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触了国内几个亲戚朋友的孩子,有的在公立学校有的在私立学校,都在读高中,今年刚升大学或者明天年升大学。从孩子们学习生活日常、申请大学、课外补习各方面有了一些了解。深深感受到,除了家庭背景(基因),学校的教育对年轻人的塑造至关重要,禁锢的体制只能培养出“空心人”;而自由的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个人独立性、内在驱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体制内教育指的是公立学校,体制外教育指的是私立学校,一般都是美英体制。感觉主要的差别在以下几方面:
1.独立能力
读私校的几个孩子,从生活、假期安排、课外兴趣班、到申请国外大学,全都是完全自己独立完成,家长没有什么参与度、也没有给予什么意见;而读公立大学的孩子,除了完成学校作业、补习、少得可怜的课外活动,其他所有都是家长代办。申请留学的材料由家长和中介全权代写、待办。我帮忙给他们写ML的时候,问他们自己想学什么专业、为什么想学、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学习经历。。。所有问题没有得到想要的、正常的答案!仿佛在谈论一个不认识人的事情。
私校学生明显具有很好的独立性与自主管理能力,会独立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而公立学校的学生就是系统化管理出来的一个模块,没有思想、没有兴趣、参与感好似是零。
2.学习动力
私校的孩子很明确自己对什么感兴趣、想学什么专业、想去哪个学校深造。他们和国外的孩子相似,是个性化发展和兴趣驱动下成长起来的,有不错的内在动力和创造性思考。相比之下,公立学校的孩子除了做题和标准化考试,缺乏其他来维持学习的动力,自我驱动的方面很不足。不了解自己、对自己没有计划和期望值。
3.思想成熟与独立思考
欧美教育体制的私校学生善于励讨论和批判性思维,无惧表达自己的观点,像个小大人。公立学校的学生更像一个“空心人”,思维上有个紧箍咒,不知道即使到个国外留学,是否能适应国外的学习文化。
4.全面发展
私校的孩子都是兴趣多多,各种艺术、体育项目随性发展。而公立学校的孩子的几个课外活动都是在家长的精心安排下的研学项目,目的也是为了在CV上填补空白。问孩子关于项目的问题,回答都是,“不记得了”,“没什么特别”。。。
当然,这只是我经历的几个孩子的总结,很难不是以偏概全。