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陶谦果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

(2008-07-15 08:26:29) 下一个
新闻午报 2008-06-08 07:06:53   《40个三国人物的口述历史》是一个幽默读本。作者复活三国人物,让当事人对历史事件开口发言,以期用这种虚拟的形式达到还原历史真相的目的。书中的幽默搞笑是基于作者深厚的“三国”研究功底,让你在轻松的阅读中走出《三国演义》带给你的历史误区。本报选载其中两篇,以飨读者。   “徐州牧”陶谦口述   三让徐州的“成本核算”   由于曹操搞武装割据,终于成为山东地界响当当一镇军阀,现在曹操在山东势力壮大,我看好曹操这支绩优股,派人往琅琊郡把曹操的父亲曹嵩等家人接去享福,途经徐州。我真是百般款待啊,每天鱼翅鲍鱼生猛海鲜,临行还派保安护送他前往山东。   没想到曹老太爷一行随身所带的现金珠宝太多,我派去护送的保安竟然见财起意了,在路上把曹老太爷一家全都杀光,抢了财宝逃之夭夭。   这下马屁拍在马腿上,一不小心反而与曹操结下了杀父之仇。   曹操杀气腾腾地立马兴兵而来,可怜徐州的老百姓还没来得及将“做好东道主”的横幅标语收起来,就被他杀掉了好几万。   眼看徐州不保、我的老命不保,我只得演出了后面“三让徐州”的戏。我的两个儿子至今都想不通我为什么要将地盘让给一个毫不相干的、叫刘备的人。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我的一番苦衷。作为当事人一方,我想从经济学的角度谈谈对三让徐州的一些看法。   让刘备来救我是孔北海出的主意。这位孔北海就是儿童启蒙书上《孔融让梨》的那个孔融。他是孔老夫子的直系子孙,名头在那个时候可大着呢!   说实话,刘备的队伍是在十八镇诸侯反董卓时才拉起来的,跟《沙家浜》里的胡司令一样,“总共才七八个人来十来条枪”。叫刘备去抗击曹操来救我,我想想都好笑。孔北海大概也是名士做派,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推荐了一个最轮不着推荐的刘备,表示自己有识人慧眼。据说刘备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想不到孔北海还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刘备这么一个人!   刘备的心里盘算是借着名头把队伍拉出去亮亮相,他当然不会不知轻重到跟曹操去硬打硬拼,去徐州溜达一圈,作作秀,总还是可以的。他没想到曹操也忒狠毒,愣是把刘备也放进徐州,想来个一网打尽。   现在的人都说刘备在徐州捡了一个大便宜,怎么说呢?其实这笔账,你们还真不会算!   当我第一次捧着徐州州长的牌印要将徐州让给刘备时,刘备真是吓了一跳!   这徐州城已经被曹操的大军围得水泄不通,曹操本人每天傍晚拿个话筒绕着城墙喊话。他喊的可不是“火烛小心,门户关好”,甚至也不是“缴枪不杀,优待俘虏”,他喊的却是“血洗徐州,鸡犬不留”啊!——想想,多么恐怖啊!所以,作为徐州州长的我实在已是天底下最可怜的人了。现在,即使是一个要饭的也不会来“托盘”做什么徐州州长。因为成本实在太高,代价是性命。   所以当我把徐州州长大印硬往刘备手里塞时,刘备简直怀疑我是不是失心疯了。为了达到这个不可告人的目的,我拼命给刘备戴高帽子:什么百年不遇的英明领袖、天下归心的仁义化身。说到底是想叫刘备当冤大头。   但刘备毕竟不傻,他有他的算盘,所以他是坚辞不就。当然他说得也冠冕堂皇:“我要做天下仁义的化身,怎么能乘人之危夺你的地盘呢?你再不要提起此事,再说就是对我人格的污辱了。”   不过,刘备的运气还真不错:他一到徐州,没跟曹操像模像样地干上一仗,曹操就撤兵了——江湖独狼吕布流窜到曹操的地头上去了,曹老大怕后院失火,要赶紧回去打“狼”。   这个时候,为了考验他,我又假惺惺地要把徐州让给他。我相信,这个时候,刘备的内心真有些矛盾斗争了。有一次,我偶然偷看了他的日记:   从陶府出来回家后,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我盘算着接手徐州的代价,我想得比所有人都深。   