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为什么叫“中国”?——从“没有影子的印度”说起

(2025-11-13 19:24:15) 下一个

前几天有个朋友,忽然给我发来一个问题:

“中国为什么叫‘中国’?古书里老说‘天朝上国’,‘四海之内’,这些话,会不会还有点地理学的根据?”

这类问题,乍听之下,很有“民族感情”;细想下去,又难免有点好笑。因为只要再追问一句——“那印度呢?佛经里不是说,印度有个地方,中午是没有影子的么?”

于是,一个国家的名字,一个“天下中心”的想象,一桩“印度没有影子”的传说,竟扯在一块儿了。


佛教刚进中国的时候,带来的不只是佛和菩萨,还附赠了一张“宇宙地图”。在那张地图上,整个世界叫“阎浮提”,正中央最尊贵的地方,是“天竺”“身毒”,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印度。古人一向喜欢替“中心”添点传奇,于是传说就出来了:在这块圣地里,有一个地方,太阳当头直射,人站在那儿,中午是“无影”的。

这话听起来很美:人立世界之中,光从头顶直落,影子无处可逃,仿佛连黑暗都不敢靠近。

问题不在诗意,而在有人信。

中国的和尚也好,士大夫也好,听得多了,有的居然当严肃知识来讨论。有人就说:既然佛经上说,印度是世界中心,所以中午没有影子;我们中国自称“中土”“中国”,也说自己是“天下中心”,那么,中午要不要也没有影子?

只可惜,大自然是最不肯配合这种“想象中心论”的。你只消挑个大晴天,走到院子里插一根竹竿,中午回来看一眼,就知道中国人的影子十分老老实实,乖乖躺在地上,不肯替任何人做“世界中心”的见证。

凡是这类问题,只要肯走出书房,看一看影子,往往不必争论太久。可惜古人爱书不爱实验,爱玄说不爱动手,影子明摆着在地上,他们却还能围着“中心”二字,讲出一大套道理来,这才真叫“口里谈宇宙,脚下绊影子”。


说完“没有影子的印度”,再回头看“有影子的中国”。

“中国”这两个字,在后世常被解释得十分威风:仿佛一写出来,就等于宣布“天下之中,在此一国”;若是有人提醒一句地球是圆的,还要被嫌“国学根底不够”。然而翻翻最早的古籍,就会发现,这个“中”字原来很安分,并不替自己担任什么宇宙轴心的职务。

在殷周时代,“中国”不过是王畿一带、诸夏之地的通称。也就是那几块城郭多、礼乐兴、交通方便的地方。那时人们心里画的“天下图”很简单:中间这片,是会写字、守礼法、愿意来朝见天子的诸侯;四周,是各种不大按《周礼》上班打卡的邻居。中者为“华夏”“中国”,外者为“夷、蛮、戎、狄”。

可见“中国”的“中”,本来是文化与礼乐的中,是政治秩序里的中心地带,像今天城市里的“市中心”,未必是几何学的正中央,却是路好走、店多开、房价较贵的一圈。

更有意思的是,在很多早期文献里,“中国”还是个复数概念,说“多方中国”“中国诸侯”,意思是“中原一带若干讲礼仪的国家们”,并不是一个早早定型的统一国家。等到秦汉之后,天下一统,这块区域才慢慢成了一个政治整体,“中国”也才变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名,再往后,到近代才被印上护照。

这样一路看下来,“中国”的履历很清楚:先是文明核心地带的名字,然后是中原诸国的联合称呼,最后才成了统一国家的自称。它从“市中心”干起,一点点升职成“国家牌子”,从来没有应聘过“宇宙中心”的岗位。

真正把它说成“地球中心”的,是后来的想象,而不是当初命名时的意思。


然而,人有一个普遍的弱点:只要拿起笔画地图,就很难把自己画在边上。

欧洲中世纪的地图上,耶路撒冷常常被画在正中;近代一些西洋地图,也常把自己那一块儿画得特别显眼;中国的“天下图”,自然是中原居中,四夷在边。这不是地理问题,是心理问题:谁画图,谁在中间。

更要紧的是,“天下”在古人那里,并不是整个地球。它是一个政治秩序、文化秩序里的“天下”,只要承认这套礼乐、听得见这边发出去的号令,就算“在天下中”;听不见、不承认的地方,干脆就画在边缘,甚至画在“未知之地”的云彩后面。

在这样的观念里,“中国居天下之中”,不过是说:在我们这套礼乐世界中,我们是主会场。你要拿地球仪跑去跟春秋战国的人讲“你们不在几何中心”,他多半会反问你:“我们说的是天下,不是你手里那只蓝皮球。”

问题本来也就到这里为止,只是佛教东来,又给这张图添了一层。


佛教带来的是一套更宏大的“世界结构”:什么四大部洲,什么须弥山,什么中天竺。世界的正中,是佛出世之地,是天竺。既然是世界中心,就有人想象:那里中午没有影子。

原来只在中原这张“天下图”里称“中土”的中国,这回忽然遇上了经书里的“中天竺”。自己的“中”字,还没有和旁边诸侯谈清楚,佛经又拿来一个“中”。结果,两套“中心论”撞在一起:谁才是正中?谁是从“中”字旁边挤出去的那一个?

有些人不肯先拿竹竿测影子,也懒得先翻翻古书,只在概念上打架:有的说,佛既这样讲,中天竺是真中;有的心里不服,想着我们既然自称“中土”,岂肯轻易认输。影子到底有没有、地理上是不是能有“无影之地”,反倒没人认真去查。

要是肯多一点常识,就会知道,那些所谓“无影”的传说,大概只是缘于太阳直射时,影子极短,不易察觉。换句话说,不过是地轴有个倾斜,太阳有个角度,并不是什么佛国的特别恩典,也轮不到做“谁是世界中心”的证据。

可是,当科学知识不足的时候,宗教的想象、政治的虚荣,往往最容易混成一锅。一根影子,就足以让人讲出“世界中心”来;一个“中”字,就够支撑千百年的自尊心。


说到这里,中国这个名字的来历,大概也就不难明白了。

它起初只是文明核心地带的一个朴素自称,讲的是礼乐秩序的“中”,不是地球物理的“心”。后来在“天下图”上,它被画在中间,于是有了“天下中心”的想象;再加上佛经里“中天竺”的故事,影子、中心、国名,都被拉到一线,越讲越玄。

如果肯稍微退后半步,事情倒也简单:中国有影子,印度也有影子;影子长短,完全可以在太阳底下量一量,不必交给神话。世界有没有一个绝对的“中心”,倒是个要先问“谁在画地图”的问题。

那些不肯看影子,不肯翻旧账,又不肯学一点新知识的人,最喜欢喊的就是:“我是中,你是边。”

与其争这句口气,不如承认一句:

中国的“中”,是历史里的“中”,是文化与秩序里的“中”;并不是影子里的中点,也不是地球的轴心。

至于“天下的中心”究竟在哪里,大概只在每一个愿意在阳光下插一根竹竿,量一量自己的影子有多长,又愿意承认自己不一定正好站在世界正中的人心里。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