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小岗村的数据与事实真相--为什么右派要说谎?

(2007-04-13 02:30:00) 下一个

送交者 : 旋风 2006 年6 月22 日 15:41:41 于 [ 天下论坛 ] http://www.creaders.org

小岗村的数据与事实真相--为什么老实巴交的农民要说谎?
[ 老吴 ] 于 2006-06-22 19:37:15 上贴

  人们都说,中国的农民老实巴交,不会撒谎;不过,有时候上面的领导要求提供政治数据的时候,再老实的农民也难免扛不住,这种情况下说出来的话人们就得分析分析了。要不,怎么温总理老喜欢临时改行程,到农民家里了解情况呢?
  我们还知道,大寨曾经是中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但后来有人说了,经过他的调查,关于大寨的事实与数据不实。那么,同样被竖为农业改革旗帜小岗村,而且这面旗帜更大更漂亮,其数据与事实就真那么扎实可信?恐怕我们得仔细看看才行。
  
  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主办的网站上( http://www.cass.net.cn/zhuanti/y_party/yd/yd_a/yd_a_017a.htm )是这么介绍的:小岗生产队包干到户后粮食产量由 3 万多斤一下搞到 12 万斤。
  嚯,这么厉害!怪不得上头要在农村推行大包干呢。好像是这样的成绩还不够好,于是我们在很多文章中看到,小岗村不是一下搞到了 12 万斤,而是 13 万斤,有的文章还有具体数据: 13.2 万斤。大增产算什么, 1979 年小岗生产队的粮食产量还相当于 1966 ~ 1970 年 5 年粮食产量的总和!,而且自 1956 年起 23 年未向国家交一粒粮还年年吃返销粮的小岗人,一下子向国家交售粮食 2 . 5 万斤!但是根据新浪网的新闻报道, 1979 年小岗村上缴的公粮是 3200 多公斤( http://news.sina.com.cn/c/2006-03-30/21029487186.shtml )。
  而且,据《半月谈》杂志 2004 年报道,村主任严德友告诉记者,小岗村粮食产量由 1978 年的 3 万斤增加到了 120 万斤(还有的文章说, 1997 年就已经到 120 万斤了,赫赫)。
  瞧瞧,大包干多么伟大!这可是上面 ‘ 钦定 ’ 的数据,而且政治完全合格,那当然是绝对不会错的。
  
  这么辉煌灿烂的成绩是怎么取得的?还是在党史学会的网站上:小岗的改革办法极其简单:将全村 517 亩土地按人口承包到户。而我们都知道,当初小岗村是 18 户人家按了手印搞大包干的。
  但到了 2004 年 9 月 26 日,翻开人民日报一看: “ 现在小岗村 108 户, 428 人 ” 。哦?
  而 2004 年《今晚报》的记者则说,小岗村人口 420 人,土地 1070 亩。是吗?
  再翻开人民日报,在 2001 年 6 月 25 日第四版中写道:多年来由于缺水,村里近 2000 亩地产量一直不高。
  查网上对小岗村的介绍则看到:小岗村全村共有 106 户, 476 人。耕地面积 1600 亩。
  网友国际战士在中央电视台听到的介绍则是这样的:小岗村当时 “18 户人家, 115 人 ,全村耕地 550 亩 ” 。
  新浪网的新闻说,小岗全村 1800 亩土地。
  呦,敢情这小岗村土地就是像个弹簧,说变就变。晕呐,晕。
  
  慢着,挺住!简单计算一下: 30000/500=60 斤, 132000/500=264 斤。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1949 年,全国粮食平均亩产 69 公斤,小麦亩产 43 公斤; 1965 年粮食亩产 109 公斤,小麦 68 公斤; 1978 年分别为 169 和 123 公斤; 1979 年为 189 和 143 公斤。
  再看安徽凤阳(见 http://www.czdfz.com/jzwx/fengyang/213.shtml ):在人民公社时期通过改良土壤,将低洼土地变成稻麦两熟田,单产提高到 250—300 公斤 ;通过深翻,小麦单产达250 公斤 左右。深翻0.5 米 的,小麦单产200 公斤 左右,没有深翻的麦地产量仅150 公斤 。建国初期的小麦品种,亩产100 公斤 左右;50 年代中后期引进新品种,亩产在 100-250 公斤 ;1970 年后大面积推广丰产三号,历时 15 年,经受各种气候检验,产量稳定,一般亩产 250—300 公斤 ,成为县内当家品种,最大种植面积占小麦面积的70 %左右。
  