徐州这块地盘实在太好了,兵家必争之地,曹操虽说暂时撤兵了,谁知道他哪一天又会卷土重来?即使曹操不来,难保袁绍、袁术、刘表、吕布们不看中,这些人任何一个要来与我争徐州,凭我现在的实力,我都得拱手相让。陶谦也一样。所以他这人情没有一点价值。   二者,陶谦是不是真心相让呢?会不会是怕前脚驱虎后脚引狼故意考验考验我呢?   三者,我虽然没得到徐州,但我已赚到了名声。江湖上行走,名声最重要。现在跟旅游一样到徐州来转了一圈,赚得也够了。如果贪心,那么刚争取到的荣誉、刚赚到的利润就会毁于一旦、赔个精光,那些拥护我的同志会立马翻脸不认人,到时候,一致声讨,都说我乘人之危,落井下石。   算了算了,这徐州我还是不能要。虽说有些肉痛,但不是你的东西终归不是你的,坚决不能要!要狠斗私心一念间。   看了刘备的日记,你们知道他为什么第二次又让了一回吧!这个人与我倒也是棋逢对手,“三让徐州”的戏也只有我们两个唱得下去。话说他这又一让,刘备的名气指数直线飙升,天下人都说刘备到底是皇帝的叔叔,思想境界就是不一样!   第三回让徐州,我倒是真心相让了,因为我已经不得不让。都怪我自己平日不注重锻炼身体,健身房从来不去,所以心脏病高血压附带高血脂、高血糖,毛病一大堆。再加上给曹操这么一吓,六十三岁的人就算走到绝路了。   我也盘算过,为什么不让给其他的人,比如我的两个儿子陶商、陶应。但这两个犬子平时只会泡小妞找小蜜、做房地产生意,不要说带兵打仗,就是行政管理也没有一个及格的。再说,人之将死,也看得透了,像我自己这么提心吊胆地做官,这官也没啥当头,还是圈地盖房炒楼花,做个富家翁好。好在刘备若接手了我的徐州,在土地批租政策上面,当然会对我的两个儿子有所倾斜。   那么为什么不让给我的好朋友孔融呢?孔家是个大家族,如果让这个家族开进徐州来,我们陶家的房地产垄断生意必定会碰到强劲的对手,我死后总该为儿子留条活路,所以我也不能让孔融来染指徐州——官场上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这一点你们都要切记。   或者,我可以考虑在部下当中挑选一名继承人。然而,不行。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思维是“宁与外人,勿与家奴”,谁知道部下是不是白眼狼?部下是最不可信的。所以我也不能让。   那么,刘备就成了我让徐州的唯一人选了。或者,经过前两次的试探,我也只得假戏真做了。但刘备难道真的就像你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么?   哈,哈,哈,哈——我分明听到了他的笑声。   “中常侍”张让口述   东汉王朝的最后一次经济改革   公元167年,那时候叫永康元年。咱们东汉的第十任皇帝桓帝爷刘志在宫中“龙驭上天”。继承财产的是一位叫刘宏的年轻人。咱家后来改叫这位主子为灵帝。   不瞒各位看官,咱家这位主子在即位前只是个旁系皇族,被封为解渎亭侯。按照继承法,本来是轮不到他的,但因为先皇帝空有五六千后宫妃嫔却还是生不出一个儿子来,所以刘宏才被立为皇帝。   亭侯虽说是贵族,但收入只有一个村镇的年贡,咱家这位新主子在当皇帝前想必是过惯了穷日子。不过,现在好了,继承了东汉天下这么大一笔财产,当年的穷皇族可谓熬出头了!   然而,过了几天,他便笑不出来了:原来,没当皇帝之前不知道,这笔财产其实还分为两部分——占了大头的那部分叫国库,那是天下公产,皇帝只是代管而已,相当于一个总经理;另一部分是皇帝的个人财产,叫内帑。而桓帝的内帑,当然由他法定的第一继承人皇后继承去了。那么,当了皇帝的刘宏从个人财产来说,仍是个穷光蛋。   刘宏在当穷皇族的时候就穷怕了,他特羡慕那些巨商大贾在KTV千金一掷的样子。所以这会儿,他考虑着经济改革的大事,觉得也得做点买卖,赚些“内帑”。他这想法得到了他的生母董太后的连声叫好。   皇帝、太后既然有这心思,我和另一位大太监赵忠等一班人便张罗开了。于是,在后宫西园里,辟出土地建市场,造起许多的店铺。咱家主子业余时间亲自抓招商引资,宫女太监积极投标响应。招商工作顺利完成。然后便是择黄道吉日,由皇帝亲自剪彩,宣布“皇家自由贸易市场”隆重开业。   