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学的方法与政治的盲点

(2025-11-13 17:38:23) 下一个

近几十年来,中国人对“科学”二字的尊敬,可以说前所未有。兴建实验室,购买仪器,谈论“前沿科技”“核心技术”,几乎成了时代的口号。家长督促孩子学理工,大学以理工科为荣,媒体每天都在赞叹某一项“世界领先”的技术突破。
然而,科学精神在中国的发展,却有一个奇怪的偏斜:科学方法被严肃地用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上,却很少被认真地用在政治与公共生活上。

在实验室里,我们相信数据,相信统计,相信反复实验的结果;
一旦走出实验室,我们又很容易相信口号,相信传闻,相信尚未经过检验的美好蓝图。

一、什么是“科学方法”?

所谓科学方法,并不是什么神秘高深的智术。简单说,不过是几条:

  1. 承认无知,不预设绝对真理。

  2. **提出可以被证伪的假设。**不是那种永远不会错的“空话”,而是如果事实不符,就必须改口的说法。

  3. 用可观察、可统计的事实来检验。

  4. **随时准备修正自己的观点。**今天错了,明天改,不算丢脸。

在物理、化学、生物、工程里,中国人已经习惯了这些规矩:

  • 做实验,有对照组;

  • 写论文,要有数据;

  • 结果不对,重新设计实验。

但是,一谈到政治事情,许多人立刻换了一套逻辑:

  • 先有一个“主义”“路线”,再去找事实来证明它;

  • 不问政策效果,只问“动机高不高尚”;

  • 不看实际数据,只用几个个案故事下总论断。

这正是胡适早年所批评的:在生活上迷信“主义”,却不肯用“多研究些问题”的态度来做实验。

二、科技上的“实验主义”,政治上的“道德主义”

在科技领域,我们愿意承认失败。
一种材料不好用,可以淘汰;
一种算法效果一般,可以改进。

可是到了政治领域,态度常常变了:

  • 一个制度一旦被赋予“道德正当性”,便好像不准讨论它的具体效果。

  • 一项政策如果挂着高尚的旗号,就不许问“到底有多少人受益?有多少人受损?有没有更好的做法?”

  • 批评往往被看成“不忠诚”“不团结”,而不是改进的必要程序。

于是我们得到一种奇怪的局面:

  • 造火箭,我们肯做一万次实验;

  • 造制度,我们往往只做一次决定,然后要求所有人长期服从。

在科技上,我们承认世界复杂,所以需要反复试错;
在政治上,我们却常常假定“已经找到了唯一正确道路”,只需要宣传与服从。

三、为什么科学方法进不了政治?

这当中有几层原因:

  1. 把政治看成道德战场,而不是公共实验。 在许多人眼中,政治不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而是善恶之争。 一旦套上“善恶”的框架,就很难承认自己的方案也许不够好,只是“有待改进的选项”而不是“唯一正义”。

  2. 缺乏容错机制。 科学实验可以失败,论文可以撤稿,技术可以弃用。 政治一旦承诺“绝不会错”,就很难承认偏差,更难进行真实的政策评估。

  3. 习惯用抽象帽子代替具体问题。 科学家问:“这个药能降低多少死亡率?” 政治争论有时只问:“你是不是站在正义的一边?” 于是,具体问题——贫困、教育、公平、自由、安全——往往被口号遮蔽。

四、如果把科学精神用到政治上,会怎样?

如果我们真的把在实验室里的习惯搬进政治与公共生活,大概要做几件事:

  1. 少一点先验的“绝对真理”,多一点可检验的政策假设。 不先说“此路必然光明”,而是说:“我们试行五年,看数据如何。”

  2. 用公开的数据,而不是宣传语句来评估政策。 谈扶贫,就看贫困率变化; 谈教育,就看受教育年限与流动机会; 谈治理,就看冤假错案减少了多少、民众参与程度如何。

  3. 允许竞争方案,允许地方和团体进行有限度的“政治实验”。 就像不同实验室做不同方案,谁的结果好,谁的做法就被推广。 政治上也可以试行不同做法,比较其利弊。

  4. 尊重异议,把批评当成“同行评审”。 科学论文要经过同行评审,指出漏洞并不可耻,反而是让成果更可靠的必要程序。 如果政治中也有这样习惯,批评就不再是“敌意”,而是帮助整套制度变得更稳固的力量。

五、结语:从“崇拜科学”到“实践科学精神”

今天的中国社会,对“科技强国”的向往已经非常强烈,这是好事。
但如果科学精神只停留在芯片、火箭、人工智能上,而不进入我们对社会、制度、权力的思考,那么“科学”不过成了一顶新帽子,而不是一种生活方法。

科学精神真正宝贵之处,在于它教人:

  • 承认不完美;

  • 允许犯错;

  • 用事实说话;

  • 随时准备修正自己。

一个只在实验室里讲求证,只在论文里看数据,而在政治与公共生活中只讲口号、不问效果的民族,终究还没有真正学会科学。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用同样严谨的眼光去审视一项公共政策,正如我们审视一篇科研文章;
能用同样耐心的试错去改进制度,正如我们改进一台机器;
那么,“科学方法”才算真正从实验室走进了这个民族的日常生活。

——这大概也是一百多年来,许多中国知识人不断叨念却尚未完全实现的一件心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yifan1 回复 悄悄话 我非常赞同你的观点。科技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更是推动国家进步的重要力量。只有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国家才能在竞争中保持领先,社会也才能持续向前发展。期待看到更多科技带来的改变!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