  设想一下,如果大包干前小岗村的小麦亩产是 250 斤的话,则大包干不过增加亩产 5.6% 而已。下面看一下 120 万斤的笑话:按这个产量,则小岗村粮食产量增长了 40 倍,就算按新浪提供的 38 万公斤来算,小岗村也增长了 25 倍,而同期我们国家的粮食产量增长了多少呢?按最好的年份算,总共连一倍都不到, 1978 年 3 亿吨多,而最高的时候是 1998 年也不到 6 亿吨。如果算一下年平均增长率,则小岗村最低在 15% 以上,而全国平均在改革之后没有一年超过了 10% (人民公社时期有过)。您还打算相信这个增长 20 倍以上的神话吗?
  
  那么,事实究竟是怎么回事?
  两个有历史感的记者,一个叫陈窗,一个叫曾德方,他们对小岗村进行了认真仔细的采访调查。原来,小岗村在治理淮河和农业集体化之后,粮食产量逐步稳定在十八、九万斤,好年成可以达到二十万斤,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
  小岗村有个大包干纪念馆,在记者的调查中,不少农民对这个展览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把官僚主义者刮浮夸风和共产风所造成的粮食减产到三万斤的恶果,也算在小岗村搞农业集体化的帐上,而用它来与 “ 承包 ” 后并不实在的粮食产量作对比,是不科学的。这样一来,也就用 “ 承包 ” 把小岗村搞农业集体化的成绩否定掉了。不少农民还认为, “ 展览室 ” 里另外有一些东西也是不实在的。
  村长严宏昌的亲弟弟严富昌告诉记者: “ 这个 ‘ 展览室 ’ 是县里搞的。小岗村农民最了解小岗的情况,可县里就是不让我们小岗人讲。他们搞了个讲话稿子,让小青年背得滚瓜烂熟,然后像电视里广播新闻那样,一句一句背着向参观的人介绍。 ”
  
  原来如此!!
  
  关于小岗村,还有一个传奇故事。说是 1978 年,小岗村的村民因为实在忍受不了饥饿的痛苦了,决心要改变面貌,于是趁着政策松动,悄悄地商议,大家发誓一定要搞 ‘ 单干 ’ ,出了事大家扛。
  有人对此质疑,你们既然那么 ‘ 团结 ’ ,为什么不一心把集体搞好?这样大家都有好日子过,不仅不用担风险,还能得到表彰。
  
  说得有理!
  一位研究三农的专家,张德元, 2004 年去了一趟小岗村,听到了这样的另类说法:附近的村民们似乎对小岗没有好感。听到最多的说法是,小岗之所以发展不上去,是因为小岗人不团结,缺乏凝聚力。邻村的一位支部书记说起了他对小岗大包干的看法, 1978 年,最初各个生产队都是在搞 “ 包产到组 ” ,即把生产队划分为几个组,虽然生产单位缩小了,但 “ 组 ” 仍然是集体,没有违背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容易得到政府的认可。小岗生产队(当时小岗是个生产队,后来为了弘扬小岗精神,政府把小岗扩编为村)因为家族因素作怪,内部不团结,分了几次组也未分出个结果来,亲兄弟都拢不一起,最后严俊昌出于无奈,就对大家说,既然你们谁和谁都干不到一起,那就分到户吧。
  无独有偶。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是这样报道的: 1978 年初,凤阳县乃至安徽省尝试 “ 包干到组 ” ,小岗人也满怀兴趣的把 20 户人家分成 4 个组。没干多久,组里就产生了矛盾,于是每个组又分 “ 叉 ” ,全队分成 8 个小组。每组只有两至 3 户,差不多都是父子组、兄弟组。但没干几天又有吵架的,还是干不好。一天夜晚,生产队召开社员会议。穷疯了的社员提议:这样干不好,干脆包干到户。大家最终拟订 3 条意见: 1 、夏秋两季打的头场粮食要先把国家公粮和集体提留交齐; 2 、明组暗户,瞒上不瞒下; 3 、如果队长因此犯法坐牢,他家的活由全队包下来,小孩由全队养到 18 岁。到会的 18 户户主赌咒发誓按下红手印。这就是震惊全国的 “ 大包干 ” 。
  
  敢情是这么回事!有个网友感叹到,搞不好集体经济的人,也搞不好私有经济。事实也确实如此。小岗村 2 多年没迈进富裕门,很多村民也承认,不团结也是一个因素。
  
  小岗村的数据与事实真相就是这样的。信不信由你!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