然而市场设在宫中,顾客弄来弄去只是几个太监宫女,生意做不大。于是,一天早朝后,皇帝便邀请他的大臣们也光顾西园做买卖。   刘宏做买卖的兴趣似乎比当皇帝还强,每每早朝不久,他就发话下来:“众爱卿有本奏来,无本退朝,我们以经济建设为要,一起到西园去吧!”   这么搞了一段时间的自由市场,刘宏数了数自己的内帑,却总觉得融资速度还是太慢。他正愁眉苦脸为企业的未来伤脑筋时,咱家给他出主意了:“皇上,咱们还有天下最俏的商品没有上市呢!”   我这人别看是个太监,却很有些经营头脑。所以咱家主子也很想听听我的意见,“哦?是什么紧俏货色?”   “官职爵位呀!”   “什么?这也能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上的思想不够解放了。”   “这不太好吧?”他还有些犹豫。   我觉得刘宏对皇家政治的游戏规则还不是很明白,有必要对他进行ABC的启蒙教育:   “皇上您有所不知。那些有钱人拿钱出来买官,用经济学的术语叫‘生产性消费’,是能够生产利息的。商品生产发达之后,商业成为储财的重要方法,官爵的地位决定了储财能力的大小,因此人们做官就不以发挥才干为目的,而以储财为目的了。官爵既然可以成为储财的工具,那么政府,确切地说是皇上您——有官爵任免权的人——要想储财,亦只有变成商人,变成提供本钱最便宜的商品的商人,把官爵卖给出价最高的人,用经济学的术语叫‘权力寻租’。”   刘宏听了频频颔首,又问:“此事可有先例?”   “古已有之,古已有之!”我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秦时已有了鬻爵之制,汉承秦制,惠帝、文帝、景帝时都有百姓可买爵制度,到了武帝时,连武功爵都拿出来卖了,武帝爷又毅然开始卖官。想想那个时候,人人出来都是爵爷贵族,那可真叫太平盛世啊!”   刘宏被我这么一说,如醍醐灌顶,见我对国朝的历史掌故如数家珍,更是佩服,拉住我粉嫩的小手,一个劲地感谢,——当然,我没有告诉他,从前的这些卖官鬻爵收入都是归国库的,而现在,我们要把这笔收入纳入皇帝的内帑,这也可以叫做改革。   卖官鬻爵的工作便交给了我。我欣然领旨。   第二天,我便公布了卖官的价格:俸禄二千石的官价值二千万钱,四百石的官四百万。卖官时既收现金,还可赊欠,规定说:“其富者先入钱,贫者到官而后倍输(加倍奉还)。”——一次性付款优惠,分期付款要缴利息,跟现在买房子一样。   这官吏价目表一经公布,立即引起市场的狂热追捧,社会贤达、望族名流纷纷出钱认购。   好家伙!一时西园市场人头攒动。皇帝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下旨:为了方便官民积极认购,特辍朝三日。——反正三天后,官员位置都要重新排过,上不上朝也就无所谓了。   我这个总经办主任倒真忙坏了,亲自带了几个小黄门,从早忙到夜,数钱数到手抽筋。   这一日,汉灵帝亲自来视察卖官鬻爵的进展情况。我眉飞色舞,拼命邀功:“司空崔胤输钱一千万,捐了个太傅;鸿胪寺卿曹嵩输钱五百万,捐了个司徒。”——补充一句:这位曹嵩后来有一个非常了不得的儿子,叫做曹操。   “这帮人还是蛮有钱的么!一千万捐个太傅也太便宜了他!”皇帝觉得贱卖吃亏了,有些后悔。   我没想到灵帝胃口那么大,而我私下已收了不少好处费,再要涨价对买主就不好交代,于是我一方面从政治的角度拿出亚圣孟子的古训“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来劝导他,另一方面又拼命从商业道德以及稳定物价的角度劝阻了灵帝涨价的企图。作为回旋,我又给灵帝出了另外一个主意:那些已经上任的官员也应叫他们放点血,可以用“助军修宫钱”的名义让他们各自输钱入朝。灵帝一听,大喜,立即叫我起草诏书,颁告地方。   地方官们到哪里去弄这笔额外的“助军修宫钱”?脑子灵光一点的也都开始卖官。   于是,只要有钱,上上下下都可弄个官儿当当。形势一片大好!   朝野一齐称颂皇帝英明。《东汉日报》撰文指出,西园开设市场,此举极大地拉动了内需,当年GDP增长三十个百分点!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