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房价的再思考——从近期国内房价下跌谈起

(2025-09-16 08:52:45) 下一个

中国的房价到底高不高,常常有人拿伦敦、新加坡作比较,说北上广深的房价不过和这些国际大都市差不多。听上去似乎合理,但稍微推敲,就会发现其逻辑经不起考验。因为比较的根本不是同类产品,也不是同类收入,更不是放在相同的制度框架下衡量。

先看住房本身。中国城市里的商品房主力,是一栋栋高容积率的高层公寓,或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砖楼。户型进深过长,采光受限,隔音差,电梯和管道井把空间切割得支离破碎,再加上公摊面积,账面上一百平,实际能用的往往只有八十多。而伦敦即便不算豪宅,普通人也大量住在联排、半独立住宅或者低层公寓,社区环境与生活需求相配套。拿这样两种产品硬凑到一起比价格,说中国并不贵,简直是自欺欺人。

再看收入和价格的关系。北京2023年平均房价每平方米六七万元,一套九十平方米的两居室总价超过五百万。而北京市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不过七万元。换句话说,一个人要不吃不喝七十年以上,才可能买下一套普通住房。即便两个人合算,也要三十多年才能攒够,这还是在完全不消费、不养孩子、不养老的假设下。现实中,首付至少要一百五十万元,一个普通人要攒下这笔钱,几乎耗去整个青春。

放到世界大都市对比,更能看清荒谬。伦敦的房价收入比在12到14倍之间,巴黎在10倍左右,柏林更低,只有8倍上下。柏林的年轻人,即使不买房,也能依靠社会保障和租赁制度过上体面的生活,不会因为没有房产就被剥夺教育、医疗、落户等基本权利。而在北京、上海,人均房价收入比常年在七八十倍,深圳一度更高。这不是全球最昂贵市场之一,而是全球最不可负担的市场之一。

更糟的是,房子不仅仅是居所,还被制度绑成了一张准入门票。孩子入学要看学区和房产,落户要看住房,医疗保障和公共服务与户籍和不动产挂钩,婚姻市场更是把有房视为必需条件。买房不是选择,而是生存的前提。不买房,你的孩子可能失学;不买房,你的户口就落不了,医疗、养老统统缺席;不买房,你的社会身份甚至可能被视为不完整。所谓居住不公正,已经扩展成教育、医疗、社会公平的全盘不公正。

那么,谁真正希望房价这么高?答案并不复杂。过去二十年,中国地方财政严重依赖土地出让。很多年份里,土地出让收入甚至接近或超过地方公共预算的规模。地方政府有天然的动机推高地价:地铁优先修到未开发的地块,让周边地价升值;新区开发先有宣传再有卖地,把财政增收和土地溢价绑在一起。所谓土地财政,不仅是一种收支模式,更是地方治理的基本逻辑。

税制结构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畸形。房产税长期缺位,持有成本极低,结果大量资金沉淀在存量房里;而交易环节的限购、限售、限贷又人为制造流动性障碍,使得市场里的新增需求只能不断涌向新盘预售。开发商以预售资金周转,地方政府以高价卖地入账,资金链在开发端和财政端闭合。结果是价格被持续推高,而真正的刚需家庭被迫承担高首付、高杠杆、长周期的沉重负担。

更讽刺的是,政府在房地产上的姿态本身就是摇摆和矛盾的。一边不断抬高地价,把财政寄托在土地出让上;等房价过高引发舆论反弹,又祭出限购、限贷,把房地产企业融资挤到三条红线;等房价开始下跌,又高喊止跌回稳,要求市场回升。这样的政策朝令夕改,根本没有明确方向。受害的却是普通居民:本应是固定资产、安身立命的房子,变成了最不稳定的筹码。辛辛苦苦掏出六个钱包买来的房,价格忽涨忽跌,完全不可控。有的人几代人的积蓄,就在房地产的暴跌里化为乌有。

