主义"蔓延"而可能引起的所谓"多米诺骨牌倒塌"效应。但这次战争的走向并没有按照美国预想的方向发展。一个"体面的和平"虽然让美国退出了使其焦头烂额的越战,但多年的战火却荼害了印度支那三国千百万无辜的百姓。到头来在各方幸存者心中留下了无尽的伤痛。但愿那样的战争今后再也不会发生。
离开老兵们之后,我们又去拜访了纪念墙西边的林肯纪念堂。遥遥望去,夜幕中的纪念堂在饰灯柔和的烘托下像一座晶莹剔透的圣殿。大理石雕的先总统林肯先生像一位圣人,高高地坐在殿堂之上。他那不苟言笑的面孔,静静而威严地俯视着前来拜谒的民众。设计总统雕像的那位艺术家 (Daniel Chester French) 很有点儿意思。他将总统的右脚稍稍前移,以至于半只皮鞋伸出了雕像的底座。皮鞋是纯方头的,很像后来在全球流行的意大利男鞋式样。这是否意味着美国的脚步将从当时偏安的北美而最终走向世界?不得而知。同时我还想到,不知总统先生能否听见附近国会大厦里两党首领们关于税制改革的激烈辩论?是否能看到美国社会当前令人扼腕的政治纷争?
拜访过林肯纪念堂后,我们驱车到了国会山庄前的映波池。隔水遥望着灯火通明的国会大厦,禁不住回忆起以往参观游览国会参众两院时的情景。同时又还想象了一下最近两院内的唇枪舌剑和唾沫硝烟。虽然这都是些以往曾经去过的地方,但黑夜里的旧地重遊给人和白日里匆忙走访大不一样的感觉,让你有机会浮想联翩。
南北战争之后的美國,好像只是在越战时期才又出现过撼动社会的巨大分裂。令人可笑可叹的是,在长久的国内和平之后,类似越战时期的社会分裂状况,今天似乎又有可能重现。难道民主社会也和专制政体相仿,也会因为厌烦持久的和平而产生残酷的内斗?但愿不会。看着所谓 "左、右" 双方不懈地互贬对骂,以及社会上少数极端分子的趁火打劫,不禁让人怀念起反法西斯战争期间,美国民众和政治领袖们一起,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感人景象。
当今的美利坚合众国,既不需要外战,更不需要"内战"。尽管目前要想让民主共和两党以及追随他们的民众"求同存异"似乎还不大可能,但我仍然希望历史留在美国民众心灵上的昔日创伤不要因为政治观点的相左而再次被撕裂。
God bless America。
夜色中的越战纪念墙。
追思越战亡灵。
越战老兵塑像。
二战水兵胜利还乡。
夜幕下的林肯纪念堂。
林肯总统座像。
林肯像局部。
俯瞰民众的林肯总统。
纪念堂的来访者。
纪念堂一角的青铜祭坛。
从林肯纪念堂远眺华盛顿纪念碑。
映波池中的国会大厦。
和DC的友人聚晚餐,我点的一份。
照片皆为手机在夜晚拍摄的,画质还望看客多多包容。谢谢浏览。
茵茵好!这篇写和摄都是我先生的出品,今年他去华盛顿美国卫生部参加评审研究项目和开会去了好几趟,我之前也去过多次所以这几次没有随行。这些景点我也曾造访过不止一次,但都是在白天,晚上确实别有一番意境。你有机会一定去一次DC,这个城市的建筑风格和氛围与美国其他城市很不一样,而且那里的所有博物馆都是可以免费参观的。:)
那三个战士雕像挺有意思,一起放在这里我才有点明白为什么老兵当年非要坚持加上这个雕像,他们可能是不想仅有死亡的气息,还要有鲜活生动前瞻的人。
不知是否巧合,白鹤姐的参观路线刚好是林璎当年设计时的思路。
参观悼念之后,白鹤姐胃口还挺好,美餐一顿。
您好!我们同望。
一个国家的政府能够让自己的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定才是硬道理,为冷战思维抱残守缺争论不休于事无补。
好的。
你好!这篇图文我先生原本写在“美篇”里想发到微信朋友圈去的,国内施行实名制要绑定国内手机号,美篇app现在不能用了,我就帮他转发到此来了。:)
江歌好,谢谢你的美言!我刚才和先生去附近的状元楼吃过晚饭归家。
十分惋惜的是,刘华阿姨已经因癌症辞世,大概走了有一年了吧......
我也特别喜欢DC,建筑非常宏伟,museum又那么多,地铁可能是美国最干净整洁的了。对了,我想问你可否打听到刘华(夏淳夫人)的信息,我今年夏回北京没能见到她,明年6月又计划回去,这次想去看望她一下。
菲儿好!这里我也多次和先生同访,我父亲来美探亲时我还陪他和老伴(我继母)一起去DC游览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