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看似被君王误解而遭贬谪甚至残杀的的忠臣良将,很多情况下其实也是因为被害者自身的原
因。君臣之间,朋友之间偶尔搞点误会,这是很正常的,谁都会碰到。然而真正形成了灾祸的,
那祸根其实是早就埋下了。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林妹妹也误会宝玉(参看船兄的《人性弱点》),可最终不会因此成祸,为什么呢?因为被冤枉
的宝玉平时所言所行,那是在林妹妹眼里怎么看怎么顺眼的。所以就算误会了,也仅仅是局限在
宝玉恼她告状的地步,断断不会觉得宝玉这兔崽子十恶不赦,于是给后来的沟通留下了余地,避
免了误解的进一步加深。
廉颇和赵王的平时关系,如前所述,其实是很糟糕的。所以一旦误解发生,廉颇的解释,赵王是
听不进去的。我不信事情出来后,廉颇会不申辩,关键是赵王平时就经常暗暗咬牙根:“老子受
够你了...”,这会子又哪里听得进你的辩解呢?说起辩才,同为名将的赵奢,那真是厉害。
平原君的亲戚不缴税,被赵奢拿住了,赵奢“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平原
君多大来头,相信大家都明白。赵奢呢,还是个小小的“田部吏”(估计比税务局局长稍大)。
且看赵奢的辩词:“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
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
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一下子就打到了平原君痛处,厉害吧。
赵奢的儿子继承了父亲能言善辩的基因,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口才好的都滥了。物极必反,
他的好得发滥的口才终于让他成了孝成王的偶像。还在追星族年龄的孝成王不顾别人的反对,非
让这位偶像哥哥挂帅出征。这种事情其实很难避免的,以诸葛亮识人之能,不也不顾刘备,马良
的叮嘱,任用夸夸其谈的马谡,以致丢了街亭,差点老命都玩完了。
所以说,象老赵那样利用一下口才坦陈利害,于公于私有利;象小赵那样纸上谈兵,言过其实,
可就要祸国殃民了。只是这个度的把握,千百年来,也没个准绳,悲哉!
很佩服老赵处理公事的本领,不过他的私家却是治理得一团糟,大约是老出公差之故。儿子就继
承了他能侃的基因,老婆是更惨。孝成王要让小赵挂帅,老太太去劝阻,你说你劝阻就劝阻吧,
看看劝不住,忽然来了句“...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说:万一我儿子吃了败仗,可以不
株连我老太太吗?没见过这么当妈的!
至于蔺相如的食客们误解他,小子倒觉得不足为凭。那帮子食客,口上说“徒慕君之高义也”,
狗屁!这儿太史公又幽了一默。食客嘛,大抵相当于如今那些星星的服务团吧,象什么化妆师
阿,保镖啊之类。傍个大腕,以待飞腾之机,或者就是在那儿混饭吃。一看你这人失势了,看不
到前途了,对不起,兄弟我另谋高就去也!
这可不是小子我的杜撰,是食客自己说的。廉颇长平之战后,“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
将,客又复至”,廉大将军不干了,大喝:给老子滚!轮到食客们来开导老爷子了:“吁!君何
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刚
刚还“慕君之高义”,一转脸就“以市道交”了,太史公啊,幽默的可以!
上面曾提到崇祯冤杀袁崇焕的事情,其实袁督师和廉颇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赫赫名将,军事上
确有一套。也和廉颇一样,袁将军有许多让崇祯受不了的毛病,比如说大话,一上来就把话说得
太满,说什么“五年而建部可平,全辽可以恢复”,连他自己都知道这是大话,结果是后来兑现
不了,自然让好大喜功的崇祯皇帝慢慢的堆积不满情绪。又比如屡次擅杀将领,有的根本就在他
的权限之外,这自然也让死要面子的崇祯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当然,崇祯自己也确是他妈
的一个糊涂蛋,但如果心中对袁崇焕没有积怨,我想他是断断不会在清兵兵临北京城下的关键时
刻,把城防主帅撤职下狱,最后处死的。崇祯自己最后吊死煤山,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