真正的比较已经不言自明。中国的房价远远高于世界主要城市,收入却绝对低得多。人均购买力和住房负担没有任何可比性。而这一切并不是市场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制度刻意塑造的局面。土地财政、税制设计、配套政策,把高房价变成了地方政府赖以生存的工具。更要命的是,这个政府一边从高房价中获利,一边又反复操纵市场,把普通人的财富推到风口浪尖。中国人承受的高房价和沉重负担,不是偶然,而是被共产党和各级政府一层层操纵出来的。这么说,并不是夸张的批评,而只是对事实的陈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1)
评论
想家的人1963 回复 悄悄话 北京市的面积是16410平方公里,
想家的人1963 回复 悄悄话 这个应该是笔误,北京方圆50公里
3227 回复 悄悄话 上海那个中投跳楼的小姑凉不就是答案吗
李远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选民' 的评论 : 在 Regent’s Park 区域,terraced houses 的平均成交价约 5,598,777英镑。在 Regent’s Park 的“houses”整体类别中,平均房价接近 3.9-4.0 million。“London 核心区, Regent Street 一带的 terrace house 都是上千万英磅”这一点恐怕也与实际情况有出入。
李远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选民' 的评论 : 另外,北京方圆500公里,我在地图上画了一下,这包括了呼和浩特、包头,几乎都到外蒙了。几乎覆盖了辽宁全境。往南是郑州、洛阳。往西覆盖了整个山西。如果这是北京的通勤圈,那真的难以想象了。
李远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选民' 的评论 : 我查到天津的房价收入比是35~40。燕郊和通州在40左右(当然这两年房价下跌很快,我查到的数据可能有些过时)。大伦敦区应该超不过15。我个人并不认为超过30的收入比是reasonable的。
此外,北京方圆500公里的平均房价很可能低于大伦敦区。可是这又回到了我原本的观点,那就是这样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居住质量和收入和制度都完全不同。
选民 回复 悄悄话 London 核心区, Regent Street 一带的 terrace house 都是上千万英磅, 买家以中东土豪为主, 远在伦敦工薪阶层可及之外.

你是在拿大伦敦地区的房价和北京市中心房价相比. 如果是大北京区, 包括燕郊, 天津, 通州等, 则平均房价与当地人收入相比就很 reasonable 了.

东京, 新加坡的我不知道. 我在伦敦住过, 我的教授就是坐火车近一小时来学校上班, 那个时候火车开得慢, 停站也多, 一小时才走 20 多公里. 如果按火车一小时的路程画大伦敦区, 则是伦敦方圆 50 公里, 而在北京则是方圆 500 公里. 你把北京方圆 500 公里内的房价平均一下, 肯定比大伦敦的房价低.
李远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选民' 的评论 : 据我了解,伦敦是全球买家的集中地。我简单搜索,看到很多类似的数据,2014–2016年间海外买家占新建住宅交易约13%,核心豪宅区超过三分之一之类的。再加之实际上英国各地的有钱人也是涌入伦敦房地产市场的。所以我认为你说的“这种需求在东京, 伦敦这样的城市不存在或很小”恐怕不准确。
选民 回复 悄悄话 房价是由供求关系而决定的, 一线城市很多房子是外地人赚了钱, 为保值, 做为投资而购入, 并不是为了居住, 许多空关十几年没人居住. 这种需求在东京, 伦敦这样的城市不存在或很小, 而在中国则是巨大的. 以中国的人口, 只要 0.1% 的富人想去北京买房, 足以推高或维持北京现有的房价.
李远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选民' 的评论 : 要是说因为有人通勤、有人从外地买房,就不能用当地居民收入来衡量房价,那新加坡房价也不能用新加坡人的收入算,因为每天都有从马来西亚新山过来通勤的;东京的通勤圈更大,从关东平原各地进城的都有;伦敦更不用说了,大把人住在一小时以外的郊区。所以,世界上所有大城市的房价都不能和本地收入比较了。收入房价比这个指标都没有意义了。
更关键的是,你说的这种现象本身就是房价不合理的反证。恰恰因为房价和收入严重脱节,才会逼得那么多人被迫跑到远郊去买房,每天花三四十分钟甚至更久的时间挤高铁进城。如果房价和收入匹配,大多数人根本不需要这么折腾。很多人被迫远郊通勤实际上正好证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选民 回复 悄悄话 "再看收入和价格的关系。北京2023年平均房价每平方米六七万元,一套九十平方米的两居室总价超过五百万。而北京市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不过七万元。"

在北京买房的是全中国的高收入阶层, 而普通人北京人则到远郊买房. 每天乘30-40分钟高铁进北京上班的人不在少数. 其它一线城市也是如此. 所以对这些城市不能用当地平均收入来估算房价是否合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